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1973年石油危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释义:1973年⽯油危机
⽯油被称为“⿊⾊的⾦⼦”,是百业之母。

⽯油的⽤途,除了可以加⼯成各种成品油,还是化⼯产品重要的基础原料,同时,⽯油还对农业⽣产起⾄关重要的作⽤,化肥、农药、农机等都对⽯油有很⾼的依赖度。

因此,⽯油能为我们带来财富,但同样也能颠覆世界。

⼀、含义
第⼀次⽯油危机(1973年-1974年),⼜称作1973年⽯油危机,是阿拉伯⽯油⽣产国为了打击以⾊列及其⽀持者,把⽯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的⼀场震憾世界的⽯油⽃争。

⼆、背景
1973年10⽉6⽇,阿拉伯⼈利⽤“赎罪⽇”时机发动了打击以⾊列,收复失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阿拉伯⼈节节胜利,但⼀周后战局逆转,因为美国及其它西⽅国家⽀持以⾊列,以⾊列开始⼤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三、过程
10⽉17⽇,阿拉伯产油国⽯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动⽀持埃及,打击⽀持以⾊列的美国和其它西⽅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这边来。

会议最终决定⽴即逐步压缩产量/出⼝量,减少对美、欧盟的⽯油供应量。

⾸先,把1973年9⽉⽇产⽔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再增减5%,直⾄达到⽬的。

美国不以为然,1973年10⽉19⽇,宣布对以⾊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

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油。

1973年10⽉20⽇,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致⾏动,对美、欧盟禁运⽯油。

世界市场上⼀下⼦减少⽯油供应量500万桶/⽇。

美国⽯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

欧佩克于1973年12⽉下旬把油价提⾼到每桶11.65美元,之后⼀度超过13美元。

四、结果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本80%以上的⽯油靠进⼝,进⼝来源⼜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

1973年11⽉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持阿拉伯⼈;1973年11⽉22⽇,⽇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边。

孤⽴了美国和荷兰。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格说:“有史以来,还没有⼀个由弱⼩国家组成的集团能过迫使占⼈类绝⼤多数的其他国家的⼈民如此戏剧性的改变⽣活⽅式,⽽遭到的抗议却如此之少。


这⼀次阿拉伯国家团结⼀致,同仇敌忾,把宝藏当作“武器”,在反对以⾊列及其⽀持者的⽃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油武器的运⽤,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

阿拉伯⼈民通过这场⽃争,在政治上扬眉吐⽓,进⼀步觉醒,认识到⾃⼰⼿中握有制服帝国主义的有效⼒量,他们决⼼要掌握⾃⼰的资源,⾃⼰掌握⾃⼰的命运。

⽯油⽃争⼤⼤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

仅提价⼀项使阿拉伯国家的⽯油收⼊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极⼤地⿎舞了第三世界⼈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争开创了⼀个新的局⾯。

与此同时,⽯油危机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欧洲经济“滞涨”的催化剂。

直到1974年3⽉18⽇这场禁运结束。

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维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