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
作者:牛芳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
摘要:张爱玲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瑰宝,分析张爱玲小说对促进我国文学发展有着重要
意义。
从总体上讲,张爱玲小说为隐喻性小说,而隐喻性小说和我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
紧密联系。
同时张爱玲小说的经典程度高,受众广泛,对我国文学有卓越贡献,因此分析张爱
玲隐喻性小说艺术和我国文学传统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对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
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中国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110-03
张爱玲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文学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夏志清评价
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中重要的作家”,其小说也是“不朽之作”。
可以说张爱玲改变了
我国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也改变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因此,研究张爱玲小说对我国文
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当前研究张爱玲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显示,目前的研究注重于将张爱玲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并非一个作家,即对其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人物心理、叙述、话语和意象
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意象的分析更是较为深入,诸多学者提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各种实体意象
和虚体意象。
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其分散性过大,尤其是在中国文学传统背景中
的综合性研究不足。
而张爱玲小说涉及的文学外文化问题非常多,若没有将张爱玲小说放置在
中国文学传统中分析,其研究结果仍显不足。
本文将张爱玲独创的隐喻性小说艺术放置在小说
与诗歌一体的中国文学传统背景中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张爱玲在传承和创造中的贡献。
一、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诗学设想及其依据
(一)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诗学设想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隐喻性小说。
这种小说类型是张爱玲融合小说和诗歌为一体的
独特创造,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发展的全新产物。
简而言之,隐喻性小说就是张爱玲从说书体小
说中汲取“说和听”的叙述方式以及审美思想,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的抒情诗性传统,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而成的小说。
可以说张爱玲对中国文学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出了隐喻性小说这
一类型,而基于此,也可形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而隐喻性小说是以诗性逻辑作为基本方式的小
说类型。
诗性逻辑最初来自维柯的《新科学》。
维柯认为,原始人类的智慧实际上就是诗性智慧。
原始人类并没有推理能力,但有着丰沛饱满的想象力和感觉力。
原始人类可以通过诗性智
慧表达对自然的认识。
可以说这是原始人类天生功能。
而诗性逻辑是诗性智慧的必要条件。
诗
性逻辑以意象作为突出特点,将意象和意向虚构出的世界作为喻衣,而喻衣则和暗示的意义构
成了相似性关系。
诗学则指的是对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分析。
通过描述张爱玲小说的形态和特点,从其小说中的故事特点、审美理想等各个方面进行理论性总结和概括则能够形成小说诗学。
(二)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诗学学理依据
对于隐喻性小说而言,将诗性作为逻辑是最为主要的特点。
诗性是通过诗学研究的,诗学
指的是通过对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特点以及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作家、叙述者、故事特
点和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进行概括的研究方式。
而在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学理依据上,可以从
几个角度上来谈。
1.小说是隐喻存在的形态
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隐喻被分为了宏隐喻和微隐喻。
宏隐喻是小说隐喻学的重要学历基础,而微隐喻指的是只包括修辞学的隐喻。
对于宏隐喻而言,不仅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法,而
更加注重于隐喻的环境和语义。
在宏隐喻研究中,并不局限在固定语言单位。
从小到一个词到
巨大的鸿篇巨制,均可通过隐喻存在。
当隐喻在整篇小说中存在,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就会和
隐喻。
2.整体性意象和隐喻的关系
意象的存在形式之所以为整体性,主要是为了和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构成要素和材料时间
进行区别。
对于形象而言,指的是文艺作品中的一切艺术形象和语象。
可以说“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的概念就可简称为形象。
而语象指的是语言的形象,和脱离语言后存在于意识中
的形象有所区别。
而分析形象是否能够升华为意象,则有了文学批评的意义。
意象的概念既可
以是具体的视觉形象,也可以是以往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是回忆,即“感觉的残留”。
作为心
理事件的意象,实际上能够和感觉相结合,而这也是意象的最重要功能。
整体性存在的意象指
的就是抑郁,即可以和整体意义构成相似关系的意象。
通过对小说的自我连贯性以及可理解性
进行分析分析显示,张爱玲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也是作者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
依托。
在张爱玲小说中,意义和意象之间能够形成相似性关系,这也就形成了隐喻性小说。
3.中国文学的诗性传统
对于中国文学而言,诗性传统主要体现在“诗言志”和“诗缘情”两个方面。
而这也是中
国诗性传统中,最高的文学理念以及我国古代文人最基本的文学信仰。
可以说“诗言志”和
“诗缘情”为我国一切文学活动提供了合法性。
同时中国文学的诗性传统也体现在审美中心论
的修辞性比喻方面。
“诗言志”和“诗缘情”均为主观内涵,古代文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可通过“言”来答“意”。
而这一内涵不断激励并且滋润历代作家不断地创造“意”。
而隐喻
性思维和说话方式也成了我国历代作家显示自身能力的领域,并不仅仅是在诗歌中。
