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9种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合集下载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腹泻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猪场带来猪只死亡的直接损失和大量医药费用的支出,还影响到幸存猪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各种类型的腹泻中,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

它们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感染,而寄生虫和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普通内科病则往往是腹泻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1、仔猪红痢流行特点:主要侵害1日龄—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很快死亡。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十二指肠一般没有病变。

实验室检验:仅分离出病原意义不大,因外界环境普遍存在本菌,关键是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棱菌的毒素。

防治:本病发生急,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2、仔猪黄痢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

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实验室检验: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有条件的猪场可作肠毒素的测定。

防治: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

也可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于产前分两次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仔猪白痢流行特点:通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

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九种常见猪传染性病的鉴别及诊断方法

九种常见猪传染性病的鉴别及诊断方法

九种常见猪传染性病的鉴别及诊断方法养猪生产中,经常会遇到以下痢等典型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猪病,引起发病的既有病毒性疾病,也有细菌性疾病,还有寄生虫疾病,这些猪病都有下痢的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本文简述这些疾病鉴别诊断方法要点。

在养猪生产中,经常会遇到以下痢等典型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猪病,引起发病的既有病毒性疾病,也有细菌性疾病,还有寄生虫疾病,这些猪病都有下痢的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本文简述这些疾病鉴别诊断方法要点,希望能对广大养猪户和基层兽医者在疫病防控中提供一些帮助。

一、从感染病原和临床特征上进行鉴别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特征。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糨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临床上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纤维素坏死性炎症,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为特征。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败血症、肠炎、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为特征。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猪球虫病:是由球虫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水样或脂样的腹泻为特征。

二、从流行病学上进行鉴别仔猪黄痢:最容易发生于1~3日龄的仔猪,个别仔猪在生后12 h发病。

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

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低。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猪腹泻性传染病是指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猪腹泻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猪腹泻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和科学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体1. 细菌性猪腹泻细菌性猪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霍乱弧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猪只,引起腹泻、粘膜充血肿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2. 病毒性猪腹泻病毒性猪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

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急性发作、黏液腹泻的特点,甚至可引起猪只的大量死亡。

3. 寄生虫性猪腹泻寄生虫性猪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钩虫、线虫、旋毛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猪只的肠道内寄生,引起肠粘膜损伤、营养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1.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猪腹泻性传染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细菌性猪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病毒性猪腹泻则表现为急性腹泻、黏液血便、发烧等;寄生虫性猪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贫血、消瘦等。

通过仔细观察猪只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确定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2. 病原学检查为了准确确定猪腹泻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类型,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包括采集猪只的粪便、病理组织标本等,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寄生虫检测等,从而确定具体的病原体。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在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提高了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三、防治措施1. 强化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包括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合理配饲、避免交叉感染等,从源头上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2. 疫苗预防对于部分猪腹泻性传染病,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已经有相应的疫苗可以使用。

生猪9种腹泻性传染病的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探讨

生猪9种腹泻性传染病的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探讨

毒对乙醚 、 氯仿 、 去 氧胆酸钠 、 次氯 酸盐 等不敏感 , 具有较强的抵 抗力, 1 8 ~ 2 0 ℃存 活 7 个月后仍具有
感染 性 , 5 6 0 ( 3 3 0 mi n不 能 灭 活该 病 毒 ,病 毒 主要 感 染小 肠 上皮 细胞 , 造成 细 胞损 伤 , 引起 腹泻 。在 流行 病学方面 , 该病 的流行高峰在晚秋及冬季 , 主 要 通 过粪 一口途 径 传 播 , 多 发 于 2月 龄 内仔 猪 。在 临床
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 病毒污染 的环境 、 饲料 、 饮水等
均 可传 播病 毒 。 在 临床症状 方 面 , 主 要特 征表 现 为运 动僵硬 、 发热 、 厌食 、 呕吐 、 排水样 粪便 以及脱 水 , 2~ 4天 后死亡 , 病 死率 2 0 % ~3 0%。在病 理 变化 方而 , 主要特 征表 现 为小肠 绒毛 萎缩 , 肠 管 膨胀 扩张 , 肠 内 充满 黄色 液 体呈 水 样 , 肠 壁变 薄 , 呈半 透 明状 ; 消 化
3 2 中 国 动物 保健 2 0 7 3年 ( 第1 5卷 ) 第 9期
征表现为卡他性 胃肠炎 , 肠壁变薄 、 弹性下降 , 肠管
扩张 , 胃肠 内充满凝 乳 块 , 胃黏 膜 充 血 , 肠 内 容物 早
疫病 防制
泡 沫状 、 黄色 、 透 明, 肾脏 变性 。 1 . 3猪轮状 病 毒病 病原 为 A群猪 轮状 病 毒 , 病 征 表 现 为全 身 脏 器 呈 败 血 症 变 化 ,全 身 淋 巴结 肿 大、 出血 , 心 内外 膜 、 喉头 、 肾、 膀胱 黏膜 、 肠 浆 膜 等
有散在的出血点 , 肓肠 、 结肠严重出血。慢性型主要
防控提供合弹的科学依据 。

