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S-32 Cl-35。

5
I 卷(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题3 分,共48 分。

每小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调味剂B.防腐剂C.增稠剂D.着色剂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双基以及分析能力,侧
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一般来说,食品中
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
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食品的色、态、味有关。

2.下列各组物质的熔点均与所含化学健的健能有关的是
A .CaO 与CO2
B .NaCl与HCl
C .SiC 与SiO2 D.CCl2与I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CaO为离子化合物,熔化断裂离子键,而CO2在固体时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
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无关,故A错误;B.NaCl为离子化合物,熔化断裂离子键,而HCl在固体时是分子
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无关,故B错误;C.SiC与SiO2都是原子晶体,熔化断裂
的是共价键,与化学键有关,故C正确;D.CCl2与I2在固体时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
力,与化学键无关,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物质中的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化学键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
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物质的熔点均与所含化学键的键能有关,则对应的晶体一般为金属
晶体、离子晶体或原子晶体,而分子晶体熔化时只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molNaCl 固体中含有N A个Na+
B.18gD2O和18gH2 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C.标准状况下2.24LH2O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 与l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
【名师点晴】该类题的特点是以微粒数目的计算为依托,考查物质的结构、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质溶液等知识.顺利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一方面要仔细审题,注意关键字词,熟悉常见的“陷阱”;
另一方面是要把各种量转化为物质的量,以此为中心进行计算。

该类试题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
意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状况的关系,在标准状况下,溴、H2O、HF、苯、CCl4、CH2Cl2、CHCl3、CH3OH、碳
原子数大于4的烃(辛戊烷除外)均为液体;SO3为固体,HCHO、CH3Cl为气体.②注意气体体积与状况的
关系,如在标准状况下,11.2 L H2的分子数一定为0。

5 N A,但在非标准状况下,其分子数有可能为0.5N A。

③注意物质的存在形态不同,离子的种类、数目不同,如NaHCO3晶体中只含有HCO3—和Na+,
而溶液中还
会因为HCO的电离产生少量CO32-,由于HCO3-的水解产生少量H2CO3;1 mol NaHSO4晶体或熔融状态下
存在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而1 mol NaHSO4溶于水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

④注意特殊物质
的摩尔质量或分子中的中子数,如D2O、T2O、18O2等。

⑤注意常见的可逆反应或隐含反应,如:N2+3H22NH3、2SO2+O22SO3,H2+I22HI,2NO2N2O4,NO和O2混合发生反应
2NO+O2=2NO2等.
4.短周期元素X 、Y 、Z 、M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 的一种单质是高硬度的宝石,Y2+的电子
层结构与氖相同,Z的质子数为偶数,室温下M 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M>Z>Y〉X
B.气态氢化物:X〈Z
C.X的氧化物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D.Y单质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
【答案】D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结构与位置关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化学键、化学方程式化学等知识,比较
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

如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常用规律:(1)同周期
元素的微粒: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或最低价阴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减小(稀有气体
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S2->Cl-.(2)同主族元素的微粒:同主族元素的原子
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如Li<Na<K,Li+<Na+<K+。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电子
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O2->F->Na+
>Mg2+>Al3+。

(4)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Fe3+<Fe2+
<Fe,H+<H<H-。

(5)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13+与S2-的半
径大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的O2-进行比较,A13+<O2-,且O2-<S2-,故A13+<S2-。

5.我国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

NaHCO3可显著结合癌细胞中乳酸电离出的H+,从而间接地“饿死"癌细胞,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HCO3为弱电解质B.H2CO3的酸性弱于乳酸
C.NaHCO3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D.NaHCO3固体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NaHCO3属于盐,是强电解质,故A错误;B.根据题意,H2CO3的酸性弱于乳酸,故B正
确;C.NaHCO3能够与盐酸反应,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D.NaHCO3属于离子化合物,含
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故D正确;故选A。

考点:考查了碳酸氢钠的结构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6.下列关于反应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lmol 酸与lmol 碱恰好中和时所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
C.若S (s )+ O2 (g)=SO2(g)△H1,S(g)+O2(g)=SO2(g)△H2;△H1>△H2 D.已知2H2(g)+O2(g)=2H2O(g) △H= —483。

6 kJ/mol,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 【答案】C
考点:考查了反应热和焓变的相关知识。

7.己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6C(s)+5H2(g)+3N2(g)+9O2(g)=2C3H5△H1
2H2(g)+O2(g)=2H2O(g)△H2
C(s)+O2(g)=CO2(g)△H3
则反应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H为______(用△H1、△H2、△H3表示)
A .12△H3+5△H2—2△H1 B.2△H1 -5△H2- 12△H3
C.12△H3-5△H2—2△H1D.△H1—5△H2 —12△H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①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H1,②H2(g)+1
2
O2(g)
=H2O(g)△H2,
③C(s)+O2(g)═CO2(g)△H3,由盖斯定律:10×②+12×③-2×①得:
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H=12△H3+10△H2-2△H1;
故选A。

