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
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
《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
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
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
”“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
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
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
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
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
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
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
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
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
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
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
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
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
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
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
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
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
“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
”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
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
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
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
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
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
“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
2019 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
“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
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
”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
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
法律的滞后性总是存在。
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郑玄对“下手书”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3.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B.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光明日报》4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5.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节选自《荷塘月色》)
6. 第一段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指出。
7. 结合文本,简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显赫一时。
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
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
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
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东方和西方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摘编自新华社的文章)材料二:
科幻文学一般分为软硬两类。
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发展中,故事发展受科学规律制约的作品,则属于硬科幻。
人们对硬科幻有两种误解:一种是只要不符合现有技术,就是伪科学。
另一种误解是只要是科幻,随便怎么“幻”,都是可以的。
把科幻的“科”,等同于现有技术,这会压抑科幻的空间。
而把科幻的“幻”当作了奇幻的幻,又会降低硬科幻的质量与魅力。
“科”与“幻”应有边界,遵循一定的范式,从而达到逻辑上的合理与自洽。
幻想的对象可以是新发现、新技术、新规律。
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之外,也可以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幻想。
幻想不必符合现有科学原理,但却要整体自洽,符合文学作品的整体世界观。
硬科幻,不但有作为“幻”的构想的新技术,还有作为“科”的技术推理过程,后者是硬科幻文学独具的审美魅力所在。
科学上要合理,不等于一定不脱离现有技术,但如果技术过程是已知原理主导的,则要求过程有科学上的合理性。
比如,在《三体》中,用核弹推动光帆飞船,虽然人类的技术现在达不到,但对于其中光压、冲量等科学原理的阐释是合理的。
当然,科幻文学毕竟不是论文,自洽与合理都可以有例外。
“科”范畴的推理过程,可以退而求其次,达到“接近合理”即可。
所谓接近合理,即需要查资料、动笔推算,才能发现瑕疵,这是可以接受的。
但一望即知的低级错误,硬科幻文学应该尽量避免。
“科”范畴的技术设定作为基础框架,可以免于审视。
比如,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作为科幻文学作品的初始逻辑基础,应该免于审视,否则,多数作品都无法成立。
影片《流浪地球》最主要的框架是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这也存在地球地质结构经受不住、发动机推力不足等问题,但这属于小说的基础框架、逻辑起点,应该免于审视。
作为背景的经济、社会设定是可以忽略的。
如《流浪地球》的超级工程是否会引发经济的崩溃,抽签是否符合道德等议题,就可以免于审视。
刘慈欣说:“所谓科幻的思维方式,是指要把整个世界构建在一定的科技层次之上,这个世界是自洽的,是有一套自我逻辑的。
”他的小说对硬科幻的原则遵循得非常好,既恢弘瑰丽,又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技术细节,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些作品改编成电影,在“幻”的自洽性与“科”的合理性上,都会有值得期待的表现。
材料三:
《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电影,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它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影片故事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无论是原著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海外电影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科学设定,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家园的理解。
导演郭帆说,将地球带走,“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
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
对故土的眷恋,在影片中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体现出来。
吴孟达扮演的姥爷看上去谨慎得有些懦弱,却为了外孙、孙女牺牲了自己。
吴京扮演的航天员父亲为了任务十多年没有见到儿子,倔强的他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最终两代人合力完成了保住地球家园的使命。
在飞出太阳系的科幻背景下,传达的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主题——回家。
观众会发现,在这些平时含蓄而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
这样的温度激发了对家国责任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
对于科幻类型片而言,《流浪地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硬科幻为根本,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科幻的既有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的真正目的,不是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而是激发人类去探索未知世界。
B. 科幻不符合现有的科学原理,但却要整体自洽,符合文学作品的整体世界观。
C. 材料二认为刘慈欣的小说是世界顶尖水平,所以对硬科幻原则遵循得非常好。
D. 材料三说《流浪地球》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和故土家国情怀是中国特色的。
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和西方所有的科幻小说拥有共通之处,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B. 若从电影回归现实,那么科幻也提醒人类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C. 无论把科幻的“科”等同于现有技术,还是把“幻”当作了奇幻的幻,都是对硬科幻的误解。
D. 硬科幻为根本,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10.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海底两万里》是根据一些科学道理加以幻想,有些猜想后来变成了真的,有些猜想则被证明是错误的。
B. 《超人系列》中有一情节,超人的女友死了,超人为救女友,倒转地球,使时间倒流,终于将女友复活。
C. 科幻小说在当代西方世界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D.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一种新体裁,很多不错的科幻小说背后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想像力也值得称道。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
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晏子独仰天而大笑。
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
”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
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物有必至,事有常然。
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
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
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
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
”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
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
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
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
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阳:山南。
B. 天之分也分:职责。
C. 公惭而更辞曰更:更加。
D.薄赋敛,缓刑罚薄:减轻。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泣数行而下∥ 晏子独仰天而大笑
B.其孰可为乎∥ 则欲其高且大也
C. 不肖者得之以伏∥ 夫盛之有衰
D. 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 则欲其深以广也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
B. 三个近臣看见景公悲伤,便陪着景公哭泣起来,其中谄媚之态毕现。
C. 晏子认为,景公的贪图逸乐以及暴敛伤民才是齐国真正的忧患所在。
D. 晏子抓住景公不愿意遭遇灾殃的说辞,并借用这一话题来劝诫景公。
14. 文章中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
罗隐
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
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
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
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
15.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
16.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效果好。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认为自己不想承受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治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老人和小孩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湖南师大附中名人文化广场拟制作湖湘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关于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简介,要求100个字以内(不含标点)。
①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字伯涵,号涤生。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务农,生活宽裕。
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
1838 年,殿试考中同进士,在京十年,连跃十级,后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
1872年,曾国藩卒于南京,追赠太傅,谥号“文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②1853年,曾国藩创立湘军,筹建水师,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他主张“剿发捻,勤远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③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学术造诣极深,提出气学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
他继承桐城派,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
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等百数十卷,被整理成《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楷书劲健刚拔,行书劲健遒俊,与同代书法家包世臣、何绍基齐名。
④曾国藩一生奉行人格修炼,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已,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他主张“耕读传家”“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并提出教子十条,言传身教,教子十分成功,著有《曾国藩家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2)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3)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
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