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十八 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短文二篇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某某)人。
27岁才发愤读书。
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
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
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
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辐(f€¢簦▃h n)仆(p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
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
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
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
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
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某某等地。
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
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某某某某)。
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
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
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