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专题 第18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古代序文中,除了书序之外,另一类就是赠序。

赠序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在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赠序。

这类文章起源颇早,到了韩愈手中,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绝前后作者”的赞誉。

柳宗元、欧阳修也写过不少赠序文,他们有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是在赠序文中提出来的。

曾巩的赠序文,颇具韩文的风韵,其文学价值亦不可小觑。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赠序,了解赠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赠序中作者阐述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

第18课送李愿归盘谷序
1.盘谷
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

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479),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2.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
趋向于当隐士。

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韩愈,字退之。

他的名字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学习本篇,不可不察。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韩愈一生热衷仕途,为其政治文学主张奔走呼号,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在他的文学主张中,有“文以明道”的一面,也有“不平则鸣”的一面;有痛斥佛老的文字,又不得不承认、同情那些知命安命的隐者。

这篇序文显然属于后者。

开篇承题,叙作文之原委,并十分简练地勾画出盘谷的山容水貌,而意在渲染出其超世脱俗、曲深闲远的气氛。

这恰与隐者的心态相吻合。

然而作者文意不在山水,而在于欲归山水中的人;不在隐者之行踪,而在于归隐之缘由。

作者别开生面,借李愿之口而述心中的隐曲,描绘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

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而在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欣羡友人的隐居生活。

1.读准字音
(1)则树旗旄.(máo)(2)清声而便.体(pián)
(3)飘轻裾.(jū) (4)翳.长袖(yì)
(5)美可茹.(rú) (6)趑趄
..(zījū)
(7)嗫嚅
..(nièr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分布,罗列
(2)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轻盈
(3)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妍,美丽;怜,怜爱
(4)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维,束缚;加,施加
(5)盘之泉,可濯可沿.:顺着
(6)膏吾车兮秣.吾马:喂养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鲜⎩⎪⎨⎪

居民鲜.少:少屡见不鲜.
:新鲜葬鲜.
者自西门:夭折,早死 (2)道⎩⎪⎨⎪

道.古今而誉盛德:谈论,说从此道.
至吾军:道路余嘉其能行古道.
:途径、方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规律,道理
(3)疾⎩⎪⎨⎪⎧
夹道而疾.驰:快速君有疾.
在腠里,不治将恐深:轻病人而不仁,疾.
之已甚,乱也:憎恨天下欲疾.
其君者:非议,讥谤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古义:把持权力。

今义:用力气,使劲。

(2)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地位和权势。

今义:地势或事物的发展状况。

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才畯.满前:同“俊”,出众 (2)秀外而惠.
中:同“慧”,聪慧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鲜美的东西 (2)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
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豪壮,认为其壮 (3)膏.吾车兮秣.吾马:膏,名词用作动词,用油脂涂车轴,使之润滑;秣,名词用作动词,用草料将马喂饱
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于身有乐”“于其心无忧”
(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惟安适”
(3)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遇于时者大丈夫”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写盘谷得名的缘由?
答:
答案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

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送别的题旨。

2.文章借李愿之口写了哪三种人?这三种人各有何特点?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答:
答案写了“得意人”、“闲居人”和“奔走伺候人”。

“得意人”取悦皇帝,手握重权,飞扬跋扈,讲求排场,养尊处优,生活荒淫。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鄙弃。

“闲居人”远离名利,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不求“有乐于身”,但求“无毁于后”。

作者对他们予以充分肯定。

“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往上爬,在达官贵人面前奴颜婢膝,人格丧尽。

作者对他们极为不齿和厌弃。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最后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对山林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与开头写到的盘谷来历和周围环境相呼应,其感情基调一致,又与中间提到的三种人有密切关系。

既再次明确了对隐士及隐居生活的赞美,又与另外两种人形成了对照映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韩文篇篇出奇,巧妙运用虚托手法是本文最奇特的地方,试说说本文是如何使用虚托手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本文有四百余字,写作者的话才七十余字,却用了三百多字记述李愿的一番言论。

