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理解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词语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妾家住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 分)
A.“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此题可用直选法。
“故知”有两种意思,一是老朋友、旧友;二是因此知道。
结合语境“他乡遇故知”,可知“故知”在句中是“老
朋友、旧友”的意思。
直接得出答案为A。
他乡遇故知,是一个古代成语,指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
指使人高兴的事。
出处:1.宋·洪迈《容斋随笔·得意失意诗》八卷:“旧传有诗四句夸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2.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三种说法,一说是出自汉·无名氏的《四喜诗》,一说是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的《四喜诗》,还有一说是出自清朝纪晓岚的手笔。
3.十年久旱逢甘露,万里它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
4.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果然有志者事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个,今日又去打虎,谁知恰好遇见贤侄。
邂逅相逢,真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
【考点解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
(3)关联词的选用。
(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5)正确使用成语。
其主要题型有:①选择填空式;②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
以选择题居多。
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
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
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
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
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
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
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
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
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
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
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
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
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
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
(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
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
“或”是“國”的本字。
——《字源解说》
或,邦也。
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
一,地也。
——《说文解字》
3.填空。
(2分)
(1)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 = + ,“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③国都,京城。
《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国”的意思是_____。
(填序号)【参考答案】3.(1)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2)③(每题1分)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甲骨文国的含义和文言词语“国”的一词多义。
甲骨文中的“戈”指武力、战争;“口”指城邑、疆域;“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为:国都里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国”的意思是:国都。
《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国,也是国都的意思。
guó)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
本义指疆域,地域。
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
引申指地区,区域。
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
后泛指国家。
也指国都。
在现代,对于“国”的观念是:“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
”在古代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国”,把都城叫“国”;把地域也叫“方”或“国”。
从字的源义来看,可以说,古代人民对于“国”的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的。
说文解字注:邦也。
注:邑部曰:邦,国也。
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
《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析言之也。
从囗,从或。
注:戈部曰:或,邦也。
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
古惑切。
一部。
【考点解析】多义词
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
区分:有的词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辨析方法:
多义词往往与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病句,如“表意不明”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同义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在古文阅读中,设题者既考查实词中的一词多义,也考查虚词中的一词多义。
辨析多义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现象辨析
例如,(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
(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
不难判断,(1)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
(2)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从词义辨析
例如,(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
(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1)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2)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从词性辨析
例如,(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显然,(1)中的“代表”是名词,(2)中的“代表”是动词。
从语境辨析
例如,(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
(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看出,(1)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从搭配辨析
例如,(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
(2)他正在赶苍蝇。
(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赶”与“苍蝇(昆虫)”搭配,是“驱逐”的意思;(3)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的意思。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
鉴亭之铭并序
清·许瑶光①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
予以俸满,将觐北阙。
嘉禾耆旧②,出饯鸳湖。
水滨百桨,清酒百壶。
此地为别,临眺踌躇。
亭构来许,意在跂③予。
予忝承乏④,赖天子命。
于今十年,罔敢不敬。
有胡德惠,劳君觞咏。
临别赠言,式资往训。
爰⑤举觯⑥曰:请建“鉴亭”。
劳劳送客,报以德馨⑦。
修慝⑧辨惑,舞雩典型。
天光云影,源头式听。
佥曰唯唯,爰勒斯铭。
铭曰:
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移,万寿无疆。
有似仁者,静则延长。
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
兹亭轩旷,四无纤障。
高天覆帱,明月逸宕。
甲▲,洞察万状。
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识量。
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纳苕霅,古今悠悠。
乙▲,自强不休。
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
绕亭卉木,春荣秋谢,荣固繁华,谢亦安暇。
丙▲,与时变化。
君子鉴之,舍则藏而得则驾。
嵚奇古石,于亭之东,瘦貌寒魄,稜稜生风。
有似洁士,不与俗同。
君子鉴之,砺廉隅⑨以表孤衷。
朝开■阖,亭中阴阳。
雨润日丽,亭中柔刚。
寒来暑往,亭中炎凉。
小鸟知止,渊鱼知藏。
渔樵朋友,荇藻文章。
俯仰皆乐,吟啸非狂。
刻石表意,敢告同行。
闲情鸥远,逸兴云翔。
既亭既鉴,何用不臧。
【注释】①许瑶光: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乡绅、百姓爱戴。
②(qí)旧:故老,故交。
③跂:踮起脚跟盼望。
④忝:谦词,有愧于。
承乏:谦词,滥竽充数之意。
⑤爱(yuán):于是。
⑥觯(zhì):酒具。
⑦馨:▲⑧修慝(te):修正过错。
⑨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方正。
3.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9分)
小嘉:“馨”的注释没有,但我们在《陋室铭》中学过,可以解释为:①▲
小舟:学以致用,这个办法好。
那么,你觉得末段“■”处,应该选择“冥”“瞑”“瞑”中的哪个字呢?
