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田苗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年第11期
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很重要。
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几次强化训练就能达到效果的,而是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逐渐提升。
阅读分析能力主要在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重点语句的突破两个方面。
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成功的开始,在教学中怎样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
1.通过介绍作者轶文趣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一些作者的轶文趣事,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其作品,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陶渊明的隐逸躬耕与其《归园田居》,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片断赏析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教材中会经常选取一些名作名篇,在课堂上通过对片断、小品文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欲望。
3.通过教师的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引导者。
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我们老师应设置准确、生动的语言情境,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情与文的相融,从而领会美、欣赏美,因而教师一旦将感情融入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味到阅读作品的文学魅力。
4.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阅读计划,在老师督促检查读书情况下,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觉独立操作,循序渐进地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小说,则主语是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
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这样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而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犯下顾此失彼,淡忘整体的毛病。
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这是由于学生阅读时没有对文章从语篇的角度来把握,捧着文章就读,不看标题,不善于抓住主题句,一遇到生字词就停下来查字典,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
到头来满纸汉语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
因此初读课文之后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贴切,也不能少了这个环节,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反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轮下来,学生几乎可以做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
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了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四、注意摘取原文
離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问题。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读书,它的任务是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及若干本书籍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简言之,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