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举例
社会科学的相对性——
按照传统的科学观,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之一,就是科学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它是排斥价值判断的。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或者说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方面,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上,这是任何科学都具有的共同属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从客观材料出发、从事实出发,按照科学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独立地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利益需要出发。
否则,社会科学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科学品格。
但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它所研究的是人及人类社会自身。
虽然绝大多社会现象是不以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外在于认识主体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现象、社会事实毕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社会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认为,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深刻地指出了经济学的阶级性问题。
而恩格斯则指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
”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受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
他们在认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时,都难免带有这样那样的阶级倾向。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不同的阶级往往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态度。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对立常常引发激烈的论战,使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
在社会稳定时期,许多统治者往往根据自己阶级的利益,规定一些社会研究是被允许的,另一些社会研究是不被允许的,这也使得一些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在一定时期难以发挥作用。
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己这里应该指出,剥削阶级的社会科学,其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往往妨碍了它的科学性,而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则是科学性和阶级性(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因为无产阶级不像其他阶级那样以本阶级的私利为目标,而是以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和大同为最高理想。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认识的主体是最公正、最无私的,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在社会领域里接近和把握真理。
我们说阶级社会中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这是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的,
具体到某门学科或某一具体问题时,有着种种不同的情况。
社会科学的民族性——
科学本身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
但就科学研究的活动和科学成果的应用而言,则始终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管理体制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制约。
这种制约作用,对自然科学主要是阻碍其传播和发展,对社会科学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干扰和适应问题。
除了科学管理体制及民族习俗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外,被作用的客体自身也是实践的主体,从而使得社会科学从研究活动到科学成果都带有民族特征,其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不能不受到民族性的制约。
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整体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上,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总是渗透着一定程度的民族性成分。
民族诸要素及其历史演化过程,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各具体学科(如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的研究对象。
二是研究者也就是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向又总是渗透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存在着内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