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量计算的有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
信息类别:
矿山机械>>矿山机械
发布时间:
2008-04-29
浏览次数:
161
矿床工业指标是正确估算和评价矿床的矿产资源/储量的标准和基础。
其制订方法有价格法、方案法、类比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
方案法虽然工作量大,但由于其可靠实用而常常被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易于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工业指标制订应结合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进行。
制订工业指标的时间应是在野外地质勘探工作基本结束、评价矿床所需的绝大部分原始数据、试验结果已经获得的条件下进行。
预查和普查阶段,评价矿床可使用一般工业指标;详查和勘探阶段,地质勘查部门以一般工业指标为基础,根据具体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三至四套试圈指标,以此分别进行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试算,形成包括各套方案试算结果、相应的图纸资料在内的工业指标建议书,并将建议书提交负责该项目可行性(预可行性)研究的工业部门或设计研究院。
矿山设计研究部门在进行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负责工业指标各试圈方案的比较工作(可行性研究委托书应包含此内容)。
通过资源利用、矿体完整程度、矿床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择优确定工业指标方案,并编制工业指标推荐报告,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正式下达。
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矿床模型、制订工业指标时,应给工业指标制订单位提供记录有钻孔、坑探、槽探测量信息、样品化验分析数据及有关原始资料的软盘或光盘。
制订多组分矿床的工业指标时,应以工业价值占重要地位的组分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其他有用组分。
对有价值的共生有用组分应同时制订并推荐圈定矿体、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工业指标。
对矿石中含有的伴生有用组分,应根据具体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选(冶)试验结果来确定并推荐评价指标。
有时尚需对有害组分的最大允许含量做出规定。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2007-07-28 11:02:07
大中小
标签:矿产资源矿业开发刘继顺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11月16日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国储[(1992)210号]
第一条矿产储量属国有资产。
矿床工业指标是界定矿产储量的标准。
为加强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维护国家对矿产储量的所有权和矿山企业的使用权,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制订、修订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采的矿床工业指标均须遵守本办法(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另定)。
第三条制订矿床工业指标,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矿床地质特征,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
既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充分利用资源,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
第四条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管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参考内容见附件1),矿山的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应在五个月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参考内容见附件2),并进行审批,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勘查单位,同时将文件及推荐书抄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备案。
执行现行地质勘探规范中全国统一工业指标的矿种,经矿山的主管部门认可,制订程序可以简化。
矿山无主管部门时,工业指标制订程序为:勘查单位向矿山(或直接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书,矿山经论证后提出推荐书,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批下达。
不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普查、详查阶段的矿床工业指标,可参照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由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确定,由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第五条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床工业指标经审批下达后,勘查单位按该指标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按该指标审批地质勘查报告;矿山设计单位和矿山企业按该指标进行设计和生产。
按此指标计算的矿产储量经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即成为国有资产账户,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六条矿山在基建勘探、生产勘探或开采中,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及其他因素变化,需修订原矿床工业指标时,由矿山企业提出修订工业指标的建议意见和可行性论证报告报矿山的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无主管部门的矿山直接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下达执行。
未经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动。
第七条矿床工业指标修订后,应重新编制矿产储量报告,并须报原批准储量的矿产储量管理部门重新审批。
矿产储量管理部门以批准的储量修正原批准储量,计入国有资产账户,实行动态管理。
第八条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可随市场需求、价格及其他技术经济因素变化,实行动态的矿山工业指标。