而中国诗
性的“诗言志”和“诗缘情”传统也对张爱玲造成了影响。
可以说张爱玲将此两者创造性结合
并应用在小说中,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隐喻性小说,并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对中国文学的诗性传统
进行了延续。
因此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发现,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是有着诗学学理依据的。
二、张爱玲小说在叙事过程中的隐喻性
(一)我国古代小说的隐喻性传统和白话小说特质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是通过神话传说、散文、俗讲、传奇发展而来,最终在明清时期
有了完整的白话小说。
而从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上来看,古代小说的文言文和白话文是像个独
立系统,他们平行发展,并在情节、表现形式上相互渗透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体
形态。
而本文中主要是针对白话小说进行分析。
我国传统白话小说的根本特性就是其“说书”
的叙事特性。
白话小说需要说书人对其进行演绎,而说书人的心理经常变化,因此需要进行即
兴或是半即兴的表演,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小说。
而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古代小说作
者也将自己想象为说书人,将读者想象为听众,写作过程就是向读者讲故事的过程。
而我国现
代作家也继承和改变了这一传统。
例如在陈平原的研究中显示我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使用
连贯叙述,并在叙事结构上将情节作为中心。
但这种叙事模式在20世纪初受到了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
而我国现代作家将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积极移植到了我国传统小说叙事形式当中,并
且促成了我国小说叙事模式的改变。
通过对我国现代小说进行分析可发现,现代小说使用连贯、
倒装和交错等诸多叙事方式,并将情节和背景共同作为故事中心。
但张爱玲不同,她的小说完
全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说书体传统,并且在集成说书体传统的基础上,张爱玲也进行了创新。
(二)多采用第三人称
小说的重要功能即阅读,使用讲和听来提问题和解答问题。
对于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而言,其大多数是通过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或在开头部分出现第一人称,然后自然而然的转换到第
三人称。
这一特定在《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和《茉莉香片》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叙述。
在这
些小说的开头中,显然使用的是说书体小说的全知视角叙事。
而这种方法能够自由交代时间发
生和人物,也可随时进行指点。
同时这一方式也能够或明或暗的和读者进行交流,以“看官听说”的方式穿插在文本中。
在这样的前提下,叙述者会给自己议论和叙事的自由,能够和书中
的人物以及背景融为一体,和听众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时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跳出来,和读者
直接交流,和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张爱玲隐喻性小说即能够秉承这样的文
学传统。
另外在上文中的分析已经显示,张爱玲有读者意识,在小说中使用第三人称,通过这
种方法能够在讲故事的同时有着即兴发挥议论的自由。
而从与读者的关系角度上看,这种方式
则是为了便于随时和读者交流对故事和书中人物的看法。
因此可以概括为,在张爱玲的隐喻性
小说中,作者和书中叙述者是合为一体的,叙述者能够秉承张爱玲对世界和故事的理解,并且
在书中讲述故事,希望读者将自己定位为人生话题交流者。
而人生话题就在客观上界定了作者
兴趣,因此叙述者已经在这一层面上对作家信息进行透露。
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说书体小说从
现代以来的审美情趣改变,而张爱玲将其创造性的融入到隐喻性小说中。
三、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特点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隐喻性叙事和诗性特征。
回到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
并分析其中丰富的意象以及意象发挥出的隐喻功能,则能够掌握到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特点。
(一)意象和故事的关系
在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能够和故事整体构成相似性关系,甚
至可以让意象作为小说的名称。
从故事的角度上讲,这一特点就是故事的意义和意象相关。
由
于意象有形态、有颜色的特点,能够长久地留在读者心里。
因此随着读者的阅历和年龄的不断
增长,这些意象可以在读者内心发酵,并生出更多全新的韵味。
而这些韵味往往有着玄学和哲
理上的特点,因此可将其称为形而上质,即一种超越一时一地具体情境,并且能够被不断体悟
的品质。
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若小说中的意象能够长久留在读者心中,则可被称为经典是必
然的。
而这些小说作品一直被学者认为能够永远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词结构中,也是可以不断
地在审美具体化中被构成审美性质的基础。
对于张爱玲而言,其隐喻性小说中的意象和故事整
体构成了相似性关系。
若读者仅仅通读了全文,了解到了故事情节,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得到
其小说中的完全艺术价值。
只有完全体会到张爱玲小说中的形而上质,才能够达到最高层面,
并且最终实现张爱玲隐喻性小说中的所有充分价值。
(二)意象可辅佐整体性故事寓意的生成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意象是非常丰富的。
而在其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也会存在有分散性的
意象。
这些意象有着不同的隐喻方式和隐喻程度。
例如在小说《金锁记》中,就是通过月亮和
金锁的意象来进行隐喻的。
月亮意象在创造过程中,作者通过全篇进行了意境营造。
小说中每
一次月亮出现均有着不同的隐喻寓意。
月亮可以营造出30年前,一种非常久远的氛围,同时月亮也可对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进行隐喻。
而金锁意象则是通过整个故事情节来进行体现的。
因此金锁意象则可较容易地被作者领悟。
另外在张爱玲小说中,太阳意象也较为常见,通过陌
生化的处理能够让太阳隐喻出各种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小说家均出现了叙事模式的改变,而张爱玲是坚持说书体小说的少数作家。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并通过意象的方式形成了隐喻,将中国文学喻说的诗性传统和说书体小说结合,创造出了隐喻性小说这种类型。
可以说张爱玲在小说中非常注重和读者的对话以及沟通,并将张爱玲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进行具象化,开拓了喻说的艺术道路。
而以意象化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世界,一方面可读性高,受众数量多。
同时读者在阅读故事后也能够产生深刻的哲学性思考,有着较高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