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北京市西城区第三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期中语文练习
2019.11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考试时间150分钟)
A卷(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
..的一项是()
A. 蔑视恭顺搅拌棉絮衣服褴褛
B. 理睬惩诫笼罩嘈杂玩世不躬
C. 殴打难勘轧票焦燥没精打采
D. 抱怨消遣磕睡辩护篷头垢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字形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
题干中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B项,“玩世不躬”改为“玩世不恭”;“惩诫”改为“惩戒”;
C项,“难勘”改为“难堪”;“焦燥”改为“焦躁”;
D项,“磕睡”改为“瞌睡”;“篷头垢面”改为“蓬头垢面”。
故选A。
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这需要考生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记忆。
A项,“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 食之,比.门下之客比:与……相同
B. 如姬资.之三年资:蓄积
C.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
D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厌烦
【答案】D
【详解】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题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选项D解释错误,“厌”同“餍”,满足。
故选D。
4.下列句中不含
..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张良出,要项伯
B. 失其所与,不知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 直上载公子上坐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
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项,“要”通“邀”,邀请;
B项,“知”通“智”,明智;
C项,不含通假字;
D项,“坐”通“座”,座位。
故选C。
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
...的一项是()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果然)
②孟尝君客.我(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客人)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④以逞.寡君之志(放任)
⑤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希望)
⑥秦师遂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
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①中“诚”解释为“确实”;④中“逞”解释为“使……快慰;使……满足”;②③⑤⑥解释正确。
故选A。
6.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B. 越国以鄙.远
C. 孟尝君怪.其疾也
D. 秦伯素服郊.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
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中“从”动词使动,“使……跟从”;A项,“屏”动词使动,“使……退避”;B项“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境”;C项“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D项“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故选A。
7.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项是()
A.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 阙秦以.利晋
B. 唯君图之.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D. 夜缒而.出 / 暮寝而.思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虚词含义及用法,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动词,“把” |目的连词,“来”;
B项,代词,“这”|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商量的语气词,“还是”|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D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D。
8.与例句句式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何厌之有
A. 诸侯先迎之者
B. 而今安在哉
C. 而如姬最幸
D. 使归就戮于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有什么满足呢”;A.项,“诸侯先迎之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先迎住他的诸侯”;B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翻译为“现在在哪里呢”;C项“而如姬最幸”被动句,翻译为“如姬最被宠爱”;D 项,“使归就戮于秦”状语后置句,翻译为“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
故选B。
阅读《红楼梦》的三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到晚间,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贾母更加喜欢。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
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
你爱看听那一出?我好点。
”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
”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叫一班子,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
”一面说,一面拉他起来,携手出去。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
贾母自是喜欢,然后便命风姐点。
风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
....,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贾母果真更又喜欢。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道:“你只好点这些戏。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排场辞藻都好呢。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支《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给我听听。
”宝钗便念给他听道:漫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
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
....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
..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黛玉把嘴一撇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说的湘云也笑了。
于是大家看戏。
选段二(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四回①)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
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正说着,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
”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②的话悄悄说了。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
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
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
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
素日恣心
..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
”因笑道:“①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
②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
③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④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
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
注①本回的背景:贾政听说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走失、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死亡都与宝玉有关,震怒之下将宝玉痛打一顿。
②焙茗:宝玉的奴仆。
他告诉袭人,贾政听到宝玉的坏话与贾环及薛蟠有关。
选段三(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
”进了房,宝钗便坐下,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
”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呢!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里来的。
”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接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
你教给我,再不说了。
”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教你。
”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再不说了。
”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
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
”……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
”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的告假了。
”探春笑道:“也别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
”林黛玉忙笑接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
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
亏他想的倒也快。
”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
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工夫呢。
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
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
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
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
9.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谑.(xuè)笑科诨
B. 烟蓑.(suō)雨笠
C. 拍膝.(qī)
D. 恣.(zì)心
10.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宝钗的哥哥薛蟠绰号“呆霸王”,仗势欺人,曾经因强买香菱闹出命案,后凭借贾府的关系赔钱了事:他行为很不检点,袭人听说宝玉挨打和他有关。
B. 宝玉很喜欢宝钗,他第一次见到宝钗时就觉得似曾相识,并跟人说“这个姐姐我曾见过的”;他挨打后心里恨薛蟠,为了不得罪宝钗,忍怒打断袭人的话。
C. 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西厢记》,读后被深深打动;但这种描写自由爱情的作品当时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杂书,因此黛玉被宝钗发现读过此书后羞得满脸飞红。
D. 刘姥姥是贫穷的乡下人,进大观园后大开眼界,作品借此展现了贾府极尽奢侈的生活;同时她也被王熙凤和鸳鸯捉弄,出了很多洋相,被黛玉讥为“母蝗虫”。
11. 选段二中画线处宝钗的
四句话可谓刚柔相济、面面俱到、入情入理,让宝玉觉得“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
下面的解说最不合理....