矿山工业指标低于矿床工业指标,国家予以鼓励。
对矿山工业指标高于矿床工业指标造成原批准储量不能再采的,
矿山企业负有对这部分国有资产向国家作出经济补偿的责任。
具体处置办法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制定。
第九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应对矿床工业指标的制定,使用进行监督。
凡矿床工业指标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有权修改。
在矿山开采中,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及其他因素变化,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原则,应予修订工业指标而矿山未进行修订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有权责成矿山限期修订,其程序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执行。
第十条勘查单位与矿山的主管部门对工业指标发生重大分歧意见,可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申请仲裁。
第十一条申请仲裁矿床工业指标的单位须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交仲裁申请书(内容见附件3)和详细技术经济论证资料,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受理后组织论证,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原则作出仲裁。
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对大、中型或条件复杂的小型矿床在五个月内,小型或简单矿床在三个月内下达仲裁决定书。
第十二条对矿产储量管理部门仲裁决定不服的,可在十五日内向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申请复议。
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四个月内负责组织并聘请专家进行审理,作出复议决定。
第十三条仲裁、复议中因技术经济论证等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如双方都有责任。
由仲裁部门裁定,按双方应负的责任分别承担。
第十四条凡违反本办法所规定的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程序和时限要求,导致影响编制地质勘查报告和延误矿山建设的单位,要承担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
1、《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内容》(参考)
2、《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内容》(参考)
3、《矿床工业指标仲裁申请书内容》
附件1
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内容(参考)
1.矿区名称、地理交通位置、自然经济概况,能源、劳动力、供水、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
2.矿区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体产状、形态、控矿因素;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有用有害组分及共、伴生矿产(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变化规律;矿石物理化学技术性能。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4.矿床(区)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5.不同指标方案矿体试圈、储量对比资料、建议指标方案及初步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成果。
主要附图(比例尺1∶500—1∶10000)
1.矿区地形地质图
2.制订工业指标主要矿体的勘探线剖面图,纵剖面图和具代表性水平垂直投影图以及储量试算有关图件。
附件2
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内容(参考)
1.矿区自然地理、外部建设条件
2.矿区地质概况、开采技术条件
3.矿石加工技术试验资料评述
4.对地质勘探部门建议的工业指标方案的评述
5.参与经济论证的指标方案确定的依据
6.矿床(体)开采技术方案设想
7.矿石加工技术方案设想
8.经济计算分析
9.综合效益分析
10.对所推荐的工业指标方案的论证和结论
主要图件
1.不同指标方案试圈矿体的典型剖面图平面图
2.所推荐的指标方案圈定矿体的代表性剖面及平面图
3.矿区开采境界或开拓系统图
4.矿化体试样主要有用组分含量统计分布图
5.回收元素的边界品位——矿石最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储量,边界品位——矿体平均品位,边界品位——净现值,边界品位——现金流量贴现收益率关系曲线图
主要计算表格
1.企业财务平衡表
2.现金流量计算表
3.不同指标方案储量计算表
附件3
矿床工业指标仲裁申请书内容
1.时间
2.单位名称、驻地、联系电话
3.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职称;联系人姓名、职务、职称
4.申请仲裁事由
5.批准下达矿床工业指标单位、驻地、负责人、联系电话、批准文号及日期
6.矿床工业指标内容
7.主要分歧意见及建议方案
附技术经济论证资料(包括论证书及主要附图、附表)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有待加强
2008年08月20日 14:16 中国黄金报作者:肖云辉
从1992年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制定《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到200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矿床工业指标审批,矿床工业指标管理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这是国家管理部门为了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而作出的决定。
国家取消矿床工业指标审批后,近几年相关的管理工作出现了哪些新问题?这项工作该如何抓好?既要简化工业指标制定程序,提高勘探单位的办事效率,又要保证矿床工业指标管理不松懈,这是需要业界各方深入研究的问题。
矿床工业指标是地质勘查工作中界定矿产储量资源的标准。
在2002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矿床工业指标一直实行严格管理。
1992年,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制定的《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管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
矿山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委托设计单位开展技术经济论证,并进行审批。
