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文化生活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
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4.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大肆摧毁当地的文化机关,废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代之以日伪的教材,强迫中小学生学习日语。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与消解中华文化的做法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其通过奴化教育以维护殖民统治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时才能凸显出来
②中华文化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强烈认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6.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
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8。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东汉·王符)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9.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10.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它们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③
11.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D.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1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
C.热爱和平D.自强不息
14.2009年12月21日,“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台湾少数民族十四个族群的长老头目等同时亮相开幕式,这也是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首次成规模地来大陆参访。
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在宝岛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湾文化通过中华文化表现出来 B.台湾文化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存在于台湾文化之中 D.中华文化可以分为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
15。
2010年3月14日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之所以拿《富春山居图》之类的文化典籍来比喻两岸关系,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③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 ①④
C.①③ D。
②③④
16.海峡两岸“三通”已于去年正式全面启动。
在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梁绮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拓展海峡两岸“三通”,支持福建直航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基本实现直接“三通"。
从文化生活角度来说“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是()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③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
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这表明
①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8.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 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世博之魅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20.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并跟帖展开讨论。
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1.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
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
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
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
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
跨越式发展。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上表蕴含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你认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其他两个地区的文化观念?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1-5DBADA 6-10BCBAC 11-15BCDCB 16-18DDB
二非选择题
19.(1)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
(2)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①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④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20.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1.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2.⑴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地区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同区域文化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⑵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文化有不同特点,要正确看待本区域文化,同时尊重其他地区文化,加强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精华,也有不足,对于其他地区文化的精华,要积极吸收借鉴,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服务;对于其不足的部分,要加以批判,自觉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