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内容。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歌曲《银杯》,这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祝酒歌。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4/4拍,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舞蹈性质的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歌曲描写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曲调悠长,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是牧民们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草原气息。

【教学内容】
1.有感情的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银杯》
2.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大致了解长短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银杯》和欣赏《牧歌》,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长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前倚音、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和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感情的、准确的演唱歌曲,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宾客的热情好客;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及生理上都逐步成熟,很少表现自己。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很少上过专业化的音乐课,对识谱和乐理缺乏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慢慢的传输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观和音乐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银杯》、通过学习能够说出长短调的区别教学难点:学习大跳音程、切分节奏、前倚音、下滑音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子琴、“哈达”、酒杯、卡片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蒙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歌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思考: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草原——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直接导入新课)
(二)感受蒙古族民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
(1)初听全曲(设计意图:初听歌曲,初步感受作品整体效果)
(2)学唱歌曲(重点)
①放慢速度随琴模唱旋律
(设计意图:在初学歌曲环节中,慢速模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感受旋律的起伏。


②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发挥想象,歌词表达怎么样的场景?
③仔细看歌词,找出一些特殊文字,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难点(学唱歌曲5-7小节,并着重学习其中的节奏和音高,教师学生互动,小组展示)(方法:通过学习蒙古人敬酒动作学唱)
④讲解音乐小知识,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A听琴声模仿,练习前倚音,学唱第3-4小节、11—12小节前倚音:依附在主音前面的音,时值很短,演唱时一带而过,装饰音其中一种。

(本歌曲出现两次)
B听范唱模仿,练习下滑音,学唱第7—10小节下滑音:高音滑向低音,装饰音其中一种。

(方法:学蒙古人喝酒的动作)
(设计意图:教唱歌曲环节中,通过难点贯穿学习,分开学唱了全曲;模仿蒙古人敬酒、喝酒的动作,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解决了难点,也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3)填词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4)自学第二段(教师随堂辅导,某小组展示)
(5)讨论歌曲的速度、情绪等方面,处理歌曲
(6)学生展示歌名,简单介绍银杯
(7)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欢快、热情地)
2.欣赏歌曲《牧歌》
(1)听老师范唱
(2)思考音乐让你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歌曲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牧歌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连贯性,速度缓慢,曲调的悠长、宽广,感觉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草原,增强画面感。


3.小组合作探究、快速完成填空
速度情绪结构歌词内容《银杯》《牧歌》
4.教师总结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的特点
5.简单介绍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蒙古民歌长短调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总结蒙古族民
歌的特点,也对民歌的产生、流传有了更多了解。


回味蒙古族民歌(合作表现、深化情感)
(1)以各种形式表现《银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学习蒙语模仿蒙古人喝酒干杯,豪爽的动作,小合唱或者模仿拉马头琴动作)(设计意图:将歌曲与生活相结合,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又利用简单肢体动作进行音乐创编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2)归纳总结,深化情感。

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

一首《牧歌》让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

我们生活在一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一面,正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板书设计】
草原牧歌
《银杯》(短调)速度:稍快情绪:欢快热情地结构:短小歌词内容祝:酒歌叙事性
《牧歌》(长调)速度:慢速情绪:舒展辽阔地歌词内容:句尾悠长蓝天白云羊群
【备课反思】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本课
选取了学唱歌曲《银杯》和欣赏《牧歌》作为教学内容,两首音乐作品从创作手法上都采用的是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都是一段体结构。

歌曲《银杯》,这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祝酒歌。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4/4拍,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舞蹈性质的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歌曲描写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曲调悠长,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是牧民们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草原气息。

通过对《银杯》、《牧歌》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歌的鉴赏与学唱,对内蒙民歌音乐特点、蒙古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聆听、欣赏、模唱、老师范唱讲解、合作交流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背唱歌曲《银杯》,并在对比聆听《牧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短调和长调音乐特点。

板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两首歌曲的音乐情绪、速度以及歌曲内容上进一步的对比分析长调和短调音乐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