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白杨礼赞》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分析第七段的4个反问句,学会描写植物的方法。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 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他出身在浙 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 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
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注音
恹恹 yān 旁逸 yì 晕圈 yùn 倔强 juéjiàng 婆娑 pósuō
虬枝 qiú 楠木 nán 秀颀 qí 参天 cān 主宰 zǎi
刹那 毡子
chà zhān
无边无垠 yín 坦荡如砥 dǐ
段落大意: 一、(1)开篇点题,指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和作者的感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而6段决:不这是就平是凡白的杨树树是。,作西者北抒极发普赞通的美一的种基树础,,然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也凡是的结树构,文…章…的我线赞索美。白杨树,
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气 质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
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 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 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 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 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 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 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 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 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 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雄 壮 伟 大
对比
单 调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研读语段:五段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
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 特征是什么?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外 部
正直 干 笔直,绝无旁枝
形
不态
枝 向上,紧紧靠拢 团结
叶
片片向上 进取
平
皮
光滑淡青色 质朴
凡内
在
努力向上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 其目的是什么?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雄壮、伟大(正面衬托) 倦怠、单调(反面铺垫)
温故知新
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
1、交待了____。(表现了____。) 2、烘托了____心情。 3、渲染了____气氛。 4、表现了(衬托了)人物___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研读语段:七八段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好女子
拟人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伟丈夫!
婆娑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受,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三、(5—6)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气质。 四、(7—8)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点明其
象征意义。 五、(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思考:
文章五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赞美抒情
白 杨
生长环境
礼 外形特征
赞 内在气质
再次赞美
走进文本
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 树的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春蚕》《秋收》《残冬》等。茅 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 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 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
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 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 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 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 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 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 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 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 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 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 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 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交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 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 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 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 凡形象作铺垫;渲染了不平凡 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 挺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 平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 长 环 境
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生长环境
白 杨 不平凡 树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研读语段:一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开头段的作 用有哪些?
本文开头段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起线索作用; 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白 杨
茅
盾礼 赞
揣摩题目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 把握作者感情。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字词积累,分析理 解课文部分词语表达效果。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4. 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白杨的“不平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 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他出身在浙 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 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
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注音
恹恹 yān 旁逸 yì 晕圈 yùn 倔强 juéjiàng 婆娑 pósuō
虬枝 qiú 楠木 nán 秀颀 qí 参天 cān 主宰 zǎi
刹那 毡子
chà zhān
无边无垠 yín 坦荡如砥 dǐ
段落大意: 一、(1)开篇点题,指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和作者的感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而6段决:不这是就平是凡白的杨树树是。,作西者北抒极发普赞通的美一的种基树础,,然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也凡是的结树构,文…章…的我线赞索美。白杨树,
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气 质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
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 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 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 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 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 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 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 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 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 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雄 壮 伟 大
对比
单 调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研读语段:五段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
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 特征是什么?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外 部
正直 干 笔直,绝无旁枝
形
不态
枝 向上,紧紧靠拢 团结
叶
片片向上 进取
平
皮
光滑淡青色 质朴
凡内
在
努力向上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 其目的是什么?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雄壮、伟大(正面衬托) 倦怠、单调(反面铺垫)
温故知新
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
1、交待了____。(表现了____。) 2、烘托了____心情。 3、渲染了____气氛。 4、表现了(衬托了)人物___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研读语段:七八段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好女子
拟人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伟丈夫!
婆娑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受,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三、(5—6)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气质。 四、(7—8)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点明其
象征意义。 五、(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思考:
文章五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赞美抒情
白 杨
生长环境
礼 外形特征
赞 内在气质
再次赞美
走进文本
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 树的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春蚕》《秋收》《残冬》等。茅 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 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 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
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 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 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 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 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 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 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 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 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 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 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 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交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 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 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 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 凡形象作铺垫;渲染了不平凡 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 挺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 平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 长 环 境
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生长环境
白 杨 不平凡 树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研读语段:一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开头段的作 用有哪些?
本文开头段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起线索作用; 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白 杨
茅
盾礼 赞
揣摩题目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 把握作者感情。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字词积累,分析理 解课文部分词语表达效果。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4. 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白杨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