小嘉:我觉得这里应该填“②▲”,因为“②▲”。
小舟:铭文中甲、乙、丙三处被我遮住了看谁能够把“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达者”填到相应位置。
小禾:我来填。
我认为甲、乙、丙三处依次是④▲、⑤▲⑥▲。
小舟:真聪明!这篇铭文以四字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要注意节奏、重音等,比如读“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一句,我觉得“君子”“砺廉隅”后要稍作停顿,同时⑦“▲”“▲”词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⑧▲的信念。
【答案】3.(9分)①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暝③“暝”的本义指日落、黄昏,又
指夜、天黑,和“朝”相对。
④有似智者⑤有似勇者⑥有似达者⑦鉴砺孤衷⑧以石为鉴,磨砺品行,守正内心,廉政为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课内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停顿和重读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综合性很强,也有一定的难度。
①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暝③“暝”的本义指日落、黄昏,又指夜、天黑,和“朝”相对。
甲、乙、丙三处依次和“洞察万状”“自强不休”“与时变化”相照应,是④有似智者⑤有似勇者⑥有似达者;⑦“鉴砺孤衷”分别是句中的谓语、谓语、介宾短语中心语,要重读;⑧句子表达的情感是“以石为鉴,磨砺品行,守正内心,廉政为民”,通过重读加以强调突出。
xīn,馨字释义为散布很远的香气;既可当做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指人品德美好高尚。
汉字释义:〈形〉(形声。
从香,殸声。
殸,籀文“磬”( qìng)。
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同本义:馨,香之远闻者也。
——《说文》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国语·周语》
丹木五岁五味乃馨成。
——《山海经·西山经》尔酒既清,尔淆既馨。
——《诗·大雅·凫鷖》。
毛传:“馨,香之远闻也。
”惟吾德馨。
——唐·刘禹锡《陋室铭》又如:馨烈(芳香浓烈);馨逸(香气洋溢;芳香远播)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化盛隆周,垂馨千祀。
——《晋书》又如:馨烈(比喻流芳的事业);馨德(芳馨久传的美德和教化)引申为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书·君陈》〈助〉有赞美的意思。
后来多“宁馨”(如此,这样) 连用。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又如:宁馨儿(原意是“这样的儿子”,后用以赞美孩子或子弟)。
汉语拼音是míng。
暝是形声字,它的本义是天色昏暗,后来引申为日落、黄昏。
详细字义:〈形〉
1. (形声。
从日,冥声。
本义:天色昏暗) 同本义[dusky;dark]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又如:暝暗(暝晦,昏暗);暝曚(幽暗不明);暝途(昏暗的道路);暝茫(模糊不清)。
〈动〉1. 日落;天黑。
山暝行人断。
——卢照邻《葭川独泛》2. 又如:暝钟(傍晚的钟声);暝色(暮色;夜色);暝烟(傍晚的烟霭);暝机(夜织)。
读音是yìxiǎng tiān kāi,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示例:徐迟《牡丹》:“李印光~,有心换换口味,举行了一个宗教仪式的婚礼。
”
【考点解析】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长期以来,一直有“言”“文”之争:从最初的偏“言”到后来批判“串讲式”偏重“文”的教学,直到现在的“言文统一”的观点。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改变不了文言文字词学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离开了词义的理解就谈不上对句子的理解,更别提对整个文本意蕴的把握,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字词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效果。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现实教学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低效现象,将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和初中文言字词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努力培养学生
的字词迁移能力的角度来提高文言文字词学习的效率。
