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三语文试卷之桃花源记写作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试卷之桃花源记写作特点分析
【—
初三
语文试卷之桃花源记写作特点分析】,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
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
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
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
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
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

接着写桃林奇景,似
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写桃
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
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总结: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

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
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