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增液承气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增液承气汤
大医双合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增液承气汤故名思意,是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加承气汤(大黄、芒硝)。
用增液汤滋阴而补阴血;承气汤是用来攻下的,攻下就可以通气机。
【经典重温】
增液承气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7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
【组成】
元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方剂功效】
增液汤具有滋阴生津的作用,加入大黄、芒硝,即合入调胃承气汤法,全方就具有了滋阴通下的功效。
由于生地甘苦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通经逐血痹。
玄参味苦咸微寒,也善入营血分,能凉营生津,散结解毒;
大黄苦寒除泻下攻积外,更可泻火解毒、凉血祛瘀。
这三味药配合,就使该方具有了凉血蒸瘀泻火解毒、滋阴生津的新功效。
因此,本方不仅可以滋阴通下,用于阴液亏竭的大便秘结,而且可用于以血分火毒郁结为病机的诸多疑难病证。
【增液承气汤的证】
1.原治证∶温病津液不足、大便不下。
2. 对应证:一是调胃承气汤证,如烦热、腹满、大便燥结等;
二是增液汤证,如舌赤少苔而干。
口鼻咽喉干燥等;
三是生地、玄参配大黄对应的血分瘀热证,如颜面痤疮,衄血,疖疗,以及中风,月经不调等。
3.方证的特征性证∶大便燥结,舌赤少苔而干。
杂病阴亏便秘,或营热血燥、血分火毒郁结,见有增液承气汤证者,可用本方治疗。
【典型案例】
张某。
男。
72 岁,因心前区持续疼痛 3小时入院。
经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为心肌梗死,经西医治疗后病情仍不稳定、遂求中就诊。
就诊时有胸痛,并伴有腹部胀满,口干,大便不通,舌暗紫。
苦黄厚腻,脉结代。
考虑患者年龄和便秘病史。
处方∶玄参15g,生地黄 15g,麦冬 15g,大黄(后下)6g芒硝(冲) 10g,莪术15g,赤芍 12g,桃仁12g,瓜蒌15g,枳实 15g,薤白15g。
患者服药1剂后大便略通,3 剂后,大便通,胸痛腹胀好转病情趋于平稳。
大便通后,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愈。
【按】∶本例患者祛邪要首先确保大便通畅,西医治疗也强调便大便通畅以免使患者大便时过度用力而诱发心衰或心律失常;考虑到患者年龄因素,故本例予增液承气汤加活血化瘀药。
本证是热结肠腑与阴液大伤同时存在的虚实夹杂证。
从监床实践来看,其临床表现多见∶身热,大便秘结,腹满痛、口干唇裂、甚至齿体舌苔焦燥,脉沉细。
分析其病机,这种证候属于热结肠腑证的变证,它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本来就是阴虚之体,热邪传到大肠之后,燥热反复伤阴、阴液因越伤越重而致大亏;另一种可能是腑实热结久聚,过度消
耗津液。
总之、这个证候是燥热既盛,阴伤又重。
已经用过攻下法但大便仍然不下的原因是阴液大亏,肠道失于濡润,用攻下法虽然推动力强,但肠道过于干涩、所以'下之不通'。
这就如同河道里没有水,船摘浅了,所以吴氏称其为'无水舟停'。
身热,大便秘结,腹满痛,脉沉是腑实证的表现。
口干唇裂,齿燥,脉细是阴伤的征兆。
燥热盛而阴液大伤,所以舌苔焦燥。
按照吴鞠通的治疗方法,第一步是先用增液汤滋阴润肠通便,如果服两剂后大便仍然不下,就用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中元参、麦冬、细生地的用量者相当大,是取其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的作用。
如果服增液汤两剂后六便仍不下,说明推动力不够,就要加入大黄、芒硝,组成增液承气汤以攻补兼施增水行舟。
吴鞠通称这种治法为'一腑中气血合治法'。
一腑,是指大肠。
为什么称为'气血合治法'呢? 增液汤是用来滋阴的,阴与血同类,所以用增液汤滋阴而补阴血;承气汤是用来攻下的,攻下就可以通气机。
因为这个方剂有滋阴血、通气机的作用,所以称为'气血合治'法。
大医双合传承
传播传统中医文化,建造中医文化平台!3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