在“愿之言曰”一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全神贯注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对人生和仕途的三种不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了隐逸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其实,李愿并非真有这番言论,这是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这样构思,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既把当时那些得
意和不得意的小人骂得痛快淋漓,又显得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口,“与己一些无涉”。

同时,又通过这种丹青手笔,突出了李愿的“一团傲藐不平之慨”,把他的归隐盘谷写成笑傲王侯、鄙视功名的高尚行为。

太 行之阳 有盘谷,盘谷之间,泉 甘 而土肥,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且土地肥沃,
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 其环两山之间,故
草木繁茂,居民稀少。

有人说:“因为这个山谷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
曰‘盘’。

” 或曰:“ 是谷也, 宅 幽而 势阻,隐者之
称做‘盘’。

”也有人说:“这个山谷,所处的位置深幽而地势阻塞,是隐居所盘 旋。

”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盘旋:盘桓,逗留。

友人 李愿 居 之。

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 我知 之矣。

李愿说:“人们叫做大丈夫的人,我太知道他们了。

他们把
利 泽 施于人, 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
利益与恩泽给予别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在朝廷做官,进用
退 百官 而佐 天子出 令。

或罢免官吏,并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
利泽:利益恩惠。

庙朝:宗庙、朝廷。

进退:犹言任免、升降。

其 在外, 则树旗旄, 罗 弓 矢, 武夫
他们在外地任职,便竖起旌旗,排列执弓带矢之人,武夫在
前 呵, 从者塞 途, 供给之人 各 执 其 物,
前面喝道,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人,各自拿着所需物品,
夹道而 疾 驰。

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

⎣⎢⎡⎦⎥⎤
旗旄:指高官出行的仪仗。

旄,用牦牛尾装饰旗杆的一种旗帜。

罗:排列。

喜 有赏, 怒 有 刑, 才畯 满 前,
他们高兴就有赏赐,发怒就有刑罚,才华出众的人聚集在他们面前,
道古今而 誉 盛德, 入耳 而不 烦。

谈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使对方听着顺耳而不感到厌烦。

曲 眉 丰颊, 清声 而 便体, 秀外
那些美女,眉毛弯弯面颊丰满,声音清脆而又体态轻盈,容貌秀丽
而惠 中, 飘 轻 裾, 翳 长 袖,
而且资质聪慧,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
粉白 黛绿者, 列屋而 闲 居, 妒
浓妆艳抹的女子,在一排排的后房中清闲地住着,妒忌别人
宠 而负 恃, 争 妍 而取 怜。

得到宠爱,依仗自己的美貌,比赛美丽以求得爱怜。


⎥⎤
粉白黛绿:面颊用粉搽得雪白,眉毛用黛描得青黑。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绿,这里指青黑色。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 者之 所为 也。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当世施展才干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吾非恶 此而 逃之, 是有命焉, 不可幸而致
我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到
也。

啊。

⎣⎢⎡⎦⎥⎤
遇知:得到赏识重用。

用力于当世者:指执掌朝廷大权的人。

有命:意思是命中注定。

幸而致:侥幸求得。

穷居而野处, 升 高而 望 远, 坐茂
隐居在偏僻的山野,登上高处而眺望远方,在茂盛的
树以终日, 濯 清泉 以 自 洁。

树下整日闲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以保持自身的清洁。

⎣⎢⎡⎦
⎥⎤穷居:住在隐僻之处。

濯:洗。

采于山 ,美可茹; 钓于水,
从山上摘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鱼虾,
鲜可食; 起居无时, 惟 适之 安。

与其
鲜美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与其
有 誉 于 前,孰若无毁于其 后;与其有乐于身,
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
孰若无忧于其心。

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茹:食。

起居无时:作息没有固定的时间。

车 服 不
不受官车官服的 维, 刀 锯 不 加, 理 乱 不 知,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
黜 陟 不 闻, 大丈夫 不遇于时者 之所为也,
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
我则 行之。