1999年,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颁布了《矿产资源储量认定办法》,规定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矿床工业指标,延续了对矿床工业指标实行审批的制度。
2002年,为了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矿床工业指标审批。
从紧到松:新问题出现
2002年矿床工业指标审批取消以后,虽然简化了工业指标制定程序,提高了勘探单位的办事效率,对缩短矿床勘探时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矿床工业指标的管理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问题1:工业指标管理缺位
在审批制度下,经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指标,作为矿床勘查报告的附件。
审批制度取消后,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工业指标的相关手段,导致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及工业主管部门对工业指标难以管理到位。
据笔者调查,某省自审批制度取消后供开发利用的7家金矿地质勘查报告,没有任何国土资源及工业部门关于工业指标的建议及意见,也没有附上任何工业指标的相关资料,只是在报告中说明了所确定的工业指标。
问题2:工业指标科学性有所下降
审批制度取消后,矿床工业指标制定程序大大简化,对于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矿床工业指标,投资者可以不再要求事先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再委托设计单位开展技术经济论证,将主要由投资者自行确定。
以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接触到的10份黄金地质勘查报告为例,没有1份报告的矿床工业指标是经过技术经济论证的。
这些报告中的矿床工业指标有4份参照了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根据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定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而确定的;有3份是依据省内最后一次审批的矿床工业指标确定的;有3份是根据类比确定的。
其中,地质勘探单位提交的地勘报告的工业指标,是根据最后一次审批的工业指标确定的。
上述几种方式所确定的工业指标是不符合矿床实际的。
由于近几年来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被确定的矿床工业指标明显偏高。
问题3 :业主按利益最大化确定工业指标
作为矿业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时,总不免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一些投资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存在问题,往往选择偏高的工业指标。
由于矿产资源税的征收是以储量、资源量为依据的,为了避税,有些投资者就选择较高的工业指标。
这种企业开发利用工业指标偏高的“非矿化”资源,不仅可以回避资源税,而且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所谓的低品位资源,从而达到减免资源补偿费的目的。
笔者近日接触到的一份金矿地质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就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该报告选用1993年审批的工业指标,使超过千万吨的矿石资源因所选工业指标高而被列为低品位资源,从而可以申请减免资源税约1500万元~3000万元。
事实是,该矿在进行改扩建计算资源储量时,选用的工业指标低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所选用的工业指标。
这种问题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边界品位是矿产工业要求的一项内容,计算矿产储量的主要指标。
指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时单位个矿样中有用组分的最低品位。
边界品位是根据矿床的规模,开采加工技术(可选性)条件,矿石品位、伴生元素含量等因素确定的。
它是圈定矿体的主要依据。
在国外,没有工业品位要求,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的唯一品位依据。
再论双品位指标圈矿与尚难利用(表外)储量
石江萍李程光
摘要:通过对工业品位应用和产生条件的分析,揭示了单工程或块段最低工业品位(文中简称工业品位)并非圈矿指标和储量分类的标准。
提出了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普查阶段的矿床最低工业品位是勘查各阶段划分储量类别的标准,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单工程或块段最低工业品位之间的、不能成为独立开发对象的储量部分属于表内储量。
在现行储量计算方法下,边界品位是合理的圈矿用品位指标。
关键词:表外储量详查(勘探、开发) 工业品位独立开发对象边界品位圈矿
DELINEATION OF OREBODIES AND USELESS
OREBODIES WITH DOUBLE-GRADE INDEX
Shi Jiangping, Li Chenguang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grade and its creating cond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index of industrial grad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standard for delineation of orebodi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serves. It is suggested that as long as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are acceptable, the industrial grade used in the reconnaissance stage can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serves during each stage of explo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 part of reserves with grades between cut-off and industrial ones and being unable to b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belongs to useable reserve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ut-off is the reasonable index for delineation of orebodies. Key words:useless reserves,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dustrial grade, the targe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delineation of orebodies with cut-off▲在现行工业指标体系中,采用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两项品位指标(下简称双品位)圈矿,致使矿床(体)范围内部分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储量圈为表外储量这种作法长期以来已成为我国地质矿业界的通行作法。