全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先对什么是迁移及其迁移重要流派的理论进行概述,为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接着第二章先阐述了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培养迁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然后聚焦于当下的“初中生文言文字词迁移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缺失的成因,发现问题原因主要来自文言文自身、教材编选、教师及学生等方面,对缺失成因的充分剖析,能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第三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结合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教师学生这两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文言字词迁移能力的策略:教师层面要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意识,学生层面要强化学生的关联意识、要完善学生的原有文言认知结构。
在“提高教师自身培养迁移能力的意识”这个方面,主要是要加强教师自身有关理论和专业的学习,强化引领学生关注新旧知识关联的意识,在教法创新上多动脑筋。
文言词汇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或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正好契合迁移产生的条件,所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强化学生的联想意识,就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文言文的认知还比较零散、缺乏,所以完善学生原有文言认知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诵读追求“立体地懂”,加深文言文这个领域的熟悉度,甚至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从而促进迁移;同时也需要指导文言词义推敲方法,获得方法的迁移,真正能举一反三,获得迁移能力。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埋怨自已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jié)▲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fá)▲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
黎明没有到来,
那
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
过于般切的想望。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3)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惊
B.警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警醒与惊醒区别:警醒是警惕预备常常省察自己,惊醒是受到外界刺激后猛然觉醒。
根据语境,吹号者应该是是在睡梦中猛然觉醒,应选用“惊醒”。
[jǐng xǐng],1. 警觉醒悟;使人警觉醒悟。
例句:瞿秋白《乱弹·新英雄》:“谁知道他们之中已经有了最后的警醒了的人呢?”/马南邨《燕山夜话·黄金和宝剑的骗局》:“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李肇把它记录下来,目的大概是想警醒后人不要再受骗。
”2. 谓睡眠中容易觉醒。
《红楼梦》第七七回:“宝玉夜间胆小,醒了便要唤人,因晴雯睡卧警醒,故夜间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事,悉皆委他一人。
”鲁迅《呐喊·阿Q正传》:“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点就是了。
”
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3.①睡眠时易醒、睡不熟:他睡觉最~不过。
②警戒醒悟:鉴往知来,值得我们~。
也作警省。
jīng xǐng,释义:指因受惊动而从睡眠状态中醒来,例句: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人从睡梦中惊醒。
茅盾《子夜》十四:“忽然书房门上的锁柄一响,吴荪甫像从噩梦中惊醒直跳了起来。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
”
同金华市
【考点解析】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方法-相关比较法
相关比较法
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都是有语义聚合关系的词。
受语言类推机制和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类词常常发生对应性的词义变化。
所谓对应性,体现在词义的运动起点一致,方向相同,幅度也相同。
既如此,在同音形的情况下,对应性词义变化的结果也应当一致。
也就是说,双方(或多方)的词义变化或者都发展出新义,或者都分化出新词。
不能视一方为词义引申,一方为词义分化。
因此,在区分同音词和多义词时,要注意参照有语义类聚关系的词,在词目分合的处理上力求一致。
考察《现汉》同形同音词的分立情况,可以看到,在有语义类聚关系的词中,反义词的词义分合最为一致。
其对应性词义发展的结果,或者皆处理为引申义,或者皆处理为同形同音词。
例如,“轻”“重”本指重量小/大,其对应性地发展出的“程度浅/程度深”、“不重要/重要”、“轻率/不轻率”、“轻视/重视”等义,《现汉》皆列为引申义,而不把它们分为新词。
再如,反义词“上”“下”的分立:
11上:?位置在高处的下:?位置在低处的
?等级或品质高的?等次或品级低的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次序或时间在后的
…………22上:?由低处到高处下:?由高处到低处
…………
??上〃shàng用在动词后……下〃xià用在动词后……