【考点定位】考查反应热的计算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侧重于盖斯定律应用的考查,构建目标方程式是解答关键。

根据
盖斯定律,由已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乘以适当的系数进行加减构造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乘以相应
的系数进行相应的加减。

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①写出目标方程式;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③
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8.工业上以沙子为原料制取粗硅,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s)+ SiO2(s)=Si (s) + 2CO (g) △H 〉0,对
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0
B.产物CO 为酸性氧化物
C.高温条件下才能自发进行
D.采用碎沙而非石块的原因可能是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焓变和熵变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焓变和熵变,注意一个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焓变和熵变的共同影响有关,焓变与
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物质的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或生成的气体越多,则混乱度越大,熵值越大,反
之越小。

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最终判据是吉布斯自由能变,自由能一般用△G来表示,且△G=△H—T△S:
当△G=△H-T△S<0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能自发进行;当△G=△H-T△S=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
△G=△H—T△S>0时,反应不能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

9.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使用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合成氨产率
B.对于2HI(g) H2(g)+2CO(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C.对于2CaO2(s) 2CaO(s)+O2(g),达平衡后增大压强,再次平衡后O2的浓度保持不变
D.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aq)+ H2O(l)HBr(aq)+HBrO(aq)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2HI(g) H2(g)+2CO(g),属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不能
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C.2CaO2(s) 2CaO(s)+O2(g)由于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K=c(O2),
因此增大压强,c (O2)保持不变,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D.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 (aq)+ H2O(l)
HBr(aq)+HBrO(aq),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使得HBr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溶液颜色变浅,故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平衡
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
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是C。

10.关于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
B.为了使反应均匀进行,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C.因为中和热为一定值,所以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和种类均无关
D.测酸溶液的温度后,未冲洗温度计就直接测碱溶液的温度,会使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中和热的测定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有关中和热测定实验,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
的物质的量比不是1:1,而是NaOH过量,是为了保证0。

50 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

55 mol/L
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若使盐酸过量,也是可以的,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若不是为57。

3 kJ/mol,则产生
误差可能的原因是:(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 mL的酸、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
于50 mL或小于50mL都会造成误差);(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
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6)测了
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等。

11.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再次达到平衡后反应物的
转化率会增大的是
A .2NO2(g)N2O4(g)
B.2HI(g) H2(g)+I2(g)
C.PCl5 (g)PCl3(g)+Cl2(g)
D.CaCO3 (s)CaO(g) + CO2 (g)
【答案】A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12.有等体积、等pH 的Ba(OH)2、KOH 和NH3.H2O三种碱溶液,滴加等浓度的盐酸将它们恰好中和,用
去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3>V2>V1 B.V3=V2=V1 C.V3>V2=V1 D.V1=V2>V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等体积、等pH的Ba(OH)2、KOH和NH3•H2O中,c(OH-)相同,滴加等浓度的盐酸将它们恰好
中和,用去酸的体积V1=V2,但NH3•H2O为弱碱,等pH时,其浓度大于KaOH,滴加等浓度的盐酸将它们
恰好中和,弱碱继续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则消耗酸多,即V2<V3,所以消耗酸的体积关系为V3>V2=V1,
故选C。

考点:考查了pH的简单计算的相关知识。

13.常温下,将pH=3 的硫酸与pH=9的NaOH 溶液混合,若要得到PH = 7 的溶液,混合时硫酸酸与NaOH
溶液的体积比为
A.1: 200 B.200 :1 C.100 :1 D.1:10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将pH=9的NaOH溶液中c(OH-)=10—5mol/L,pH=3的硫酸中c(H+)=10-3mol/L,设NaOH的体积
为x,硫酸的体积为y,欲使混合溶液pH=7,溶液呈中性,则n(H+)=n(OH—),则x•10—5mol/L=y•10—3mol/L,
解得x:y=100:1,所以硫酸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1:100,故选D.
考点:考查了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14.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3mol.L-1,有关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铝粉一定能产生大量H2
B.溶液中OH—的浓度一定为0.1mol。

L—1
C.还可能大量存在Na+、NH4+、Cl-、S2O32-
D.通入少量HCl 气体可能会使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答案】D
考点:考查了水的电离和离子共存的相关知识。

15.恒温下,在5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X 气体和1molY 气体发生反应:2X (g )+ Y(g)
2Z(g );
△H <0 。

10min 后达平衡,测得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的5/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平衡时,X 的转化率为50%
B .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10(mol 。