至于将此等质量之储量(简称“表外储量”)归类于表外储量是否合理,几乎无人问津。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厘定明确“表外储量”的归类,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 表外储量问题存在原因
在现行工业指标的双品位圈矿下,矿床(尤其是矿体)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含有部分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储量。
例如,赋存于主要或一般矿体上、下盘的,抑或二者之间的某些规模不大的矿体(或矿体的某一部分);矿层间的某些个别矿层;在矿体中,夹于较富块段间的
或与之侧旁相伴产出的某些个别块段;杂于矿体中或在其边部产出的部分矿石,等等。
这些(前二者大多处于待采矿体开采范围之内,后二者是待采矿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非难采、难选、难冶的矿产资源,属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量。
但在“矿床(体)范围内其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储量即表外储量”这种传统观点束缚下,往往被误与那些在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即严格意义上的表外储量混为一谈。
对于这类“表外储量”,在储量计算中除其中某些符合双品位圈矿有关“规定”要求者可圈入表内储量外,其余概列为表外储量不加利用。
这在我国现行储量计算方法下双品位圈矿的地质勘探报告和矿产储量平衡表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2 表外储量对资源评价和利用的不良后果
关于表外储量的含义,以及表外储量与表内储量两个概念的区分,虽然有关文献中早已明确,但由于我们对工业品位(并边界品位)的本质含义及其功能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并不怎么明了。
尤其是表外储量,其确切含义迄今仍含混不清,有时甚至把两个概念迥然不同的储量误认为:凡符合工业品位要求的储量则为表内储量,反之,即表外储量。
这已相沿成习,不论其矿床(体)处于勘查开发过程哪一阶段,概以工业品位为度来分类储量,评价资源,以致某些业已探明总体符合甚至高于工业品位要求,且又并非难建(采、选、冶)的矿产资源却无法被开发利用,成为呆矿,长期积压勘探资金。
如湖南某铅锌矿工业品位:Pb0.7%,Zn1.0%,矿床品位:Pb+Zn仅2.61%,因低于矿山开发要求的全矿床最低工业品位(Pb+Zn4.71%),经济上得不偿失,使该矿自60年代中期提交勘探报告以来一直未能如愿以偿被列入开发利用计划;有些原本是一个矿体完整、形态简单的易采矿床,反而成了表内矿与“表外矿”杂然并陈、形态复杂的难采矿床。
如江西A锡矿床,勘探报告根据工业指标将勘探工程(钻孔)中锡品位介于边界品位0.10%与工业品位0.25%
之间的矿石圈为表外矿(平均含锡0.15%)。
这样,不仅矿体形态复杂,而且其中“表外矿”与表内矿交互穿插,难以选别开采。
实际上,该矿为一似层状矿床,表内矿与“表外矿”平均品位为0.47%,高于其开发工业品位(0.35%),它表明,该矿床开采中利用这部分“表外矿”(占整个矿床储量的27.01%)经济上是合理的;不少矿山在其生产实践中,往往将这类“表外储量”弃置原地不采,纵然采下,以利用表外矿经济上得不偿失为由,将其随废石一并委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损失了内含于其中的所有前序费用(包括勘查、开采及运输等),而且还造成或加重矿区自然环境污染。
更有甚者,有的矿山,一方面资源相当紧张,生产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又因“表外矿”问题,资源损失严重。
看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引起重视的问题。
3 工业品位圈矿对储量的影响
现行矿床储量计算中,双品位圈矿的做法,通常是先以单个勘探工程(下简称工程)作为工业品位计算单元,根据工程平均品位圈定矿体,即将工程中等于边界品位及其以上的样品圈为一起(但对矿体边部和其
内部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矿石,即所谓“穿鞋”、“戴帽”、“夹心”表外矿的圈入量又以其厚度不得超过若干个样品或若干米等规定加以限制),凡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要求者,则参与表内储量计算,而其余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矿石使圈为表外矿。
往往由于工程中表外矿与表内矿互相穿插,特别是表外矿工程在矿体中“插花”出现,按工程平均品位难于圈出完整的矿体,即使圈出,回采时其表外矿也不易剔除,若按储量计算块段(下简称块段),其(即控制块段之诸工程)平均品位可达到工业品位要求。
这样,便以块段作为工业品位计算单元,根据块段平均品位(对表外矿工程的圈入量也有相应“规定”加以限制)圈定矿体。
简言之,工程圈矿条件下,表外矿既可(少部分)圈入矿体,又可(大部分)圈为表外矿,而块段圈矿条件下,凡符合“规定”要求的表外矿工程,即表外矿可全数圈入矿体而成为表内矿。
工业品位对“工程与块段”、“表外矿与表内矿”二者各都这样两用皆可通,何以相容?因此令人难以置信,双品位下的这类“表外储量”可与严格意义上的表外储量等而同之?
4 工业品位不适宜圈矿
工业品位,是指矿山正常生产条件下,对矿体所划分的开采矿块(下简称矿块)品位的最低要求,即以矿块作为工业品位计算单元,根据控制矿块本身的工程从边界品位(而不是工业品位)起算的平均品位是否达到工业品位要求来评价其开采价值。
虽然工业品位是指矿块品位而言,但矿块规格有大有小,并随矿床开采方式和采矿方法而异。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品位将随采矿方法不同而不同(如同一矿床,充填法工业品位比之崩落法者要高)。
可是,一个矿床采矿方法的认定,且不说在工业指标论证阶段,即使在设计阶段,也未必能做到如愿以偿,有时需在矿山建设过程中通过实验研究,甚或生产实践,方可合理解决。
正是由于采矿方法这个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较之边界品位而言,勘探阶段是无法解决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品位问题的。
地质勘探期间因其工作任务的阶段性关系,勘探工程网度通常不可能达到尔后矿山生产时期构成矿块储量级别所必需的生产探矿工程网度要求。
因此勘探阶段不可能做到直接进行开采矿块的圈定。
由此足以说明,勘探阶段所确定的工业品位本身并不具有构成传统所认为用于圈矿的必然因素,它不是严格意义上圈矿用品位指标。
这样,在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时,工业品位的作用将不复存在。
5 表外储量归属
依上可知,表外储量在表内储量采后必须有效地留置原地,而且还应切实能成为可资独立开发的对象(这既是“表外储量”能否构成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