《现汉》将“上”“下”对应性的词义发展结果做相同的处理,都分立为两个同形同音词,一个词缀,而且各词统领的义项和用法也非常对应。
与反义词相比,同义词意义的对应性发展结果在《现汉》中往往没能得到相同的处理。
例如:(只列出对比义项;为便于对比,个别义项序做了调整)
11就:?凑近~靠近即:?靠近~接触
?到~开始从事?到~开始从事
22就:?表示事实正是如此即:?就是
?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就~便
下自然怎么样?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3就: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现汉》中同形同音的“就”分为三个,同形同音的“即”分为两个。
其中,动词“就”“即”是对应的,23223但“就”“就”副、连分立,而即则把与就就对应的副、连用法合为一词。
哪个词的分合合理暂且不说,问题在于,这种对应性的同义关系,应当得到一致的处理,不能把相同的情况做两样分合。
再如:
兵:?兵器仗1:?兵器的总称
?军人~军队?拿着,兵器,
?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仗2:指战争或战斗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
“兵器”是用于“战争”的,二义明显相关,故“兵”发展出“战争”等义向被作为词义引申的典型例证。
可在“仗”下,却把它们人为地分为二词。
在确定同形同音词时,如果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比较,应当能避免这类失误。
类义词也是一种重要的词语类聚,具有类义关系的词语(义项)标志着同类事物或现象中的不同对象。
《现汉》类义词词义的分合处理也常有不一。
例如,“背”“面”皆指称人体部位,有类义关系,其相关义项的分合情况如下:
11背:?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面:?头的前部
和腹相对?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
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2 背:?背部对着?向着~朝着
?朝着相反的方向?当面
21背义项?与面义项?相对应,分别与本义相关,它们词义相反,用法基本相同,故有“背山面海”的说法。
可《现汉》对它们的分合处理不一致。
又如:
1红:?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
黄:?像丝瓜花或向日葵的颜色。
2 ?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
黄: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
“红”“黄”是表颜色的类义词。
植物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往往绽放红花,而在衰败枯萎时颜色变黄,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认知经验,因此,人们在描述事业或其他事物的发展时,自然会激活植物的形象特征,于是,经由隐喻,“红”就可象征顺利和成功(如“开门红”),而“黄”则象征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如“买卖黄了”)。
这是两个相对应的意义,可《现汉》却做出分合不同的处理。
由此看来,在确定同形同音词和多义词时,必须统筹兼顾,如果孤立地就词论词,则难以避免这类各行其是、自乱其例的问题。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
【任务二】找出右图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______改为______ (2)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1)示改为事(2)检改为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易错字的辨析情况。
寻找、招领失物的应用文用“启事”,拾到皮夹一只应该用“捡”。
了东西,写一张“寻物启事”;某单位要招工,贴一份“招聘启事”。
但是,上述“启事”却常被人写成“启示”,这类错误甚至见诸报刊上的广告用词,可见对这两个词的构成和它们各自的含义大有辨析的必要。
在合成词“启事”和“启示”中,“启”表示意义并不相同。
“启示”的“启”义为开导启发,“示”也表示同样的意义。
“示”本指把东西给人看。
在“示威”、“示弱”、“示众”等词语中,“示”皆表此义。
由让人看的意义再引申,“示”又有指示、开导、让人明白某种道理的意思。
如:“老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请您给我一些启示!”因此,在合成词“启示”中,“启”与“示”是同义并用。
“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
至于“启事”的“启”,则为陈述表白的意思。
“启事”即为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因此,为寻找失物、招聘职工或其它事情写个文告,都应当称“启事”才对,如果自称“启示”,那不仅于文意有悖,而且似乎摆出一副居高临下、自以为给别人启发的架势,这就闹出了笑话。
合拢作拱手或持物。
拾到皮夹一只应该用“捡”。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任务一】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
——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
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