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文征婚广告浅谈中西方语言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英文征婚广告浅谈中西方语言与文化
作者:葛瑞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09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离开文化而生存;语言同时又可以反映文化。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传媒上自我推销、寻求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

中英文征婚广告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叫法、分类和广告用词等。

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语国家社会在文化、生活、思维及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这些不同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英文征婚广告中西方语言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行为环境”。

要想理解话语,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他还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指出,语言行为和人们社会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家bov也认为,“人们社会交往时,是在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组织,扮演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关系,建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知识。

”社会语言学家Hudson 和 Goodenough在论及二者关系时也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蕴含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会的语言乃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解释取决于对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或文化语义系统的解释。


不难看出,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依存于文化同时又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同时也依靠语言这个载体得以传承下去。

二、征婚广告
1.什么是征婚广告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传媒上自我推销、寻求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

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引起读者对征婚者的注意和兴趣,使征婚者印入读者观众的记忆,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征婚广告用语不是孤立的,它深深植根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之中。

操英汉语言的民族由于具体的生存区域不同,各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全社会共有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民俗、传统观念、文学艺术等。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中英征婚广告的语言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生活、思维及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

2.研究对象的界定
(1)文中的征婚广告来源:中文征婚广告来自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市发行量比较大的《武汉晚报》;英文广告来自英国南部城市艾克赛特市影响力较大的“Express and Echo”。

(2)报纸发行时间均为2008年。

(3)中文广告和英文广告各30条,其中,男女广告各15条。

三、比较结果分析
1.叫法。

中文的征婚广告,被安排在“××婚介”分类广告里,明确说明是“婚介”。

而英文的这类广告没有提到“婚”字,安排在“人对人”(People 2 People)栏里。

2.分类。

虽然两种广告都分了四个部分,但分类标准却不同。

中文征婚广告分为: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

英文广告分为:女征男、男征女、男征男、女征女。

3.小标题。

在这一方面,中英文广告非常不同。

每项英文征婚广告都有一个小标题。

例如,“不一样的厨师”、“乐天派”、“天生狂野”、“寻觅幸福时光”、“带给我阳光”、“还在等待”,等等。

这些标题中,有的描述自己的职业,有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对未来一种浪漫关系的渴望,有的是用一种类似广告语的引诱语来吸引对方的注意。

比如,“不要错过”、“赶快行动”,等等。

中文征婚广告中没有类似的小标题,每项都是直奔正题。

4.结构。

在这一点上,中英文广告没有差异:先自我介绍,然后是择偶要求。

例如:
公务员33岁,1.80米,大学讲师,本人相貌儒雅,心胸宽广,发展前途无量,独居三室一厅,觅30岁以内性格开朗活泼,漂亮气质佳,有较稳定工作女孩,职业不限。

Hard-w orking male 31,5’5’’, short black hair, sociable and gregarious, enjoys reading, music, films, seeks kind, caring, female for fun, friendship/romance.
5.自我介绍。

中英文广告自我介绍的项目和所用词语选择有非常大的不同。

职业与职务:中英文征婚广告在职业职务方面的介绍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广告中,征婚者全都提到了自己的职业,比例达到了100%。

这些职业有军官、中学教师、市政府公务员、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政法工作者,等等。

而职务的描述达到87%。

相比较,英文广告中只有6例提到了职业:厨师、助理护士、教师、音乐家、农民、面包师。

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职务。

外表(身高和相貌):中英文广告征婚者大都介绍自己的外表。

其中,对身高的介绍中文征婚者的比例达到了100%,而这个比例在英文中只占了37%。

中文中介绍相貌的比例也大于英文。

而且用词上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文中褒义词和四字结构较多。

如“清秀端庄、肤若凝脂、身材优美、相貌儒雅、风度翩翩、高大英武”等。

这些词比较接近于文学语言,可以传达一种艺术的美感,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意都比较模糊。

相比之下,英文用词比较客观和具体。

除了少数几例用了一个模糊词“有吸引力”之外,绝大多数都详细具体地说明了自己头发的颜色及长短、眼睛的颜色、身材的高矮等等。

即使出现了少数形容词,也不如中文词汇夸张。

中文广告女性自我介绍外表用词:尊贵高雅、冰清玉洁、英姿飒爽、靓丽脱俗、清秀端庄、清纯可爱、肤若凝脂、楚楚动人、良好的气质与修养、含情的眼神透出一种灵气,等等。

英文广告女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身材娇小、身材丰满、有吸引力、浅黑色皮肤和头发、红褐色头发、长发、卷发、深色皮肤、淡褐色眼睛、绿色眼睛、蓝眼睛,等等。

中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儒雅俊逸、风度翩翩、相貌英俊、高大英武,等等。

英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长相一般、棕色眼睛、蓝眼睛、金发、黑色短发、上唇留胡子、不留胡子,等等。

