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董春桃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均为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组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2组瘙痒消失时间、皮损消失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解热、解痉、抗变态反应、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其可显著提高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8(033)013
【总页数】2页(P1837-1838)
【关键词】急性湿疹;中药黄芩外用;药理作用
【作者】董春桃
【作者单位】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山西晋中 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急性湿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病,其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显著性症状表现为剧烈瘙痒,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病情特点,通常情况下,临床方面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变态反应存在密切关系[1]。
急性湿疹可在患者身体任何部位发病,其中手
足背、头部、阴部、四肢屈侧最易发病。
黄芩作为中医药方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一味药,其又被称之为山茶根,临床治疗作用主要为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抗菌止血、凉血安胎等,可对免疫系统、肝脏产生较强的保护功效。
研究发现[2],黄芩可显
著提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以及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本文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
治的120例急性湿疹患者例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均为6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6±3.4)岁;病程1~6 d之间,平均(
2.5±0.4)d;治疗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8.5±
3.6)岁;病程1~7d之间,平均(2.6±0.3)d。
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相应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包中加以处理,得到的结果显
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展开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中医相关诊断标准[3]和《皮
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4]。
1.2.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下,病程
在1周以内;③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①患有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疾病;②心、脑、肝、肾严重障碍或功
能不全;③对药物过敏或既往存在过敏史。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生理盐水对患处进行清洗,在皮损处涂抹上曲咪新乳膏,予以糖钙片口服,每次450 mg,每天3次,扑尔敏口服,每次4 mg,每天3次。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中药黄芩外用治疗,选择黄柏、黄芩各30 g,将两种药物研磨成粉后,放入食醋,以便将其调成稀糊
状后涂抹在皮损处,早、晚各1次,每天2次,直到皮损完全消失为止。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2组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②统计记录2组瘙痒消失时间和皮损消失时间;③评定临床治疗效果。
1.5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瘙痒、皮疹)在治疗后彻底消失;显效:皮肤瘙痒、红斑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基本消失,皮疹消退面积在75%以上;有效:皮肤
瘙痒、红斑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有所减轻,皮疹消退面积在30%~75%之间;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在治疗后无任何改变,皮疹消退面积在30%以下。
治疗总有
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6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
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以予以描述并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百分率(%)予以描述并
行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展开统计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表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 1 2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比较 (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6022(36.7)20(33.3)7(11.7)11(18.3)49(81.7)治疗组
6029(48.3)24(40.0)5(8.3)2(3.3)58(96.7)x2—————6.9878P—————
0.0082
2.2 2组患者瘙痒、皮损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瘙痒消失时间、皮损消失时间均显著
短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2 。
表 2 2组患者瘙痒、皮损消失时间比较 (例,组别例数瘙痒消失时间(d)皮损消失时间(d)对照组6015.8±1.69.7±1.7治疗组609.7±1.25.5±1.1t—
23.625116.0669P—0.00000.0000
2.3 2组患者安全性比较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组予以比较,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0769,P>0.0794)。
3 讨论
西医认为,炎症反应是导致急性湿疹出现的主要诱因,皮肤剧烈瘙痒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患者抓破皮肤后极易引起外界病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中医学将该病纳入到“湿疮”范畴中,认为其主要是因为脾失健运、气血失畅、经络阻塞等导致的,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坚持祛风活血、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基本原则[6]。
黄芩属于中医常用药,其本身就可发挥较强的解热凉血、
抗炎症的治疗效果,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本品可对炎性细胞活性进行有效抑制,以非竞争性抑制的方式将机体中超量的炎性因子清除,使炎症反应显著降低。
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其可对生物体内热源物质合成产生有效抑制作用,促使细胞膜通透性明显增加,维持钙离子与钾离子交换平衡状态,发挥清热解痉的临床功效。
以煎制的方法给药,可有效提取出黄芩中的有效物质,对患者大脑皮层部位产生作用,对大脑皮层活性予以抑制,起到强效镇静功效。
与此同时,黄芩之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可使机体表皮细胞之中的醋酸合成显著降低,从而使大脑皮质中传递过来的疼痛信号显著降低,镇痛作用确切[7]。
除上述作用外,黄芩还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中的黄芩苷可有效预防和抑制脂质氧化,其可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线粒体消耗能力减弱,有效保证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同时对琥珀酸氧化受到抑制的现象进行预防。
黄芩苷还可对缺氧缺糖状态下发生的
心肌细胞损伤进行有效改善,使AR活性得到有效抑制,使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缓解对应拮抗血管引起的高血压情况。
根据本组研究得到的结果,治疗组患者皮疹、皮损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解热、解痉、抗变态反应、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其可显著提高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薛文辉.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其药理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
疗,2014,25(9):2012-2013.
[2] 徐扬新.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解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181-182.
[3] 敖杰.黄柏黄芩与五倍子配伍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30-31.
[4] 吴小珠.基于黄柏黄芩与五倍子配伍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
理,2017,8(3):108-109.
[5] 周元才.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其药理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6(11):177.
[6] 李晓军.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其药理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5,5(1):120-121.
[7] 苏福巧.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22):3216-3218.
[8] 王朋军.三石汤合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育,2014,12(13):20-21.
[9] 姬春香.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其药理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
床,2017,17(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