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廖本5章词义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一、按照利用情况,一般把语言系统中的辞汇分为()和()两类。

二、语言系统中最大体的辞汇单位是()。

3、从辞汇的整体看,所有辞汇成份分属三个层次:()()()。

4.大体词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五、就借词的方式而言,“浪漫主义”“冰淇淋”“马克思主义”等属于()。

六、一般辞汇通常包括()()()()和部份带有地域色彩的()等。

7、社会方言词语包括不同阶级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行业的人常常利用的()()()等。

8、辞汇的发展转变主要体此刻()()()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辞汇
2、词位
3、固定词组
4、成语
5、大体词
6、根词
7、古语词
8、隐语
三、思考题
1、简述辞汇的性质特点。

2、为何说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辞汇是不同的系统?
3、什么是大体词?什么是一般词?
4、大体辞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大体辞汇和一般辞汇的关系如何?
6、一般辞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7、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8、辞汇的发展转变主要表此刻哪些方面?
9、新词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是什么?
10、辞汇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讨论题:
1、辞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仍是言语作品的建筑材料?
2、“大体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的说法是不是科学?
3、词根与根词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解题要点):
一、填空题
1、大体辞汇、一般辞汇
2、词位
3、形位层、词位层、固定词组层
4、全民常常利用性、稳固性
5、半音半译词
6、新词语、古词语、社会方言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
7、阶级习惯语、隐语、行业辞汇
8、词语的演变、新词语的产生、旧词语的消亡
二、名词解释
一、辞汇:辞汇是具体语言所有词和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二、词位:词位是语言辞汇的大体单位,是特定的语音形式和特定的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3、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位的固定组合,是结构上大于词位的整体性的造句材料单位。

其造句功能与词位大致相当,最大特点是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

4、成语:成语是较为典型的固定词组,它具有固定的结构和成份,带有特定的意义,其典型特征是定型概念、言简意赅。

五、大体词:大体词是指表示客观现实中大体事物和大体概念的那些长期以来常常利用
的词。

如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字的词等。

六、根词:根词是由单个词根形位独立组成的大体词,汉语的根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单纯词。

根词是大体词,但大体词并非都是根词。

7、古语词:古语词是古代流传下来而现代已经不常常利用的词语。

八、隐语:隐语又叫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词语。

它是某一社会集团为了避免局外人了解其活动的内容而制造利用的一些特殊词语。

三、思考题
一、简述辞汇的性质特点。

(1)辞汇是言语的建筑材料
辞汇作为句子的材料库存在,表现了语言发达的水平。

辞汇的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2)辞汇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辞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

各级辞汇单位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体,它们彼此联系,一路制约。

(3)辞汇具有民族性特点
具体语言中的辞汇形成特定的系统,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辞汇系统不同。

(4)辞汇具有发展性特点
辞汇直接反映社会转变,因此不同时期的辞汇系统不同。

辞汇的发展性和稳定性是统一
的:发展性使得辞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知足社会生活的转变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辞汇的大体成份和整体系统维持固定和平衡。

二、为何说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辞汇是不同的系统?
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意味着允许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们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依照自己的方式约定词语。

这种任意性必然致使不同语言的辞汇系统呈现不同的状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不同语言中语音形式语义内容完全相同的词语几乎没有。

(2)不同语言辞汇中相应词语的意义是错综复杂的。

相应词语的意义一一对应的情况很少,在不同语言的辞汇中能一一对应的词语一般是一些方才出现的专门术语。

某一意义相同的词位,它们所包括的义位往往不同。

虽然主要意义相同,可是词位所包括的义位不同较大。

相应词位的大体意义相当,但与别的词语的搭配关系不同。

(3)不同语言辞汇中相应的词语,所指对象的范围不同。

因此,不仅不同语言的辞汇是不同的系统,就是同一语言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辞汇也是不同的系统。