学历。

在中文广告中,总共有14例介绍了自己的学历。

其中,女性有6例,她们的学历有本科、大学本科、正规大学本科、名校本科、硕士和经济学硕士。

男性则有8例:大专(2例)、正规大专、大学本科、正规大学本科、某大学硕士、MBA硕士和名校博士。

英文广告中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学历。

性格的描述:中文中无论男性女性都不太注重描述自己的性格,在用语方面也比较单调。

与之相反,英文中性格描述用语非常丰富。

中文广告中女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性情温和、温柔娴淑、性格较好、温柔贤惠等。

英文广告中女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慷慨、快乐、浪漫、开朗、真诚、直爽、忠诚、诙谐、亲切、活泼、关心他人、善于倾听、非常幽默,等等。

英文广告中女性对自己的其它方面的描述:一例说自己是“烟民”。

中文广告中男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心胸宽广、幽默开朗、性格爽直、善解人意等。

英文广告中男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真诚、诚实、开朗、诙谐、幽默、友好、敏感、体贴、自信、合群、直爽、热情、浪漫、关心他人、善解人意、神秘莫测等。

其中,用的最多的词是真诚(6例)和诚实(6例);其次,是开朗(5例)和诙谐(5例);再次,是幽默(4例)。

婚姻状况:中文广告事先就分了四个部分: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

所以可以说征婚者100%介绍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在英文广告中,只有7例明确说明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单身母亲(5例)、离异母亲(1例)、单身父亲(1例)。

经济状况:
中文广告中有5例女性提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住房(2例);有私车(2例);独居两室一厅(1例)。

中文广告中男性对经济状况的描述达到了100%。

用词有:收入颇丰、住房两套、有私车、豪华住宅自、购写字楼、月薪3000,等等。

英文广告中男女总共有3例提到了有车有房,其它的再无提及。

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方面,中英文广告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中只有一位女性提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读书旅游。

男性中也只有一位说自己“爱好体育”。

而英文中绝大多数(90%)的征婚者都提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且这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瑜珈、社交、跳舞、艺术、文学、写作、诗歌、剧院、扮家、泡吧、骑马、象棋、园艺、做饭、遛狗、高尔夫、户外活动、海滩散步、开车兜风、骑自行车、有氧运动等等。

还有的说喜欢“做饭”、“逛街”以及“做义工”,等等。

择偶要求:在这方面,中英文广告也表现出很大不同。

中文广告中男性对女性的要求:
由表2可以看出:中文广告中男性一般对女性的外表作要求。

除了身高一般要求对方在1. 60米以上外,大都还要求女性要“漂亮”、“形象气质佳”和“品貌优”,等等。

有少数男性对学历和工作有要求;对性格有要求的男性只有2例;而在对方的兴趣爱好方面则无一例提要求。

中文广告中女性对男性经济和事业上的要求较多,一般要求男性事业上颇有建树、经济状况较好或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住房、收入较稳定,等等。

学历上一般要求男性大专以上或学历相当。

再者,很多女性对男性职业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一般要求男性有稳定或收入高的职业。

而在性格和兴趣爱好方面,女性对男性要求甚少,可以说无一例提及。

相反,英文广告中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大多集中在性格方面,没有一例对对方的经济或事业提要求。

同样,英文广告中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也大多集中在性格方面,其中只有一例提到了对外表的要求。

年龄要求:中文广告中,女性一般要求男性比自己年龄要大,而男性一般都要求对方比自己年龄要小,但两种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年龄段限制,而是用较含糊的词汇“40左右”或“50以内”来说明。

其他没有作特殊说明的基本上都是要求对方“年龄相当”。

英文广告中女性对男性的年龄要求比中文中更具体一些。

全部都有具体的年龄数字段的描述,而且明确说明对方可以比自己年龄小,甚至可以比自己年轻8岁。

英文广告中男性对女性的年龄要求绝大多数都用了具体的年龄段限制。

而且明确说明对方可以比自己年龄大。

四、从分析结果看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我们经常说,思维是全人类的,而语言是民族的。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来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从上面的中英文征婚广告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

1.中国文化是一种“求稳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

生活被“万物不变”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

“统一和稳定”是每一个朝代的头等大事,是社会发展的保证,这当然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

“国不能不稳”,“家不能散”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

一切发展之大前提是家庭、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这表现在婚姻观中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中文征婚广告顾名思义,就是来征婚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不希望有其它的目的和变故,所以征婚者一般都期待被征者为伴侣:“觅……相伴一生”或“寻……为伴/侣”。

英语国家文化(以美国为例)是一种“求变文化”。

比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意味着打破常规和不断创新,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这种变化也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

当然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家庭危机、家庭分散和婚姻解体方面。

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英文广告中很少有征婚者表明寻找某人为了“结婚(for marriage)”。

他们大都说明寻找某人为了“友谊(friendship)”,如果相处得愉快,也许可以“再发展(possibly more)”。

也有的说是为了“找乐子(for fun)”或者“有趣的谈话(witty conversation)”或者“共度好时光(for good time)”,还有的说是为了“一段浪漫爱情(for romance)”。

