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
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一般组,各40例。
一般组采用尼麦角林治疗,实验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对比两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和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HDS、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DS、MMSE 、ADL评分均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显效22例,占比55.0%,有效15例,占比37.5%,无效3例,占比7.5%,总有效率为92.5%;一般组显效14例,占比35.0%,有效16例,占比40.0%,无效10例,占比25.0%,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与单一治疗方法相对比,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尼麦角林;血管性痴呆
近年来,我国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智力障碍型综合症,心脑血管病变以及出血性脑损伤等均能引起血管性痴呆,主要症状表现为呆滞、记忆力衰退等,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1]。
目前医学领域针对血管性痴呆并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只能尽最大可能缓解痴呆程度,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有多种,本文针对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对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2014年5~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一般组,各40例。
实验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5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66.4±3.1)岁,平均病程(1
2.3±
3.5)个月。
一般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7.4±2.5)岁,平均病程(13.1±3.1)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一般组患者采用尼麦角林治疗,1~2片/次,3次/d口服。
实验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尼麦角林的用法同一般组;养血清
脑颗粒1袋/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2]。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HDS、MMSE 、ADL评分及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和。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文献[3]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HDS、MMSE、ADL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HDS、MMSE、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DS、MMSE、ADL 评分均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治疗前,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显效22例,占比55.0%,有效15例,占比37.5%,无效3例,占比7.5%,总有效率为92.5%;一般组显效14例,占比35.0%,有效16例,占比40.0%,无效10例,占比25.0%,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引起血管性痴呆,由于饮食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等原因,目前我国有大量中老年人患有脑血管疾病,由此导致血管性痴呆患者比例大幅度上升,而除脑血管疾病以外,仍有多种复杂原因可导致血管性痴呆[4-6]。
目前医学领域主要靠口服药物来缓解、预防血管性痴呆,口服药物有多种,本文主要研究对比血清脑颗粒、尼麦角林两种药物疗效,血清脑颗粒主要成份为当归、决明子、白芍、珍珠母等,主要功效是养血平肝,活血通络,药理作用主要是扩张外周动脉以及静脉,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供氧量增多,尼麦角林主治急性以及慢性脑血管障碍,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促进脑细胞能量新陈代谢,加强脑部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改善脑功能[7-12]。
本次研究结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HDS、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DS、MMSE 、ADL评分均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細胞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显效22例,占比55.0%,有效15例,占比37.5%,无效3例,占比7.5%,总有效率为92.5%;一般组显效14例,占比35.0%,有效16例,占比40.0%,无效10例,占比25.0%,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表明,与尼麦角林单一治疗方法相对比,采用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提升,血液流变指标改善情况以及认知功能均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较优,值得医学领域大范围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沄. 通心络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7):47-48.
[2] 李晶,马原源,刘斌.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CD11b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5):
619-623.
[3] 杨廷海,张丽萍. 脉络宁口服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6):2053-2055.
[4] 许景强.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76-78.
[5] 冯梅,温万鑫.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5):207-212.
[6] 冯金花,魏子孝,李涛. 健脑补肾丸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5):182-184.
[7] 韋柠琳. 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重庆医学,2014(33):4529-4531.
[8] 朱晓军.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5):2838.
[9] 沈玉梅.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评价.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2):1482-1483.
[10] 邹家龙,宋荣军,陈康. 参麦注射液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
呆100例疗效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6):87-88.
[11] 温换芳,苗杰. 护理干预用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35例效果评价. 中国药业,2015(22):214-215.
[12] 乔静,卢泽民,武蓓.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价值探讨.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1):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