猪腹泻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猪腹泻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猪腹泻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关键字:猪腹泻类疾病猪群易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往往容易导致仔猪的死亡,成猪的掉膘,增重减少,上市时间推迟,牲畜抗病力下降,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广大养殖朋友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水平,本文将从造成腹泻的原因、鉴别诊断方法和防控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造成腹泻的原因1. 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猪痢疾杆菌、内劳森氏菌。

2. 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3. 寄生虫性腹泻:蛔虫、球虫病、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4. 非感染因素:温度、低血糖(饥饿性腹泻)、日粮抗原过敏性腹泻(大豆过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铁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二、鉴别诊断方法1、根据年龄来判断1~2日龄的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引起;各种年龄猪,无明显时间,一般不太严重的腹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大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2、根据腹泻程度来判断如果是暴发性的、迅速传播的腹泻: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3、根据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来判断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其它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粘状或糊状,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粪便气味不同腹泻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腹泻伴随口流泡沫、呕吐、神经症状大多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4、根据是否发生呕吐来判断呕吐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也见于伪狂犬和轮状病毒,偶见于猪瘟;大猪发生呕吐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

猪腹泻疾病的鉴别及治疗

猪腹泻疾病的鉴别及治疗

猪腹泻疾病的鉴别及治疗能引起仔猪腹泻的疾病很多,在病原学上分为细菌、病毒、原虫及营养缺乏等因素引起的腹泻,由于其病原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在临床上很难区分,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诊疗,将养殖户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常引起猪腹泻的疾病总结如下:一、猪腹泻疾病在年龄、发病率及死亡率上的鉴别:1、“大肠杆菌”性腹泻(1)、仔猪黄痢出生后1~4日龄仔猪多发,发病率不一,有时全窝发生或零星散发,如处理不当死亡率可达100%。

(2)、仔猪白痢2~3周龄后多发。

发病率不一,有时全窝发生或零星散发,而邻窝较大的不发病。

如能及时正确治疗该病死亡率不高。

2、“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3周龄~2月龄的仔猪,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死亡率高,可达30%~50%不等。

3、“猪痢疾(血痢)”多发生于7日龄或更大,特别是2周龄的仔猪,多成窝散发,死亡率不高。

4、“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发病年龄一般在1周龄以上,全窝散发,有中度到高度的死亡率。

5、“蓝耳病”腹泻在仔猪出生后即可发生,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率很高,有时死亡率可达30~80%以上。

6、“传染性胃肠炎”没有年龄限制,大猪、小猪都可感染,发病率可达100%,传播速度快,几天内即可波及全群,出生7天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一月龄以上的猪如果处理得当则很少发生死亡。

7、“猪瘟”引起的腹泻没有年龄的限制,大猪、小猪均可发生,但出现腹泻的猪只是猪群中的个别现象,主要以零星散发为主,并且以干粪便和稀粪便交替的形式出现。

8、“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没有年龄限制,大猪、小猪均可发生,但其死亡率没有“传染性胃肠炎”严重,死亡率能达中度到高度。

9、“伪狂犬病毒”引起的腹泻没有年龄限制大猪、小猪均可发生,发病率可达100%,但以3月龄以内的猪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死亡率可高达50~100%。