不同方言的辞汇也是自成系统的。

属于同种语言的方言,他们的辞汇必然是同大异小,即大部份的词语是相同或相近的,其中也有不同,而且各个方言都有一批自己特有的方言辞汇。

3、什么是大体词?什么是一般词?
一种语言辞汇系统中的词,多达数万、数十万,这些词语,从利用功能角度看,其地位实际上是不相同的,有些词语人们超级频繁地利用,有些词很少利用,乃至一般人根本不用,按照辞汇系统中这些词语的不同功能特点,人们一般把辞汇系统中的词语分为大体词和一般词两大类。

大体词是指表示客观现实中大体事物和大体概念的那些长期以来常常利用的词。

如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字的词等。

它在一种辞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份,相当稳固,很少发生转变,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利用进程中的积淀。

和大体词相对应的是一般词,一般词包括新词、古语词、行业词、方言词等。

4、大体辞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体辞汇是同一般辞汇相对而言的,它是由在辞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大体词组成的。

大体辞汇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普遍性、全民常常利用性
所谓全民常常利用,就是指大体辞汇在利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此刻不分阶级、阶级、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知道其含义,都要利用,而且常常利用。

这是所有大体辞汇都具有的特点。

(2)稳固性
所谓稳固就是指大体辞汇很少发生转变,长期地为利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一方面,辞汇
系统中的大体辞汇只有维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利用,不至于影响交际,若是大体辞汇不时刻刻处于转变当中,人们不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利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辞汇提出的大体要求;另一方面,大体辞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转变的,因此大体辞汇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但并非一成不变,是相对稳固的。

大体辞汇的这两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彼此联系,彼此影响。

它的普遍性、全民性特点,就必然要求大体词维持相对稳定性。

五、大体辞汇和一般辞汇的关系如何?
辞汇中大体辞汇之外的词组成语言的一般辞汇。

一般辞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常利用、利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

一般辞汇所包括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大体辞汇的数量,内容也超级复杂。

一般辞汇对社会的转变很敏感,社会的发展转变首先反映在一般辞汇中。

大体辞汇和一般辞汇各有特点,存在不同,但又是彼此依存,联系密切的。

(1)大体辞汇是一般辞汇形成的基础,一般辞汇是大体辞汇的源泉。

一般辞汇中多数词都是在根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电脑、超市等;一般辞汇不断为大体词输送新的血液。

二者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增加。

(2)二者可以彼此转化。

在语言的发展中,一般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利用频率的提高,有些可以进入大体辞汇,使大体辞汇不断取得充实;同时,大体辞汇也可能随着时期的发展、事物的改变和社会的变迁而转入一般辞汇。

有时候一些尚处于转化进程的词很难肯定是属于大体辞汇仍是一般辞
汇。

(3)二者的构造材料相关。

无论是大体词、根词仍是一般词都是由构词材料——形位依照必然规则组成的。

相同的形位可以组成大体词,也可以组成一般词。

如“电”“光”“年”等。

六、一般辞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古语词:古代流传下来(古代流行)此刻口头交际中一般再也不利用(或不常常利用)的词。

其中又包括历史辞汇(宰相、皇帝、宫殿)、文言辞汇(怎奈、荣任、若干、令尊)、书面辞汇(天穹、开山祖师、造诣、倘佯、白净、卫冕)等,古语词常常出此刻历史高作、特殊文体、书面语中。

(2)新词:适应社会发展转变需要新产生不久的词。

如电脑、下海、知识产权、按揭、炒股、软件、硬件、离休等。

新词与旧词的界限不易肯定,时期不同,新词的内容也不同。

(3)地域方言词:这里的地域方言词是指那些来源于特定地域后被一路语吸收的方言词。

如四川“搞”;西南方言“名堂”;吴方言“蹩脚”等。

它和那些仅存在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不同。

(4)社会方言词:不同阶级、阶级、社会行业或集团的人常常利用的词。

社会方言词与地域方言词有区别,它没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和语法结构体系,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特殊用语。

社会方言词主要包括:行业词语、隐语、阶级习惯语、禁忌语等。

(5)外来词:受外语影响产生的词,但不是完全照搬音义,而是不断汉化的进程。

如音译词“咖啡”、“沙发”、“坦克”、“模特”、“扑克”等;音译兼意译词“芭蕾舞”、“啤酒”、“沙丁鱼”等;半音译半意译词“马克思主义”、“冰淇淋”、“浪漫主义”等;意译词“超市”、“摇滚乐”、“智商”、“热狗”等;借形词“干部”、“艺术”、“场合”等;还有一些属于本民族借词,如“葡萄”、“苜蓿”、“石榴”等。