L —1)—1
C .10min 内生成物Z 的反应速率0.02mol·L -1 ·min —1
D .若Y 是有色气体,只压缩容器的体积,则体系颜色变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2X(g)+ Y (g)
2Z(g );
起始(mol) 2 1 0
反应 2x x 2x
平衡 2—2x 1-x 2x
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测得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的5/6,则()()p p 始平=156=2+1(22x)(1x)2x -+-+,解得x=0.5mol 。

A .平衡时,X 的转化率=20.52⨯×100%=50%,故A 正确;B .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2
21()510.5()55
⨯=10(mol 。

L —1)—1,故B 正确;C .10min 内生成物Z 的反应速率=1/5
10min
mol L =0。

02mol·L -1 · min —1,故C 正确;D .若Y 是有色气体,只压缩容器的体积,,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各种组成的浓度均增大,体系颜色加深,故D 错误;故选D 。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16.根据下列实验事实,不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测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pH ,发现二者的pH 之和为14
常温下,醋酸和氨水的电离平
衡常数相等 B
向均盛有2mL5% H 2O 2 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
别滴入0.2mol/LFeCl 3,和0.3mol/L CuCl 2 催化效果:Fe 3+>Cu 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常温下分别测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pH ,发现二者的pH 之和为14,说明醋酸溶液
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氨水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表明醋酸和氨水的电离程度相同,电离平衡常数相等,故A
正确;B、向均盛有2mL5%H2O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0.2mol/LFeCl3,和0.3mol/L CuCl2溶液lmL ,
Fe3+的催化效果比Cu2+好,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快,生成气泡的速率更快,故B正确;C、金属与酸的反应是
放热反应,反应刚开始时,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
又逐渐减慢,故C错误;D、H3BO3的酸性强于H2CO3,向硼酸(H3BO3 )溶液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反
应放出二氧化碳,有明显现象,故D正确;故选C。

考点: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知识。

II卷(共5 题,共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52 分)
17。

(12分)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用字母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
化如下图所示。

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
(1)g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
(2)比较e 、h 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用化学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__ 。

比较g 、h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选上述元素组成一种四原子共价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_ .
(4)己知lmole 的单质在足量d 2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

5kJ 热量,写出表示e 的单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元素可组成常见的碱性气体R.回答下列问题:
①.R 极易溶于水的原因是(任意写出两点):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用方程式表示R 的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对pH = 10 的R 溶液进行下列操作,能使R 的电离平衡逆移的是____________。

A .加入少量 NaCl 溶液 B .加入少量1mol 。

L -1的NH 4Cl 溶液
C .加入少量MgSO 4固体
D .加入少量1mol 。

L -1 的NaOH 溶液
【答案】
(1).;
(2).Cl —〉Na + ,HClO 4>H 2SO 4 ;
(3). ( 或, )
(4)。

2Na (s )+2
1O 2(g )=Na 2O 2(s) △H=-255。

5 kJ/mol —1 (5).①NH 3与H 2O 能形成分子间氢气键、NH 3与H 2O 能发生反应;
②NH 3·H 2O NH 4++OH -;③BD ;
(4)lmol 钠在足量氧气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

5kJ 热量,钠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a(s )+21O 2(g)=Na 2O 2(s ) △H=-255.5 kJ/mol -1,故答案为:2Na (s )+2
1O 2(g)=Na 2O 2(s) △H=-255。

5 kJ/mol —1;
(5)上述元素可组成常见的碱性气体R 为氨气。

①NH 3与H 2O 能形成分子间氢气键、NH 3与H 2O 能发生反应,使得氨气极易溶于水,故答案为:NH 3与H 2O 能形成分子间氢气键、NH 3与H 2O 能发生反应;
② 氨与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能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H 3·H 2O
NH 4++OH -,故答案为:NH 3·H 2O NH 4++OH -;
③ 氨水中存在NH 3·H 2O NH 4++OH —。

A .加入少量 NaCl 溶液,相当于对溶液碱性稀释,促进氨水的电离,错误;B .加入少量1mol 。

L —1的NH 4Cl 溶液,增大了铵根离子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C .加入少量MgSO 4固体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使得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错误; D .加入少量1mol/L 的NaOH 溶液,增大了氢氧根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故选BD 。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结构位置性质关系、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律、电子式、有
机物推断等,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关于主族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明确以下几点:①主族
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且等于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O除外),其中氟无正价,O没有最高
价。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绝对值之差为0、2、4、6的主族元素分别位于
ⅣA、ⅤA、ⅥA、ⅦA族.
18。

(11分)已知:
(1).为了证明HF 是弱酸,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甲同学取一定体积的HF溶液,滴入2 滴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再加入NaF 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HF 为弱酸。

②乙同学取10ml未知浓度的HF 溶液,测其pH 为a ,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再测其pH 为b ,若要认定HF 为弱酸,则a 、b 应满足的关系是b <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③丙同学用pH 试纸测得室温下0。