10、“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发病年龄一般在1~5周龄,发病率不等有时可达75%,死亡率低,仅在5~20%。

十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措施

十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措施

十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措施长期以来,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经常侵袭猪场,由于原因较多,疾病的种类也多达十几种,所以诊断起来就显得比较棘手,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兽医诊断水平相对较差的的乡镇兽医来讲尤其如此,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并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对引起生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选择性地简述10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以期能与同行相互学习。

从流行病学上鉴别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6月龄以下多发,病猪或带菌猪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经消化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多在2月龄以内发病。

猪轮状病毒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流行季节晚冬至早春, 2月龄以内多发。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多在冬季,各种日龄均可发病。

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I型)引起,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直接或间接传给健康猪。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猪黑痢,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5月份和9-10月份,发病日龄以1-4月龄最为常见。

据猪e网了解到猪增生性肠炎:又名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回肠炎、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发病率为1%-30%,死亡率为1%-5%。

常发生隐性感染,应激反应如天气突然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仔猪大肠杆菌病:病原为大肠杆菌,一年四季流行,黄痢发病日龄出生后几小时至一周,以1—3天常见;白痢发病多在10—30日龄。

仔猪红痢: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四季流行可发,以1-3日龄初生仔猪最常发病。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发病急、传染强、死亡率高,通过直接、间接或经胎盘垂直感染,不分大小和性别,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是指猪出现腹泻症状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猪瘟、伪狂犬病、副黏液
性腹泻等。

这些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鉴别诊断
1.猪瘟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发热、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外观衰弱等症状。

在晚期可以出现黄疸和出血症状。

猪瘟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

2.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安、抽搐、瘫痪等。

腹泻是伪狂犬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但不是特异性的,需要结合其
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3.副黏液性腹泻
副黏液性腹泻是一种由副黏液性病毒引起的疾病。

其主要症状是腹泻,便便呈黏液状,有时伴有血便。

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

防治措施
(1)加强疫苗免疫:猪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及时引起猪的免疫应答,降低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2)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禁止流动性的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2)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源,加强对猪的管理,减少感染的风险。

(1)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粪便积聚,定期清理猪舍和消毒。

(2)提供良好的饲料和水源:确保猪的饲料和水源的质量,避免感染病毒。

总结。

猪常见腹泻疾病的鉴别

猪常见腹泻疾病的鉴别

猪常见腹泻疾病的鉴别一、病原鉴别1.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等,常常引起猪的腹泻。

这些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导致猪的消化系统发生紊乱,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2.细菌感染:猪痢疾杆菌、猪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也会引起猪的腹泻。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导致猪的肠道发生炎症,影响消化功能。

3.寄生虫感染:猪肠虫病、猪球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也会引起猪的腹泻。

这些寄生虫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导致猪的肠道发生损伤,影响消化吸收。

二、症状鉴别1.急性腹泻:猪突然出现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粥样,颜色可能为黄色、灰色或黑色,可能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引起的。

2.慢性腹泻:猪长期出现腹泻,粪便呈稀薄状,颜色可能为黄色、灰色或黑色,可能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于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足或慢性疾病引起的。

三、病理鉴别1.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会导致猪的消化系统发生病变,出现肠道充血、水肿、溃疡等症状。

2.细菌感染:猪痢疾杆菌、猪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会导致猪的肠道发生炎症,出现肠道黏膜出血、溃疡、坏死等症状。

3.寄生虫感染:猪肠虫病、猪球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会导致猪的肠道发生损伤,出现肠道黏膜出血、溃疡、坏死等症状。

四、季节鉴别1.寒冷季节:寒冷季节是猪腹泻的高发期,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温差大、湿度高、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

此时应注意保暖、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等措施。

2.潮湿季节:潮湿季节也是猪腹泻的高发期,主要是由于湿度高、温度变化大等因素引起的。

此时应注意保持圈舍干燥、通风等措施。

五、饲养环境鉴别1.饲养密度过高:饲养密度过高会导致圈舍内空气不流通、猪只相互拥挤等问题,容易引发猪的腹泻。

此时应注意控制饲养密度,保持圈舍内的空气流通。

2.饲料质量不佳:饲料质量不佳会导致猪的营养不足、消化吸收不良等问题,容易引发猪的腹泻。

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与防治

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与防治

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与防治李小强(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1 猪传染性胃肠炎1.1 流行性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诱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对首次感染的猪群危害最大,而且猪的日龄越小,感染引发的病情越严重。

