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化学物质量说课教案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讲课稿范文
教材剖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第一版的整日制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1(必修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
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只贯
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并且被宽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所以,物质的量看法
的教课向来被以为是重点和难点,拥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课目的剖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质状况确定以下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过对物质的量看法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互相沟通与议论中,培育与人合作的质量。

教课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此后学习惯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看法
打基础,所以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看法的建构定为教课的重点。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看法,所以,建立“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看法的同时,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课的难点。

学情学法剖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错落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
抽象思想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短缺。

在本节课的看法学习中,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使不一样水平
的学生都能够享遇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教法剖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脑筋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所以,在教课中,联合教材特色及学生实质,准备采纳以下教课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争让学生自主建立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课过程
创建情形,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以为,学习老是与必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形”相联系的,所以,创建必定的讲堂
教课情形,有益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引入这节课时,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行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能够称重的石头。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我们能够采纳“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
解成部分。

平时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怎样购置?家里盖房屋,建筑高楼大厦,怎样买
石子、沙子呢 ?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

为何不
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 ?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批的米粒,才方
便称量。

这些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能够采纳“会合”的方法,将小的不行直接称量的米粒会合
成大批的能够称量的一袋米;马上小的会合成大的,将部分会合成整体。

这样,由学生平时
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课情形,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会合作铺垫,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我
们的生活息息有关。

看法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联想·怀疑”栏目,向学生展现一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

明显,我们不行
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简单就会联想起采纳“会合”的看法,把大批的微观粒子当作一个整体,一个会合,数起来就会方便。

老师趁便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会合的标准是什么 ?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会合适合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换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会合究竟是多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学生在走进教室以前,其实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本来的知识经验来
学习的。

学习的新知识假如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简单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

所以,这时老师供给了一个学生特别熟习的化学方程式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特别清楚。

C+O2=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12 克碳 32克氧气44 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同样,所以,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

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老师供给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0-23 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 × 10-23克。

经过计算 12 克碳、 32 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两者含有的微粒
数同样,该数值大概为 6.02 ×1023。

是否是其余物质也含有同样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量,来计算其所含有的微粒数目。

值约为 6.02 ×1023。

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

持续设问,你假如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会合标准,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 6.02 ×1023 为标准,由于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特别方便。

这时理所应当地引入了物质的量的看法。

比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量的看法。

特别重申国际上是以12 克 12C 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稳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返回大家熟习的方程式
C+O2=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 6.02 ×1023 倍 6.02 ×1023 个碳原子 6.02 ×1023 个氧分子 6.02 ×1023 个二氧化碳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 碳原子 1mol 氧分子 1mol 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12 克碳 32克氧气44 克二氧化碳
经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一鼓作气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仍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重点,熟习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变关系,达到看法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构造更为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仍是假 ?
物质的量既表示必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必定微粒的数目。

1mol 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
1mol 氧中必定含有 6.02 × 1023个 O2 分子。

1mol 氧气中含有 6.02 × 1023个氧原子。

0.5molNH3 中含有 1.5mol 氢原子。

1.204 × 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

经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碰到的误区,比如:摩尔可不能够用来表示宏观物体, 1 摩尔氧表示氧原子仍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为深入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
解。

拓展提升
此时,我回归课本,让学生独立达成课本“迁徙·应用”栏目,并沟通商讨所填图的含义。


过沟通商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供给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
构成的方式。

比如,看到 CO2 这一化学式,就能够认识到: 1molCO2 含有 1molC 和 2molO 。

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供给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响的视角。

比如
C+O2=CO2 ,我们能够认识到 1molC 和 1mol O2 反响生成 1mol CO2 ,进而进一步深入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看法经常用的“3W”
)?
Why( 为何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 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 物质的量怎样应用)?
经过学生的沟通议论,师生共同达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看法的小结。

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
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沟通相互的见解,互相解答疑惑,在合作中议论
了达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稳固学生的知识技术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虑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抵达
1、1.204 × 1023个 H2 分子的物质的量是——mol?质量是——克?
2、1mol O2 的质量是——克 ?
3、49 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mol,含有——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结束语:
这节课在整个教课方案中,精心创建教课情形,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
识经验为基础,指引学生将抽象看法和生活经验有机联合,在发现中理解看法,在应用中稳固看法,学生最后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