10mol。

L-1的HF 溶液的pH为2 ,则认定HF为弱酸,由丙同学的实验数据可得室温下HF 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己知H3BO3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3BO3 +OH—=B(OH)4-,写出硼酸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等浓度的H2C2O4 与H3BO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则与OH—作用的粒子(包括分子和离子)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NaHC2O4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2CO3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红色变浅;②a+2;③1。

0×10—3;
(2)①.H3BO3+H2O B(OH)4—+H+;②.H2C2O4、HC2O4- 、H3BO3;
(3)2HC2O4—十CO32- =2C2O42—+H2O +CO2↑;
考点: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酸性强弱规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19。

(9分)钠、钾的碘化物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工业利用碘、NaOH和铁屑为原料可生产
碘化钠,其生产流程如下:
(1)碘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OH溶液和碘反应时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如果温度过低,会生成碘的低价副产品NaIO。

若NaOH溶液和碘反应时所得溶液中IO3-与I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
______I2+______OH—=______IO3— +__IO- +______I- +______H2O
(3)生产流程中加入过量铁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过滤所得固体中除剩余铁屑外,还有红褐色固体,则加入铁屑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溶液2中除含有H+外,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

(5)已知I-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则从溶液1中获得NaI固体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

【答案】
( l ).第五周期,第ⅦA族;
(2) 4 、8 、l 、l 、6 、4
(3)还原碘酸根离子,或使该酸根离子转化为碘离子;NaIO3 + 2Fe +3H2O=NaI + 2Fe (OH)3↓;(4)Fe2+
(5)蒸发(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考点:考查了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20。

(10分)在一定条件下,将C(s)和H2O(g)分别加入甲、乙两个密闭容器,发生反应:C(s)+2H2O(g)CO2(g)+2H2(g),其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T1 ______T2 (填“>”、“<”或“=”)
(2)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向甲容器内再充入0。

8molH2O和3.2molH2,则此时V正_____V逆(填“〉"、“<”或“=”)
(3)在密闭恒容的容器中,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
A.V逆(CO2)=2V正(H2)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c(H2O):c(CO2):c(H2)=2:1:2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4)某同学为了研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测得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可见在t1、t3、t5、t7时反应都达了到平衡状态,如果t2、t4、t6、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则t6时刻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从t1到t8哪个时间段H2O (g)的平衡转化率最低_________,(填“t1~t2,以此类推")。

【答案】
(1)>;
(2)=;
(3)BD;
(4)通入H2O;t7—t8;
【解析】
试题分析:(1)如果两者温度相等,甲相对乙,甲平衡时H2(g)平衡量为2。

4mol,而是3.2,说明温度改变平
衡正向移动,而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T1>T2 ,故答案为:>;
(2)由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氢气的物质的量为3。

2mol,浓度为1。

6 mol/L,则: C(s)+2H2O(g)CO2(g)+2H2(g)
开始(mol/L): 2 0 0
转化(mol/L): 1.6 0.8 1.6
平衡(mol/L):0。

4 0。

8 1。

6
平衡常数K=
2
22
2
2
()()
()
c CO c H
c H O
=
2
2
0.4 1.6
0.4

=6。

4,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向甲容器内再充入0。

8molH2O和3。

2molH2,Qc=
2
22
2
2
()()
()
c CO c H
c H O
=
2
2
0.432
08
⨯.

=6.4=K,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正=V

,故答案为:=;
(3)A.V逆(CO2)=1
2
V逆(H2)=2V正(H2),正逆速度不等,故不选;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
不变,说明气体质量不变,正逆速度相等,故选;C.c(H2O):c(CO2):c(H2)=2:1:2,而不是不变,故不选;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未平衡时在变,现在保持不变,说明已达平衡状态,故选;故选BD;
(4)t1到t6平衡都逆向移动,而t6时平衡正向移动,是因为增加反应物的浓度,而C是固体,所以是增加水蒸气的量,所以本身的转化率降低,t8时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故平衡转化率最低t7-t8,故答案为:通入H2O;t7—t8。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和计算的相关知识。

21。

(10分)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如下:2NO(g)+2CO (g) 2CO2(g)+N2(g) △H.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度,某温度下,在容积固体的容器内进行此反应,并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
(1)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在此温度下能够自发进行,说明△H___________0(填写“>”、“<”、“=")。

若只将反应条件改为绝热,平衡时NO的浓度将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前2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 (N 2)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①请在上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参考实验I 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画出II 、III 条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答案】
(1))
()()()(22222CO c NO c N c CO c ••; (2)<;增大
(3).1.875×
10—4mol 。

L —1.s —1(或1.88×10—4mol 。

L -1.s —1); ( 4 ).①II :280 ;1。

20×
10—3;5。

80×10-3 ;III:1。

20×10—3;5.80×10-3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相关
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