1.2 临床症状感染猪发病突然,急性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严重,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

感染猪的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般随日龄的增加,病死率逐渐降低。

育肥猪、母猪感染后表现出较轻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症状为采食量减少、腹泻、体重下降,时有呕吐,致死率低。

1.3 防治措施1.3.1 预防措施应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检疫。

对引进的种猪应单独隔离饲喂,检测无疫情后混群饲喂。

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卫生消毒工作;遇到寒冷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

该病一经确诊,务必及时隔离发病猪,并注意对受污染场地消毒。

1.3.2 治疗措施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重在补液、止泻等。

补液可用: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钠3.5 g,葡萄糖20 g;将上述化学品加入1 L 水中,充分溶解后给猪服用。

仔猪每次口服5 L,每天5~6次,直到痊愈。

严重时,可进行腹腔注射。

发病猪如发生呕吐,可注射维生素B,每次2 mL ~5 mL,每天2次,持续注射2 d ~3 d。

发病猪的耳鼻、四肢下端如出现青紫,肌内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次2 mL ~5 mL,每天2次,持续使用2 d ~3 d。

2 仔猪黄痢2.1 流行性黄痢为仔猪阶段最易感的腹泻型疾病。

该病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而诱发,临床上的典型症状为发病猪排出黄色稀粪、急性死亡。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6-0047-04摘 要:猪腹泻多发于冬季,种类多,误诊率高,只有做好鉴别诊断,对症给药,才能起到控制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引起仔猪发生腹泻的几种常见疾病的流行性、临床症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指导养猪生产者对症下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是指引起猪腹泻的一类传染病,包括猪病毒性腹泻、猪瘟、猪链球菌
性腹泻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业经济利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鉴别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猪病毒性腹泻
病原体: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orcine viral diarrhea virus,简称PVDV)
主要症状:急性腹泻、呕吐、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

鉴别诊断方法:
1.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PVDV。

2.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PVDV特异性抗体。

3.血液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

防治措施:
1.加强清洁和消毒措施,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

2.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禁止携带病毒的猪进入养殖场。

3.加强营养管理,增强猪的免疫力。

4.疫苗接种是预防的有效措施,可采用灭活疫苗或活疫苗接种。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有很多,但基本的防疫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严格检疫制度和合理饲喂,疫苗接种是预防的关键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对疫情的
监测和早期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猪腹泻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动物生产猪腹泻性传染病每年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引起猪腹泻的病原较多,细菌性疾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黄痢、仔猪副伤寒等,病毒性疾病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等,介绍如下。

1 细菌性传染病1.1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致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周龄以内的仔猪高发,患病仔猪发病突然,新生仔猪出生后12小时以内就可以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患病仔猪排黄色浆状稀粪,有未消化的乳凝块,仔猪感染后会发生脱水死亡,猪舍一旦出现病例就应该全群进行预防治疗。

1.2 仔猪白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致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较多。

患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糨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发病仔猪可以自行康复,死亡较少。

1.3 仔猪副伤寒致病原为沙门氏菌,断奶仔猪和6月龄以内的小猪多发,急性型的死亡率较高。

患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皮肤可以出现湿疹,慢性型的病猪呈现生长发育不良。

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粪便黄绿或灰白色,有恶臭水样,病程长的会成为僵猪。

2 病毒性传染病2.1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发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发生持续性腹泻。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发生感染,成年猪症状较轻。

本病在寒冷季节多发,本病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通过疫苗免疫接种进行预防。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猪流行性腹泻极为相似,发病猪表现为呕吐和水样腹泻,病猪会发生营养不良和脱水,病死率较猪流行性腹泻高。

本病在冬季和春季高发,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用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2.3 猪轮状病毒病猪轮状病毒病的致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的轮状病毒。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猪腹泻性传染病是猪类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

该病病原体主要为猪冠状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RV)、猪肠炎病毒(PEDV)等。