7、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转变的结果,都以一路语作为基础。

不同点: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词有区别,它没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和语法结构体系,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特殊用语;而地域方言词已经形成一种辞汇系统,有完整的语法和辞汇体系。

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不同表此刻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辞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不同则在一般辞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不同。

八、辞汇的发展转变主要表此刻哪些方面?
(1)原有词语的演变
词语的演变既表现为语音形式的转变,也表现为语义内容的转变。

不论是语音的转变仍是语义的转变,都致使音义关系的调整即整个词语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才形成了不同的系统,它们的语音、语义、辞汇和语法也是不同的系统。

就某个词语来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它处在不同的辞汇系统当中,受到特定系统的规定和制约,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就转变的情况看,一般是个体的转变在前,而系统的转变
在后,因为许多个体的转变必然会引发彼此关系的调整,从而致使整个系统的变更。

(2)新要素的增加(新词的产生)
社会是不断发展转变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

促使新词产生的情况:
A、适应新事物出现创造新词→新词新义下海、多媒体、下岗、网吧
B、改换旧事物名称而产生新词冠→帽子;戏子→演员;邮差→邮递语;虎→大虫(避忌)死→故(委婉)
C、改换旧名称的内容而产生新词小姐→服务性人员;丈人(年长的男子)→岳父
(3)旧要素的消亡
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熟悉的转变等也可以引发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此刻语言中就很少利用直至逐渐消亡。

促使旧词消亡情况:
A、旧事物消失致使旧词的消亡:太监、皇帝、乡试
B、事物名称改变而致使旧词消亡:船→舟;我→吾、余;火柴→洋火;布→洋布
C、社会发展,生活转变而致使旧词消亡:古代表示畜牧业的辞汇多数消失了
D、辞汇系统的规范调整致使一些旧词的消亡
固然,旧词的消亡是一个逐渐的进程,有些辞汇成份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交际中失去重要作用,但旧词仍在语言辞汇系统中存在:或作为古语词(历史、文言词)存在于书面语高作中;或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创造新词,发挥交际功能。

因此,有时新旧概念会在一按时期内并存。

九、新词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是什么?
(1)吸收外来成份
借词在各类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许多语言都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语来丰硕自己的语言。

包括国家交流借用;民族交往借用;地域交往借用,方言借用等。

固然,在吸收外来成份时,一般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适本地加以改造,使之纳入本族语言地语音、语义、辞汇和语法的体系。

(2)利用旧材料创造新词
利用原材料创造新词是一般语言辞汇得以丰硕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如复合词火车;眼睛;农贸市场、待业等。

新词产生后要取得社会认可,通过社会的约定俗成后,有些可能消失,有些则进入大体辞汇。

10、辞汇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转变,如“邮差”改成“邮递员”、“厨子”改成“炊事员”、“戏子”改成“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

新事物新现象出现,为知足交际的需要而出现大量的新词语:网吧、下岗、短信、股市社会制度变更、时期变迁,致使辞汇的发展转变:奴隶、仆、妾、臣/皇帝、宰相、状元、秀才
社会间的彼此接触成为辞汇发展的另一个原因: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彼此交往,促成语言的彼此影响而产生新词;不同地域彼此接触又形成了方言地域词的彼此吸收。

(2)人们熟悉发展
人们熟悉的发展而发现新的事物概念:镭、电子、核子、中子、原子
熟悉由浅到深致使词义深化:云、水、光
熟悉由粗到细致,促使同义词发展:废除、解除、消除、铲除
(3)语言系统内部矛盾运动
辞汇系统是一个关系网络,若是一个发生转变,就会使整个平衡失调,从而引发系列转变,又出现新的平衡。

辞汇发展的进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进程,从而致使整个系统的不断变更。

如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辞汇系统中大部份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成“眼睛”、“桌”改成“桌子”、“齿”改成“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辞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