我就是这样做的。

⎣⎢⎡⎦⎥⎤
维:束缚。

理乱:即治乱,社会安定与混乱。

黜陟:指官员的降职和提升。

伺候 于公卿之门, 奔走于形势之途,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在势利途中,
足将进而 趑趄, 口将言而嗫嚅, 处 秽 污
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欲言又止,处于污秽之中
而不 羞, 触 刑辟 而诛戮,
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
侥幸于万一, 老死而后止者, 其 于 为人
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才罢休的那些人,比起隐居之士,
贤不肖何如也?”
不肖与贤何等悬殊?”

⎥⎤
样子。

刑辟(bì):刑法。

辟,法。

昌黎韩愈闻其言 而 壮之,与之 酒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酒,
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 之宫。

盘 之土,
为他唱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

盘谷的土地,
可以稼。

盘之泉, 可 濯可沿。

盘之 阻,
可以耕种。

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

盘谷山势险阻,
谁 争 子 所。

窈而深, 廓 其 有容。

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

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

缭而曲, 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 乐且无殃;
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

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没有灾祸;
虎豹远迹 兮, 蛟龙遁 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虎豹的足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赶走了灾殃。

饮则食兮寿 而 康, 无不足兮奚 所望;膏吾
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
车 兮秣 吾马, 从子于 盘兮, 终吾生
的车轴上涂油啊,喂饱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
以 徜徉。


在那儿安闲自得。



⎥⎤
涂油使润滑。

秣(mò):喂(马)。

徜徉(chán ɡyán ɡ):安闲自得的样子。

如何对待毁与誉
南怀瑾
孔子说,我对于人,毁誉都不计较,即如说那个人说某人好,那个人说某人坏,很难据以定论。

我的体验,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

人很容易上恭维的当。

但是我总觉得恭维人比较对,只要不过分的恭维。

对于自己要看清楚,没有人不遭遇毁的,而且毁遭遇到很多,即使任何一个宗教家,都不能避免毁。

像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就是因为被人毁。

而且越伟大的人物,被毁得越多,所以说“谤随名高”。

一个人名气越大,后面毁谤就跟着来了。

曹操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时候,初与袁绍作战,情势岌岌可危,他的部下没有信心,认为会打败仗,很多人都和袁绍有联络,脚踏两边船,以便万一情势不对时,可以倒过袁绍那边去。

他们往来的书信资料,曹操都派人查到,掌握在手里,后来仗打下来,胜利了,曹操立刻把这些资料全部毁了,看都不看,问更不问。

有人对曹操说,这些人都是靠不住的,应该追究,曹操说,跟我的人,谁不是为了家庭儿女,想找一点前途出路的?在当时是胜是败,连我自己都没把握,现在又何必追究他们?我自己信念都动摇,怎能要求他们?如果追究下去,牵连太广了,到最后找不到一个忠贞的人,就不必去追问了。

这也是曹操反用恕道,故意做到能够宽容人。

其次古人的句子:“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说起别人来了,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领导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一个
攻讦人的人,他们之间一定有意见相左,两人间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这种情形,做主管的,就要把舵掌稳了,否则是没有办法带领部下的。

另外一些会说人家好话的人,中间也常有问题。

李宗吾在他讽世之作的《厚黑学》里,综合社会上的一般心理,有“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所谓“补锅法”、“锯箭法”,都是指出人类最坏的做法。

有些人最会恭维人,但是他的恭维也有作用的。

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藩。

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并进的。

因此他有赠沅浦九弟四十一生辰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是说他们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褒扬令、奖状。

右边便有许多难听而攻击性的传单。

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这一头,一定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那些账。

你只要翻开《庄子》书中那段屠羊说(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处世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