这些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猪腹泻、呕吐、腹痛、脱水等症状,病程短暂但病死率较高,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腹泻性传染病的致病菌种较多,且临床症状相似,因此在鉴别诊断和防治上面临一定的难度。

下面将对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猪冠状病毒(TGEV)病TGEV感染猪只,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脱水、呕吐等临床症状,尤其是仔猪。

但TGEV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猪腹泻性传染病类似,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鉴别方法主要包括TGEV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以上几种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测,通过对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病因。

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结合病猪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疫情监测和防治中,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设备,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病原体进行检测,确诊疾病,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加强疫情监测对疫情高发区域和重点猪场,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温测定、粪便检测等,及时发现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定期组织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疫情高发区域和重点猪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猪养殖场的入场消毒、隔离管理和人员防护措施,防止病原体通过外部输入途径传播。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养殖场的环境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滋生繁殖,造成疫情的传播。

3.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猪场应定期对猪舍、器具、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减少疫情的传播。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消毒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生猪常见腹泻性疫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技术研究

生猪常见腹泻性疫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技术研究

生猪常见腹泻性疫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技术研究马爱军X u m u s h o u y i一、生猪常见腹泻性疫病的类型腹泻性疫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病毒性腹泻,另一种是细菌性腹泻。

1、病毒性腹泻的特征胃肠炎病毒会引起生猪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毒以猪的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作为寄生地,这种病毒可以对任何年龄的猪只造成感染,其中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病死率最高可以达到100%,35日龄以上的猪只染病后的死亡率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成年猪只基本上不会出现死亡的状况。

病毒性腹泻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早春、冬季的发生率最高,其传染速度非常快,会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的特点。

临床诊断多为消化系统感染,仔猪染病后,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症状,如体温大幅度升高、呕吐、排泄物腥臭、脱水等。

除胃肠炎病毒之外,轮状病毒感染也会引起腹泻性疫病,该病毒能够对不同年龄的猪只造成感染,14~35日龄的猪只发病几率较大,约为50~80%左右,病死率最高可以达到20%左右,冬季是主要的发病季节,基本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较为相似。

2、细菌性腹泻的特征细菌性腹泻主要是由大肠杆菌引起,比较常见的有黄痢和白痢,其中前者属于早发性,后者为迟发性。

黄痢在7日龄以内的仔猪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1~3日龄,染病后的死亡率约为50%左右,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为排泄黄白色水样粪便,脱水死亡;白痢在10~30日龄的猪只中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连雨天和冬季高发。

二、生猪腹泻性疫病的主要诱因1、环境因素生猪腹泻病的高发季节为冬季,这个季节的气候相对比较寒冷,若是养殖场在冬季到来前,未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则会导致生猪圈舍内的温度过低,受到低温的影响,生猪会产生出应激反应,这样一来便可能诱发腹泻性疫病。

除了冬季之外,两个季节交替的这段时间,生猪腹泻性疫病的发生几率要比平时高很多,这是因为季节交替时,气温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受到气温骤升骤降的影响,生猪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腹泻性疫病的发生几率增大。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猪腹泻性传染病是指猪群中经口感染后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常见病原体包括猪轮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

该疾病对猪群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大量猪只死亡。

因此,正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的鉴别诊断(一)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疾病1、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器官肿大、食欲不振等。

2、病理变化:肠道黏膜发红、增厚,肠道滑膜出现糊状物质。

3、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鉴定、RT-PCR等。

(二)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1、临床表现:猪只打呵欠、鼻炎、发热、咳嗽、鼻涕增多、精神不振。

2、病理变化:肺部红肿、出血、肺组织坏死。

3、实验室检查:可分离出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理组织学检测等。

2、病理变化:肠道高度肿胀、肾脏、脾脏等器官均有病态变化。

3、实验室检查:革兰染色、培养和PCR、ELISA等。

(四)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疾病2、病理变化:发炎、坏死、肠黏膜出血,肠道嵌赤细胞及浆液、渗出物破坏上皮细胞。

二、疾病的防治(一)疾病的预防1、加强猪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并随时消毒杀菌。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群的营养和健康,避免生理和心理压力造成的病原体感染。