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句直言不讳地指出宝玉挨打的责任在他自己,态度鲜明,不姑息迁就,可谓“堂皇正大”。
B. 第③句是替自己的哥哥辩护,强调薛蟠不是“有心调唆”,自己不会因哥哥与此事有牵连而愧疚。
C. 第④句中夸宝玉细心并不是宝钗的真实想法,只是哄他开心;同时称赞薛蟠的豪爽直率,进一步为他开脱。
D. 第④句中提到袭人不了解薛蟠,有责怪袭人的意思;同时也表示袭人说出薛蟠可以理解,自己不会因此多心。
12. 阅读传统文学名著的策略之一,是在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基础上,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激发我们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丰富、深化我们对作品、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
有同学读完《红楼梦》之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联系本大题三段选文中的内容,或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所联系的内容具体,观点明确,分条写出至少两条理由。
150字左右。
【答案】9. C 10. B 11. C
12. 示例一:我同意。
其一,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
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美德。
其二,宝钗乐于帮助别人。
比如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知道邢岫烟将衣服当出去换钱,便主动帮她赎回并经常接济她。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
示例二:我不同意。
其一,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
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爱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
其二,宝钗保守、教条,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
比如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当今的社会里,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生”实际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的追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字形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
题干中关键词“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C项,“膝”的读音是“xī”。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分析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B项,“见到宝钗时就觉得似曾相识,并跟人说‘这个姐姐我曾见过的’;他挨打后心里恨薛蟠,为了不得罪宝钗,忍怒打断袭人的话”错误,《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就觉得似曾相识,并跟人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由选段二“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可知,宝玉打断袭人的话,是怕宝钗伤心,不是因为怕得罪宝钗。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分析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解说最不合理的一项”。
C项中“夸宝玉细心并不是宝钗的真实想法,只是哄他开心”“称赞薛蟠的豪爽直率,进一步为他开脱”错误,④中“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细心的人”是为了宽袭人的心,同是点出宝玉的细心,反衬薛蟠的直率大意;④中“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重在强调薛蟠的直率大意,没有称赞之意,只是点出事实,没有为薛蟠开脱。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联系本大题三段选文中的内容,或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至少两条理由”“150字左右”。
答题时,注意结合名著内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谈对薛宝钗形象的认识。
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
然后结合名著内容,谈理由。
选段中,“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贾母更加喜欢”“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支《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都可以看出宝钗的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
答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宝钗的“动人”
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一样。
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这两种理想的话,可以说:黛玉是作者理想中的红颜知己,宝钗则是他理想中的世俗妻子。
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同时,《红楼梦》中备受注目的“参禅”过程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想的幻灭来完成的。
在新时代的“红学”论坛上,“尊林抑薛”派无疑已东风压倒了西风,宝钗被归类于“奸人”,并由于人们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刻同情而加深了对宝钗的不满乃至愤恨。
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
这不仅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家仍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需肩负新一代管家重任,在这一方面的才能,钗黛二人孰优孰劣,恐不需赘言了吧!
宝钗是绝对有理由成为许多人倾慕的对象的: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她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是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除了宝玉、紫娟等少数只重感情不讲实际的人以外,竟没有希望黛玉胜出的。
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是啊,黛玉的失败不是宝钗的错。
显然,对宝钗的扬或抑,主要的是立场的问题而已。
宝钗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是那个社会一切既有公式的忠实护卫者,她身上是完全没有革命的因素的。
但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和谐地融于那个时代的现实中,在热爱那种制度和传统礼教的人眼中成为完美无瑕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在激烈批判旧意识形态的人们眼中,她成为一个被贬抑得体无完肤的“奸人”。
宝钗身上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理想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反叛着自己出身的阶
级,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从没有半分的留恋,他在进与退之间感受着宝玉在宝钗的美貌温柔和黛玉的翩然不俗之间目眩良久的困惑。
当他终于离开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时,作者的理想才得到最终的升华。
因此,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三、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3.①群臣吏民,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吾入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府库,而待将军。
③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________,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答案】(1).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 上书谏寡人者(3). 能谤讥于市朝(4). 秋毫不敢有所近(5). 籍吏民(6).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7).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刺、谤、秋毫、赐、版。
B卷满分5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
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
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
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
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后为博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