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

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

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

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

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
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

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

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

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

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
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

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变化,愉快的结果强化行为,不愉快的结果抑制行为。

赏识和惩戒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

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

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利。

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

同时,教育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

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材料二:
从9月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月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

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

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く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年1月18日)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

“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法律不宜、也不可能事无巨细。

诸如“罚站罚跑”等具体措施不能广泛适用于各年龄段和各教育类型学生群体,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合理可行的惩戒措施。

与其写入法律,不如下放权利。

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成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后果,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学校及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后顾之忧,老师才能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年11月19日)材料四
首先,教育惩戒方式并不单一。

它是一个有着等级区分的体系。

“分级”意味着科学合理是教育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对学生不同的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

教育惩戒也包含了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体现着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的理念。

而且,教育惩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要用正当且有序的程序组织起来。

再者,教育惩戒不能没有校规校纪“配套”。

不同等级的教育惩戒都给校规保留了空间。

因为,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指引实施的“手册”。

最后,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

之所以如此注重体系化的建设,之所以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之所以如此看重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

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
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丹图《教育惩戒并非一罚了之》,《广州日报》2019年11月26日)
6. 下列对“教育惩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由于随后的结果变化会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B. 教育惩戒是一项职业权力,权力是不可放弃的,教师放弃教育惩戒就是失职,对教师专业权力的使用也会有消极影响。

C. 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结果,无论是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D. 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校规校纪的配套指引,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没有锻炼出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教育惩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B. 因材施教或因皊施教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落实在教育惩戒中,就要区分不同的惩戒等级,从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措施。

C. 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细则,教育惩戒的弹性在于下放具体实施给主管部门或学校,两者都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性考虑。

D. 教育惩戒包含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多项内容,如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够正确,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定或者采取适宜的措施。

8. 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规定(草案)到删除(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分歧,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条款修订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花奶奶
红酒
花奶奶婆家娘家都不姓花,可妞子非叫她花奶奶。

谁让她头上老戴朵红灿灿的花呢。

花奶奶住在山那边,妞子说,离城有八百里吧?妞子说的八百里就是很远很远的意思。

一放假,妞子就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里。

山里真好!有满坡的野花,黄色珠珠花、紫色铃铛花,还有
花奶奶头上的红绒花。

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

山里人说的唱曲儿不是咿咿呀呀的真唱,是念;曲儿也不是跌宕有致的调儿,是乡谣,一句一句合辙押韵。

花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

门前有棵木槿花树,花奶奶搂着妞子坐在树下,一阵清风掠过,那些花儿轻舒腰肢,摆动个不停。

花奶奶眯眼望着满树的花朵,不知想些什么。

妞子说,花奶奶,唱曲儿吧?花奶奶扯着妞子的羊角辫,脆脆地唱:木槿花下有一家,姐妹三人会扎花。

大姐扎的红牡丹,二姐会扎由菊花。

剩下三姐没啥扎,搬起纺车纺棉花。

线儿细细织成布,布上开满木槿花。

妞子说,我也要穿开满木槿花的大花袄!花奶奶就笑,笑得头上那朵红绒花颤颤巍巍就像树上被风抚摸过的木槿花一样。

很多时候,妞子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缠磨着花奶奶,看她飞针走线,扎花绣朵。

累了,就倒在花奶奶怀里,她揽过妞子,轻轻拍着唱着:妞子睡,妞子睡,奶奶去地掐麦穗。

掐一篮,煮一锅,妞子吃了不撒泼……妞子在曲儿中酣然入睡,做了多少甜蜜的梦,妞子掰着嫩嫩的手指,数了又数,数不过来。

妞子眼中的花奶奶和其他奶奶们不同,那些奶奶的头上没有红灿灿的花,家里都有爷爷有叔叔姑姑。

花奶奶家什么都没有,就她一个。

独个儿过日子的花奶奶一点都不愿闲着,针线筐里有永远也补不完的烂衣破袜。

每逢这时,妞子就会安静地坐在旁边,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花奶奶不时地将针插入浓密乌黑的头发里篦一下,又篦一下,然后停下来,抿嘴一笑,从针线筐里摸出俩杏递给妞子:小小青杏尝个鲜,二月果子涩巴酸,三月樱桃搁暑天,四月李子甜又酸,五月石榴疙瘩瘩,六月葡萄一串串……妞子说以后还有啥好吃的?花奶奶说好东西不能多,等下半年再唱曲儿给你。