3、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出入,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4、接种疫苗,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1、保持猪只的通风、透气、保暖等环境条件,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2、及时采取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3、及时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总之,对于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应该从卫生管理、环境、饲养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该疾病,从而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生产发展。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是指猪群中发生的一类传染性腹泻疾病,常见包括猪痢疾、猪轮状病
毒病、猪松江病、猪肺炎结肠综合征、猪冠状病毒腹泻等。

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非
常重要,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保障猪群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一、猪痢疾:
猪痢疾是一种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猪肠道感染病,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脱水、消瘦等。

鉴别猪痢疾主要通过症状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疫苗防治是有效控制猪痢疾的主要措施。

二、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

猪轮状病毒的感染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脱水、食欲不振等。

鉴别猪轮状病毒病
关键是通过病原学检查,如电镜检查或RT-PCR检测。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消毒等。

三、猪松江病:
猪松江病是由松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炎。

该病以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
腹胀、腹痛、发热等。

确诊猪松江病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方法。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猪群
的管理和消毒,同时可以适时接种相关疫苗。

四、猪肺炎结肠综合征:
猪肺炎结肠综合征是一种由克雷伯杆菌引起的传染性肠炎。

该病常表现为腹泻、贫血、消瘦等症状。

鉴别猪肺炎结肠综合征需要通过细菌学检查,如血清凝集试验和细菌培养等。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改善环境卫生等。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是保障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

只有正确诊断和采取
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猪群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治疗与鉴别猪腹泻性疾病

治疗与鉴别猪腹泻性疾病

治疗与鉴别猪腹泻性疾病猪腹泻在实践比较多见,但不易区别、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

现将猪的几种腹泻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分别简述如下:1、猪传染性胃肠炎。

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临床特征为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

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

常用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同时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

2、猪流行性腹泻。

临床上以排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

其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临床上不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区别,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治疗原则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原则相同。

3、猪轮状病毒病。

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只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大猪为隐性传染。

仔猪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发病后停止哺乳,立即内服葡萄糖盐水、复方葡萄糖溶液,并对症治疗,疗效较好。

4、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少有呕吐、病程分最急性和急性两类,一般来不及治疗。

若发现有一只仔猪发病,应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如发病后再治疗,则疗效不佳。

一般常内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壮观霉素、磺胺脒等抗菌素或微生物活菌制剂如调痢生、乳康生、乳酶生等。

5、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季节不明显,病死率不高,不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该病一般疗效较好,治疗方法也较多:①抗菌素及磺胺类疗法。

常用药为磺胺脒、土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等配合次硝酸铋、胃蛋白酶等。

②呋喃类疗法。

常用药为痢特灵。

③中药疗法。

如仔猪白痢散、白龙散等。

6、仔猪红痢。

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周以上的猪很少发病)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粪。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猪腹泻性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如普通病毒性腹泻、转移性胃肠炎、细菌性病毒性腹泻等。

在养猪业中,猪腹泻性传染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综合症状,对猪的发育和生长都具有不利影响。

1.普通病毒性腹泻普通病毒性腹泻以5-20天龄的仔猪发病率最高,发病率约为50%-100%。

病毒性腹泻可通过血清学、病理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病毒性腹泻多见于垃圾堆挤压、过度饲喂、气候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压力、环境与饮水不足的情况下。

2.转移性胃肠炎转移性胃肠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尤其对于40-60天龄的生长猪来说,死亡率甚至可达20%。

转移性胃肠炎可通过粪便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转移性胃肠炎多见于肠道菌群失调、压力、饲喂不均衡、环境不卫生、感染源暴露等导致的情况下。

细菌性病毒性腹泻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腹泻,其发病率也很高。

细菌性病毒性腹泻可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细菌、病毒和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细菌性病毒性腹泻多见于环境卫生差、饲喂不合理、过度饲喂等情况下。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要定期消毒、清洁猪舍和配套设施,并保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与卫生。

2.注意营养均衡要按照饲料的营养配比,保持饲料的营养均衡,避免饲料中营养缺乏或多余而导致的疾病。

3.适时给药针对各种病原体的不同特性和治疗方法,及时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4.定期疫苗接种因猪腹泻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较多,可适时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5.加强经营管理要加强调查猪因应激、环境、饲喂等不适因素引起的猪腹泻性传染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同时,要加强品种改良、血统净化,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猪腹泻类疾病的诊断及防控