据历史上记载,有一个人就有这股傻劲,王安石就有这种书呆子的气魄。

王安石这个人,过去历史上有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是大政治家,这都很难定论。

但是王安石有几点是了不起的,意志的坚定,是一般人所不能。

他有过“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的倔劲。

没有把古圣贤放在眼里,自己就是当代的圣贤,可见这种人的气象,倔强得多厉害。

相反的,说他是魔道呢?但也难下断语。

他一辈子穿的都是破旧衣服,乃至他当宰相的时候,皇帝都看到他领口上有虱子。

眼睛又近视,吃菜只看到面前的一盘,生活那么朴素,可是意志之戆,戆得不得了。

他对毁誉动都不动,表面上的确不动,实际上内心还是动的。

所以这一段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能够做到毁誉都不动心,这种修养是很难的。

(有删节)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行之阳.有盘谷 阳:山南水北称作“阳” B .濯清泉以自洁. 洁:使……洁 C .闻其言而壮.之
壮:壮胆 D .盘之土,可以稼.
稼:耕种
答案 C
解析 壮:认为……豪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泉甘而.土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友人李愿居之.杳不知其所之.
也 C.⎩⎪⎨⎪⎧
从者.塞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伺候于.公卿之门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 答案 D
解析 D 项都是介词,可译为“在”。

A 项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B 项第一个是代词,这里;第二个是动词,到。

C 项第一个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是语气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濯清泉以自洁. A .则树.旗旄
B .武夫前.呵
C .处秽污而不羞.
D .飘.
轻裾,翳长袖 答案 D
解析 D 项“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飘动。

A 项“树”,名词用作动词,竖起。

B 项“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C 项“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B .触刑辟而诛戮
C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D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宅:房屋
B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畯:同“俊”
C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轻盈
D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
殃:灾祸
答案 A
解析 宅:居,地理位置。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吾非恶此而逃之.
蚓无爪牙之.利 B.⎩⎪⎨⎪⎧
其.在外,则树旗旄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臣诚恐见欺于.
王而负赵
D.⎩⎪⎨⎪⎧
泉甘而.土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答案 B
解析 B 项都是代词,他。

A 项代词;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项介词,在;介词,被。

D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7.该段在形容“得意人”与“闲居人”时分别用了什么称谓?表现了作者什么意图? 答:
答案 对“得意人”即“用力于当世者”,文中用了“人之称大丈夫者”,这些人是因为位高权贵而被称为“大丈夫”,实则并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闲居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作者巧妙地在称谓上做点文章,在深藏不露中让读者去感受作者对这两种人物的好恶之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译文: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译文:
答案 (1)这就是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当世施展才干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2)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杨少尹序
韩 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
都门外,车数百两。

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

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
异也? 予忝.
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

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

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杨侯始冠..
,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选自《全唐文》第06部·卷五百五十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
..都门外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B.其意岂.异也
岂:难道
C.予忝.在公卿后
忝:辱,辱没
D.杨侯始冠
..,举于其乡
始冠:刚满二十岁
答案 C
解析“忝”,在这里是谦辞,愧,有愧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杨巨源高尚品质的一组是()
①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②乡人莫不加敬③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④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⑤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⑥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
A.③④⑥B.②⑤⑥
C.②③④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①说的是疏广和疏受二人;③是指中世士大夫,而非杨巨源;④是疏广、疏受二人辞官而去时的情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交代疏广和疏受二人因年老辞官回乡时朝野相送的盛况,是借以烘托杨巨源令人景仰的美好才德。

B.文章第三段是对杨巨源辞官离去时情形的推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杨巨源在人们心目中威信的质疑。

C.作者将杨巨源与中世士大夫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更清楚地表现了杨巨源的人品。

D.全文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文末的反复修辞更是对杨巨源高贵品质的极力赞美。

答案 B
解析对杨巨源辞官离去时情形的推测,实际上是赞扬杨巨源功成身退、不恋名利的节操。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