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器的彩料有什么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绛彩瓷器的彩料有什么特征?
本文摘选自《收藏家》2019年7月刊《秋瑟为何——浅绛彩瓷器短暂辉煌的思考》
除一些浓烈的红色,浅绛彩瓷器色彩的整体色调偏向素雅,比较常见的颜色有:黑色、赭色、淡矾红、草绿、淡蓝、淡紫、藤黄、中黄、熟褐、紫红、橘黄、水绿、花青、粉红、赭红等,十分丰富。
这其中有些彩料瓷面的附着性很好,如草绿、紫红、花青,不易脱落,色彩也醒目、个性,显得颇为独特;有些附着性就很差,如淡蓝、橘红、褐色、淡矾红等,使用时间一久,图案色泽就很容易磨损、变淡,显得朦胧不清。
大部分浅绛彩瓷器自身的色彩对比并不强烈,但彩料的搭配、层次的安排、图文的呼应十分讲究,色阶的过渡也很有瓷绘画的质感,许多颜色是做了配色处理的。
浅绛彩瓷画空间的布局,景物的体积感,则主要通过其绘画技法与彩料的浓淡、厚薄表现,且这种彩料厚度的加强感要比纸质书画强烈得多,这是浅绛瓷画的优势,也是大部分优质浅绛彩瓷器的施彩特点。
浅绛彩瓷器在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借用了粉彩瓷器中许多成熟的基本技法,同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破,其间的借鉴继承非常明显,但区别也很鲜明。
表现在彩料上,除一些新创的色彩,施彩起始环节的一道重要工序,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粉底,是粉彩瓷器的基本特征,而不用这层“玻璃白”就直接施彩,是浅绛彩瓷器的做法。
同样是低温彩釉,随着时间推移,没有“玻璃白”底子“加固”的浅绛彩瓷器,某些色彩的褪色十分严重,这就直接构成了严重缺陷。
这道开始并不显眼的工艺,此时发挥出巨大威力,作为实用瓷,这样的“失色”是相当致命的。
清程门浅绛彩芦苇双鹅图帽筒
图1 清程门浅绛彩芦苇双鹅图帽筒
图1 清程门浅绛彩芦苇双鹅图帽筒
图1 清程门浅绛彩芦苇双鹅图帽筒
瓷面绕绘双鹅、芦苇、水流,图中芦苇婆娑,水波微澜,双鹅结伴,戏水同行,一鹅行速稍慢,一鹅转首侧顾,关切之心殷殷。
鹅的动态、神情,流水的波纹,芦苇的柔曼,一如名家的纸质书画:构图疏简有致,造型准确严谨,笔墨灵动,格调高致。
上书:“碧水秀鹅。
壬午首夏为黻堂明府大人雅玩。
雪笠程门。
”下落白文红印“程”“门”款。
壬午为光绪八年,即1882年。
时年程门61岁。
清程门浅绛彩凤鸟高踞图帽筒
图2 清程门浅绛彩凤鸟高踞图帽筒
图2 清程门浅绛彩凤鸟高踞图帽筒
瓷面绕绘梧桐枝头,凤皇栖居。
图中桠杈梧枝,桐叶舒展,传说中的神鸟凤皇,栖驻一特写长枝之上,鸿首垂尾,高贵不凡。
凤皇,常写为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凤皇以竹实为食,只栖梧桐,出
没之处,象征着祥瑞与和谐,与龙相对,是汉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图腾。
碧绿梧桐,纷披翠竹。
凤凰涅槃、龙凤呈祥、凤凰于飞都是充满魅力的美好之词。
上书:“高踞凤皇枝。
笠道人写于岸上舟中。
”下落白文圆红印“雪笠”款。
程门以高踞二字点题,笔下凤皇的造型,栖枝的曲尽,梧桐的配色,圆熟高古,形神俱佳。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图3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图3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图3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图中峭壁岸立,草木葱郁,崖枝悬空而下,山花烂漫而放,一派勃勃生机。
三位老者席地而坐,聚首观书,安然恬淡,专注认真。
上书:“庄甫太尊大人清赏。
王少维画。
”下落白文红印“吴人”款。
意似为三老观书,三老,原指古代掌教化的乡郡长者官员;观书,出自《载敬堂集》,就是读书。
这里王少维以乡老形象,绘出三位郊野共读的老者,表老而好学之意。
师旷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用以鼓励人们一辈子学习。
太尊是明清时期对知府的尊称,接受帽筒的这位庄甫大人,想必是清末一位知识官僚,送出帽筒的人,用年老而好学的浅绛彩瓷画表达了恭维礼敬之意。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瓷板
图4 清王少维浅绛彩山水人物图瓷板
图中远山连绵,嶙峋巍峨,路转峰回,平塬壁立;近处屋舍错落,树木森然,一老者持杖,临岸而观;水中片叶扁舟,驻泊垂钓;勾描、染皴、点苔、设色一应俱全,山水之间,云气缭绕,浓淡有致。
王少维笔下的浅绛山水瓷绘显得幽雅细致,笔墨松紧有度,构图深谙章法,整个画面气韵贯通,流畅自然,山水的层次效果、峰峦的体积感,更接近纸质书画呈现的视觉效果。
上书:“□□星辰氏选于珠山厂署之环
翠亭。
王少维。
”落白文红印“吴人”款。
环翠亭是景德镇御窑厂一个比较有名的瓷器创作场地,落此款者一般作品质量都不错。
上述王少维的两幅作品都没写创作时间,其中帽筒外底落标准的“大清光绪年制”6字楷书红款,帽筒的筒径和高度稍稍偏大,这些都是早期浅绛彩瓷器的一种隐性的表现特征。
这4幅瓷画的展开,犹如水墨,其空间布局与笔墨技巧,饱含着高度的创新张力和观赏美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画脱俗的意韵和优秀浅绛彩瓷画超凡的魅力,是浅绛彩瓷器风格、气质、畅销能力的真正代表,这与后来走向衰败、缺乏生气、有偷工减料之嫌的没落时期的浅绛彩瓷画,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