猪腹泻类疾病的诊断及防控

猪腹泻类疾病的治 疗措施
3
药物治疗
01
抗生素: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
02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腹泻,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03
补液:补充电解质、水分和能量,维持猪只正常生理功能
04
止泻药:使用止泻药物,如鞣酸蛋白等,缓解腹泻症状
05
营养补充: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提高猪只抵抗力和恢复速度
免疫效果监测:定期 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
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管理:加强饲养 管理,保持猪舍清洁 卫生,减少疾病传播
风险
免疫方法:采用正确 的免疫方法,如肌肉
注射、口服等
环境控制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骤变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 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保证水质安全 加强饲料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和污染
营养支持
2018
增加维生素和矿 物质的摄入,提
高猪只免疫力
2020
提供清洁饮水, 保证猪只水分
摄入
2022
01
02
03
04
05
提供充足的营 养,保证猪只
正常生长
2019
调整饲料配方, 提高饲料消化

2021
适当添加益生 菌,调节肠道
菌群平衡
康复护理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提供充足的饮水,保证水质清洁 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定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观察猪只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猪腹泻类疾病的诊断及防 控、治疗措施
演讲人
目录
01. 猪腹泻类疾病的诊断 02. 猪腹泻类疾病的防控 03. 猪腹泻类疾病的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鉴别 。 目前 尚无 特 效疗 法 ,一 般 治 疗 原则 与 方 法 与猪
2 红 痢
又称猪梭菌性肠炎 ,是 由 C型或 A型魏 氏梭菌 引起的以 1 ~ 3日龄初生仔猪常发的急性 、致死性肠 道 传染 病 。特 征症 状 表现 为突 然排 出血便 , 后躯 沾满 血样 稀 粪 , 病猪 偶有 呕 吐 。病程 长者 排含 有灰 色坏 死 组织碎片 , 呈红褐色水样 粪便 , 极度 消瘦 和脱水 , 一 般 在 出生后 5 ~ 7天死 亡 。 该 病 病 程很 短 来 不及 治 疗 , 重在预防, 有条 件 的 地方可使用仔猪红痢菌苗免疫接种 。或在初生仔猪 吃初乳 l 小时之前 ,内服庆大霉素或恩诺沙星 3 毫
内的仔猪 。仔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 口渴 、 呕吐 , 继而 水样腹 泻 ( 喷射状 ) 、 脱水 , 粪便 呈黄色 、 绿色 或 白 色, 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 有恶臭 , 死亡率较高 , 可
达 5 0 %以上 。
1 周龄 内的仔 猪 , 以排黄色或黄褐色稀 粪 , 少有呕吐 为特征 , 病程分最急性和急性 2 类, 一般来不及治疗 即死亡 ,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 如果猪群 中有 1 只仔猪发病 ,应立即全群进行 预防性 治疗 , 若猪只全部发病后再进行治疗 , 则疗效 不佳 。 治疗时一般可 内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洁霉 素、 壮观霉素 、 恩诺沙星等抗生素 , 或使用微生物活 菌制剂等。
食欲废绝 , 初便秘 , 后腹 身体远端皮肤有红色或
下痢交 替 进行 , 粪便 灰 白
养殖技术顾 问 2 0 1 3 . 2

