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期30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置换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期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保肝、利尿、降低门脉压、补充蛋白及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每日1次。
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43.8% (14/32)(χ2=5.74,P<0.05)。
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46;2.56,P<0.05)。
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加快肝功能好转,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treatment 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ll hepatitis were given hepatoprotective, diuretic, reduces portal pressure, added protein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antibiotics and other medical;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 group hepatitis take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1~3 times while taken orally entecavir tablets 0.5 mg each time, one time a day. Clinical observation (includ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iver function, prothrombin activitymm, HBV-DNA quantitative changes) were observ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in all hepatiti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73.3% (22/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3.8% (14/32) (χ2=5.74,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prothrombin activity (PTA), HBV-DNA quantification, the liver function improvement,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2.42; 6.46; 2.56, P <0.05). Conclusion: 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for chronic hepatitis can speed up the 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rapid inhibition of viral replication and improve survival, with a positiv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Plasma exchange; Entecavir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凶险,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其病死率高达70%以上[1],是目前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
而且我国慢重肝在重型肝炎所占比例很高,王宇明等[2]报道高达88.5%,邹正升等[3]报道高达92.0%。
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很有必要加强慢重肝的研究。
近年来,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笔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抗病毒治疗30例慢性重型肝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于西安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4]。
慢重肝患者共计62例,男4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0.3±15.8)岁,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病史(12.4±6.3)年,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10.0×109/L 10例;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amino transferase, ALT)>400 U/L 20例、ALT 200~400 U/L 10例,白蛋白(Albumin, ALB)>30 g/L 9例;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171.1 μ mol/L 25例、TBiL 10.0×109 /L 11例;肝功能检查:ALT>400 U/L 18例、ALT 200~400 U/L 14例,白蛋白>30 g/L 10例;TBiL>171.1 μmol/L 26例、TBiL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利尿、降低门脉压、补充蛋白及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采用国产伟力WLXGX-888型血液净化装置)治疗1~3次,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片(博路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0.5 mg,每日1次。
4周后观察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AL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CHE)、肝功能指标、HBV-DNA定量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的结果。
1.3疗效判断
显效:纳差、乏力、腹胀、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等肝功能衰竭症状显著减轻,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改善,总胆红素下降30%以上,PTA提高10%以上。
好转:上述症状、体征、并发症好转,总胆红素下降30%(含)以下,PTA提高10%(含)以内。
无效:治疗后肝功能衰竭症状,体征及并发症无变化或继续加重,肝功能损害严重,PTA变化不大或继续延长,病情恶化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生化指标及HBV-DNA定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生化指标及HBV-DNA定量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PTA、TBil、ALB、CHE、HBV-DNA定量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治疗后TBiL及HBV-DNA定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PTA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ALB和CHE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TA、TBil、ALB、CHE、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之间PTA和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和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观察
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4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5)。
3 讨论
慢性重型肝炎多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上发生亚急性肝坏死,我国的慢性肝炎病毒类型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与人口的乙肝病毒感染率高有关[5]。
因此我国的重症肝炎多由肝炎病毒,尤其是HBV所致,约占70%[6]。
慢重肝患者的肝功能本身就处于慢性衰竭状态,如治疗措施欠妥则病死率较高。
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如何阻断肝细胞坏死,抑制高胆红素血症,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效防止并发症。
其预后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的速度、程度及肝细胞再生修复的快慢,以及毒素和炎性介质对各脏器的毒性作用,而各种治疗旨在阻止或延缓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纠正因肝细胞坏死导致的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改变,等待肝细胞再生,支持患者度过肝衰竭危险期。
肝移植是目前提高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短缺、价格昂贵等因素,肝移植的普遍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临床上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仍以内科的综合治疗为主(包括人工肝在内)[7]。
慢性重型肝炎的内科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病毒,纠正免疫紊乱,阻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减缓各器官功能衰竭进程。
重型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功能严重障碍,其始动因子是肝炎病毒感染,病毒复制是重症肝炎发生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和主要原因。
因此,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尽量减少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是治疗重型肝炎的关键[8-11]。
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ETV)。
大量研究表明,恩替卡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血清及肝组织内的病毒负荷,改善肝组织炎症及坏死程度。
作为新一代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了很强的抗HBV活性,优于拉米夫定(LVD)和阿德福韦(ADV),且耐药率很低[12-15]。
重型肝炎肝衰竭时肝脏的分解代谢功能明显下降,积聚在体内的大量有毒物质,除了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外,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临床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关键是迅速有效地清除体内各种有毒物质,保护肝脏及其他脏器功能,阻断恶性循环的发生。
血浆置换能改善内环境,同时又补充凝血因子及白蛋白,为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可显著提高重型肝炎的
疗效,降低病死率,已作为肝衰竭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及肝移植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16]。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高,是重型肝炎中最凶险、预后最差的类型,临床抢救成功率低,预后不良,目前治疗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人工肝、肝移植等的应用,但早期内科综合治疗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琦,唐晓鹏.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07,47(10):82-83.
[2]王宇明,陈耀凯,顾长海,等.重型肝炎命名和诊断分型的再认识——附477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10(8):261-263.
[3]邹正升,陈菊梅,辛绍杰,等.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探讨(附56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主要特点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0,13(4):161-163.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0.
[5]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4):283-287.
[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功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7]段钟平.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9):784-786.
[8]陶虎,蒋敏.慢性重型肝炎转归的影响因素[J].肝脏,2003,8(1):63.
[9]祝桂琅,钟建平,黄志荣,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肝脏,2002,7(1):36-37.
[10]王融冰,孙凤霞,吴璐,等.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慢性重型肝炎[J].肝脏,2002,7(2):101-102.
[11]姚光弼,任红,王宝恩,等.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肝脏,2005,10(1):2-4.
[12]Honkoop P, DE Man RA. Entecavir: a potential new antiviral drug for hepatitis B [J].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2003,12:683-688.
[13]Shaw T, Locarnini S. Enteca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J].
Eexpert Rew Anti Infect Ther,2004,2:853-871.
[14]DeHertogh D, colonno R, Fiske W, et al. Development of entecavir: Superior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al ifection [M]. Spring-Verlag, Tokyo, Japan,2004:63-73.
[15]Colonno RJ, Rose R, Bldick CJ. Entecavir resistance is rare in nucleoside na?ve patients B [J]. Hepatology, 2006,44:1656-1665.
[16]段钟平,主编.人工肝脏治疗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