只有少数人提到“建立正式关系(for lasting relationship)”。

没有一例提到“婚姻(for marriage)”。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都是占主导地位。

可以说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父权文化”、“夫权文化”即“男权文化”。

因为夫妻关系的主从性质,妻子的本份与职责就是为满足丈夫的需要而存在的。

一个女性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她将来的丈夫。

如果丈夫没指望了,那么就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低头嫁闺女,抬头娶媳妇”、“子荣母贵”、“夫荣妻贵”、“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在婚姻观上,中国人讲究“郎才/财女貌”,这一点在中文征婚广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男性择偶时大都对女性的外貌做要求。

而且为了确保女性的外貌能达到自己的标准,很多男性要求对方一定要比自己年轻。

为了达到吸引男性的目的,女性在自我介绍时用了很多这样的描写外貌的词:靓丽脱俗、清秀端庄、肤若凝脂、身材优美、面如桃花、楚楚动人等。

而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财产与事业成功与否却很少提及。

与之相反,女性寻找对象时多看重对方的能力和财力,要求男性有较高的收入、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职业。

所以,男性在描述自己外貌时所用词汇远不如女性丰富。

说来说去还是这几个:相貌儒雅、风度翩翩、高大英武等等。

而男性在描写自己的经济状况、所拥有的财富以及自己的职业职务时却非常详细。

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力,很多男性这样描述自己:三室一厅,收入颇丰,私车两部,住房两套,自购写字楼,月薪5000,等等。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入错行”,男性在职务描写方面也尽力美化自己,要么是“工程师”或
“处级干部”,要么是“私营厂长”,即使现在没有职务,也要说明自己“名校毕业,前途无量”,等等。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实际上还是男性主导的社会(male-oriented society)。

相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西方社会比较注重男女平等,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 President.)。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西方女性不必依靠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去找一个她可以依附的对象,男性也不必以自己的经济和地位来吸引女性的注意。

因此,在英文广告中女性很少描写自己的美貌,男性则很少描写自己的财力。

3.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由发展,追求个性(individuality),每一个人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

个人主义当然也意味着对差异的追求——人们的行为、言论、思想都应体现出与别人有所差异。

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受到同样的赞赏;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

同时个人主义也意味着不依靠别人,而依靠自己取得成功。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把西方的个人主义描写为:“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我们的名字而已,不是财产。

我们必须寻找机会。

我之特殊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取得的。

”所以,在西方人眼中,个性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常常是至高无上的。

这在英文征婚广告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英文征婚者择偶时无论男女都更多地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魅力、社会交往以及享受生活等。

在自我介绍时,他们描述最多最详细的也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这些兴趣和爱好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相比之下中文中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则屈指可数。

4.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注重伦理亲情,执着世间生活,因此中国文化求实用,注重实际生活,因而提出很多物质条件的标准;英文重浪漫,因而比较注重非物质的标准。

再者,中国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所以征婚者大都强调自己的优点,很少提及自己的缺点。

对于“农民”、“厨师”、“面包师”这样的职业,英文征婚者可以大方地写出来,而中文征婚者则不会,因为在中国社会,这几种职业不利于增加自己的筹码和自己的“面子”。

从事这几种职业的中文征婚者会强调自己的存款、收入、有无车子和房子等,这样既是对自己面子的维护,也是对对方面子的尊重。

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于英文征婚者坦然承认的“长相一般”、“烟民”和“喜欢喝酒”等,中文征婚者也绝对不会提及。

5.西方人属精确性思维,中国人则属于模糊性思维。

比如,在描述对应征者的年龄要求时,中文用了很多“以内”和“左右”这类模糊词语,而英文则都是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表示。

这一点从中文广告自我介绍外表用词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美丽脱俗、清纯可爱、面如桃花、楚楚动人、风度翩翩”这些词汇既不能反映征婚者身材的高矮胖瘦,也不能反映他们头发的颜色长短及眼睛的大小等。

相比而言,英文征婚者在描述自己外表时则精确很多。

6.崇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从一而终”的中国人尽管现在的思想观念已经比以前开放和进步了不少,但总体上来说还会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对于离婚人士尤其是女士会“另眼相看”。

所以,在中文征婚广告中,特意把未婚人士和离婚人士分开来介绍。

而在英文广告中出现的“同性征婚”现象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中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出现。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中英文的征婚广告语言进行了对比,并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虽然只是报纸上的寥寥数语,蕴涵的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叹。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和国际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作为英语学习和研究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对广博丰富的中国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应了解英美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尽可能多地吸收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并适时适地向源语言社会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为两个社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架起友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Samovar,A.L.,Porter,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文娟,李毅文.中英文征婚广告语篇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学报,2007,(3):300-402.
[3]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平.中国文化概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6]零宏惠.中英征婚广告语体特征对比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176-179.
[7]张宜民.语言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2):134-137.
[8]邹光椿.“征婚语言”的对比[J].修辞学习,2003,(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