妞子乐得对准手中的杏猛咬一口,酸得眼睛鼻子皱成一团。

于是,花奶奶就扑在膝盖上笑,笑得直不起腰,惊得木槿树上的花蝴蝶急急忙忙扇动着翅膀溜走了。

有花奶奶为啥没花爷爷?这事儿一直困扰着妞子。

妞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翻跟头,翻累了,就睡。

隐隐约约听见有抽泣声,妞子翻个身,嘴里含糊不清地叫了声花奶奶,那抽泣声倏地没了。

太阳透过窗棂柔柔地洒进来,妞子把两个绣花枕头并排摆在床上玩过家家,轻轻地拍打着枕头娃娃,拍着拍着,惊讶地说,花奶奶,我的枕头娃娃哭了!那枕头足有半截都是湿的。

清澈的小溪从花奶奶家门前欢快地流过,打村东头洼地那儿汇集成一片宽阔的水面,偶尔会有一两只白色大鸟单腿立在水中,尖尖的嘴巴不时地从水中寻食小鱼小虾,村里人把这个地方叫东场。

花奶奶常带妞子到东场,靠着老榆树,不笑也不唱曲儿,目光追逐着那些大鸟。

妞子拉着花奶奶的胳膊激动不已地问那是啥?花奶奶一手拽着妞子的小辫儿一手刮着妞子的鼻尖儿说它叫长脖子老等。

等啥?花奶奶的目光就黯淡了,伸手把头上的绒花取下,翻过来倒过去地看,轻叹一声,半晌才说: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

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花奶奶一脸心事。

一只小母鸡从后园溜达着出来了,花奶奶说小母鸡也会唱曲儿,咯咯嗒,找婆家。

妞子饶舌地问花奶奶的婆家在哪?花奶奶说傻女子,这儿就是我婆家。

妞子又想起那个困扰她很久的话题,有花奶奶就一定会有花爷爷,花爷爷在哪?花奶奶不言语了。

妞子越发糊涂,坐在大门口那棵核桃树下,双手支着下巴,呆呆地望着不远处那条小溪里一群鸭子在嬉戏,听着崖头上放牛郎大大咧咧的吆喝声,想啊想啊想得头疼……
六月葡萄一串串的季节,妞子带着她的《新编童痴一弄》和十二朵红灿灿的绒花回到山沟,一心想着把这本新书送给花奶奶。

花奶奶的曲儿给了她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柴门轻掩,荒草满院。

妞子赶到东场,水面还是那个水面,却不见了老等的踪影。

花奶奶——妞子对着水面大喊。

她打开那本收集了四百多首乡谣的书,说花奶奶,我给您唱曲儿,您听好了:
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

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
妞子泪流满面。

(选自《广西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里真好!”不仅是称赞山中景色优美,更表达了妞子对山中景色和生活的热爱,对花奶奶的依恋。

B. “雕花大木床”“长脖子老等”“红绒花”等细节描写,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对花奶奶身世和遭遇的猜想。

C. 妞子迫不及待地想把新书送给花奶奶,既表现了花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突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

D. 小说结尾部分,柴门和水面依旧,花奶奶和“老等”不再,表现了妞子内心的惆怅和对花奶奶的思念之情。

10. 文中多处写到花奶奶“唱曲”,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11. 本文主要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姓司马氏。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

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杋不可失也。

今若矅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因此之势,易为功力。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既而从讨孙权,破之。

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

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
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人大不安矣。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魏武从之。

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

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

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

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

”言竟不从。

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

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

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

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崩于京师,年七十三。

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

(节选自《三国志·宣帝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B.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C.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D.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

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

C. 辅政,指辅佐治理政事。

若君主年少,可能由大臣或摄政王来辅弼政治。

D. 使持节,是代表皇帝直接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又称作持节、假节。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懿才华早露,年少即与众不同。

尚书崔琰认为他聪明而公正,性格刚毅而外表英俊,才能超过了他的哥哥司马朗。

B. 司马懿审时度势,能够发现机会。

刘备在蜀人未归附之时又去远征江陵,司马懿认为这正是击破刘备的好时机,不容错过。

C. 司马懿智谋出众,军事才能突出。

司马懿认为孙权与刘备只是表面亲善,晓谕孙权,使他在后面牵制关羽,樊城之围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