回 兽 医 临 床
或 黄绿 恶 臭 水样 ,粪 便 中混有 大 量坏 死 组 织 碎 片或
也称猪等孢球虫病 。主要发生 于 7 1 5 H龄仔 猪, 表现 为发病初期 粪便 较软或呈糊状 、 黄色 、 灰色 到褐 色 不 等 , 随 着病 情 加 重 , 粪便呈液体状态 , 有 很
盐 以防脱 水 。
4 传染性 胃肠炎
由猪传染性 胃肠炎病毒引起猪 的急性肠道传染
病 。每年 1 2月 至次 年 4月 流行 , 多发 生 于 2月 龄 以
1仔猪黄痢
又 称 早发 性 大 肠杆 菌 病 ,是 由致 病 性 大肠 杆 菌 引起的初生仔猪急性 、 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
升 等有 较好 的效 果 。
传染性 胃肠炎基本相同。
6轮状病毒病
由猪轮状病毒弓 l 起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在寒 冷季节多发 , 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 , 只发生于 2 月 龄以内的仔猪 , 大猪多为隐性传染。仔猪主要症状为
厌食 、 呕吐、 下痢 0 目前 无 特效 药 物 治疗 本病 , 发病 后 停 止 哺乳 , 立
兽 医 临 床
生 猪 9 种 腹 泻 性 传 染 病 的 鉴 别 与 治 疗
薛东胜 ( 山东 省苍山县畜 牧局 山东 苍山 2 7 7 7 0 0 )
生猪腹泻性传染病 , 在生产实践 中比较多见 , 由 于疾病 种类 多 , 病 因复杂 , 临床上很难确诊 , 往往延 误了最佳 的治疗时机 , 给猪场造成较大 的经济损失 。 现将生产 中常见 的生猪 9 种腹泻性传染病 的鉴别诊 断及综合治疗措施简述如下。 可采用 中药疗法 , 另外 , 腹泻严重者可配合 口服补液
浓 的酸奶 味 。严亡。
纤 维 素性 分 泌物 , 形 如糠 麸 ; 皮 肤有 痂 状 湿 疹 , 病 程 长 的会变 为僵 猪 。 青霉素 、 链霉素 、 红霉素 、 土 霉 素 等 一 般 性 抗 生 素对 该 病 无效 。常用 药物 有恩 诺 沙星 、 诺氟沙星 、 庆 大霉 素 、 卡那霉 素等 。
治疗 时可选 用链 霉素 、 新霉素 、 庆大霉素 、 金霉
素、 泰 乐菌 素 、 阿散 酸钠 等药 物 。
即内服 口服补液盐 , 肌 肉注射恩诺沙星 、 链霉素 、 庆
3 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 于 1 0 ~ 3 0日 龄 的 仔猪 , 呈地方性流行 , 发病季节不明显 。病猪 以排 白 色或灰白色腥臭浆糊样粪便为特征 , 病程较长 , 逐渐 消瘦 , 被毛粗 乱 , 行动迟缓 , 发病 率高 , 但病 死率不
目前本病 尚无特效疗法 ,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 体液 、 防止脱水 、 酸 中毒和继发感染 。在用 口服补液 盐 内服的同时 , 使用恩诺沙星 、 链霉 素、 庆大霉素或 磺胺脒等抗菌素进行肌肉注射 ,并配合黄芪多糖注
射 液加 以对 症治 疗 。
5 流行性腹 泻
由猪 流行性 腹泻病 毒引起 猪 的急性肠道传 染 病 。多在冬春季节流行, 各种 日龄均可发病。临床上 以排水 样粪便 、 运 动僵 硬 、 呕吐 、 脱水 为特征 , 一般 2 ~ 4天后死亡 , 病死率 2 0 %一 3 O %。 该病常与猪传染性 胃肠炎 同时发生 ,临床上不
高。
大霉素等抗生素 ,同时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加 以对
症治疗 , 疗效较好。
7 副伤 寒
由沙 门氏杆菌引起仔猪的肠道传染病 。多发于 断奶 至 6 月龄 的小猪 , 各 季均可发病 , 尤 以多雨 、 潮
湿季节发病较多。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 常混合感染。


该病治疗方法 比较多 , 一般疗效较好 。抗菌素及 磺胺类疗法 , 常用药物有磺胺 脒、 土霉素 、 强力霉素、 氟哌酸等抗生素配合次硝酸铋 、 胃蛋 白酶等应用。还
治疗 方 法很 多 .以把 药 物加 入 饮水 中或将 药 物 混 于铁 剂 中个 别 给药 是 治疗 本病 的最 佳 方 法 。磺 胺
8痢疾
又称猪血痢 、 猪黑痢, 由密螺旋体引起猪 的以出 血性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 。以 7 ~ l 2 周龄多发 , 发 生季节不明显 , 传播缓慢 , 流行期长 , 发病率高 , 死亡 率低 。特征症状表现为食欲减少 , 剧烈下痢 , 开始排 黄灰色软粪 , 后转为水泻 , 含有 粘 液 、 血 液 或 血 块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