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语文教学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现语文教学的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重要性,更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美,能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智能。
”教师应对中学生适时进行美的启迪,给予美的熏陶。
一、在授课中注重语言教态美
观摩了市区优秀教师的课后发现,老师激情四射的精神气质、端庄优美的姿态、诗意般美的语言,能将语文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于是,我每次走进教室,都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慢慢地我发现,先前严肃的课堂气氛开始变得生动鲜活了,先前机械、刻板的语文课开始变得充满情趣、精彩纷呈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学得效率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风度及从内心流露出的外在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动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抑扬顿挫的声调,甚至富于激情的面部表情和服饰,无意之中常常会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去学习,从而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阅读中感受自然美
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在感叹大自然的美好,倾听大自然的乐音,在美的享受中用生花妙笔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优秀的作品,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回归美丽的大自然,在大自然宽广的怀抱中去阅读佳作。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时,正值莺歌燕舞、草长花开的春耕时
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校外的田野赏花观雨、沐浴春风。
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心悟,顿感赏心悦目,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
这样完美的作品和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学生来阅读欣赏,感受就很多很深。
他们目睹了文中描绘的众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形态物,春草、春花在生长中表现出来的极强的生命力,给学生生机勃勃的美感,浑身上下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心中点燃了想象的思维火花。
三、在回味中体悟人性美
所谓审美品味,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审美潜质、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得到很好的发挥。
具体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认知过程中,内心生成喜欢、热爱、同情之类的情感,领悟到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前不久,有幸听了一堂语文课——鲁迅的《故乡》。
整堂课朴实无华,但是美得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温婉的河流,学生如同河流中机灵的鱼儿,尽情地吸纳着知识的养料,痴迷地品尝着飘香的味道
他们看到了故乡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闰土、杨二嫂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对闰土变成木偶人的惋惜,也有对“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可怜;更主要是品
味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那个时代里生活贫困不堪的闰土的淳朴、善良的赞美。
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世间的沧海桑田,让学生在品味中,深受感动,体悟到了人性本质的美。
四、在体验中领略哲理美
新课程的理想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发展性、生活性、生命性。
其中生命
性即通常说的人文性,教师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研读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出深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
这就需要学生去睿智地思考字里行间深厚的人文底蕴,正确领略其中的哲理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愉悦中更进一步领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如读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就让学生反复吟诵、思考、联想,领略到这样的哲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旧事物终被新事物所取代;读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学生就会产生事业取得成就时的欣慰;读王安石的《伤仲永》时,学生就会悟出:凡人先天因素是重要的,可是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把美渗透到教学的始终,不仅要以美动人,以美悦人,更要以文章的美打动人,让学生在欣赏、体悟美的同时,让心灵得以净化,让智慧的头脑撞击出“美”的艺术火花。
(作者■易礼杰单位:四川省大竹县柏家初级中学来源: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