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理综选择题提速练(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综选择题提速练(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2015年7月,《科学》杂志揭示出炎症和内质网的物质合成功能障碍有关,下列关于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分泌到细胞外
C.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
D.内质网可以与细胞膜、核膜相连,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解析:选A 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构成,即磷脂双分子层;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合成分泌蛋白;内质网与溶酶体中酶的形成与加工有关,因此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所用方法及选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解度不同;卡诺氏液是固定细胞形态的,经其处理之后的洋葱根尖细胞为死细胞;用0.3 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蔗糖分子能透过细胞壁(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通过原生质层;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需要在足够大的群体中进行调查。

3.下列哪项可以说明细胞已发生分化( )
A.细胞中有生长激素基因
B.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细胞中出现血红蛋白的mRNA
D.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发生改变
解析:选C 同一生物体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且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具有生长激素基因,不能说明细胞是否分化;几乎所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与细胞分化无关;只有红细胞能合成血红蛋白,其他细胞不能合成血红蛋白,细胞中有血红蛋白的mRNA,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分化;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发生改变与细胞的代谢旺盛程度有关,与细胞分化无关。

4.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触,如图表示兴奋传来后这两类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乙酰胆碱和Gly为神经递质)。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酰胆碱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C.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Na+内流
D.突触1与突触2的突触后膜可能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一部分
解析:选B 从图中看出,乙酰胆碱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B处的膜电位未发生变化;a→b段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这是由Na+内流导致的;突触后膜可能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一部分。

5.如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D、d)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E、e)的家系图,其中控制一种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控制另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

且D基因含有2 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300个。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Ⅱ6的基因型是DDX e Y或DdX e Y
C.Ⅲ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1/33
D.D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 800个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DdX E Y、DdX E X e,所以Ⅱ6的基因型是DDX e Y或DdX e Y;已知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则d的基因频率为1/10,D的基因频率为9/10,正常人3号的基因型是Dd的概率为(2×1/10×9/10)÷(1-1%)=2/11,Ⅱ4的基因型为1/3DD、2/3Dd,故Ⅲ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1×2/3×1/4=1/33;已知D基因含有2 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 300 个,则鸟嘌呤有(2 000-2×300)÷2=700(个),所以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2-1)×700=2 100(个)。

6.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选A 生态位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一般不会完全相同;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B.“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有关
C.塑化剂是一种化工塑料软化剂,可以大量添加到婴幼儿玩具中
D.酒精可使蛋白质变性,故能消毒杀菌
解析:选D 砷为非金属元素,A错误;“雾霾天气”与PM2.5有关、“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光化学烟雾”与氮氧化物有关,B错误;塑化剂是塑料软化剂,又称增塑料,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被禁止用作食品添加剂,不可以大量添加到婴幼儿玩具中,C错误;酒精能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故D正确。

8.设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L-1 K2SO4溶液中含有K+的数目为2N A
B.标准状况下,2.24 L氯仿(CHCl3)中含有C—Cl键数目为0.3N A
C.18 g重水中所含有的中子数为10N A
D.1 mol Na与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时转移电子数为N A
解析:选D A项中溶液体积不明,无法计算,错误;标准状况下,氯仿是液体,不能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B项错误;18 g(0.9 mol)重水中所含的中子数为9N A,C项错误;反应中Na失去一个电子,故1 mol Na与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 A,D项正确。

9.某芳香族化合物甲的分子式为C10H11ClO2,已知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其中一个取代基为—Cl,甲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则满足上述条件的有机物甲有( )
A.5种B.9种
C.12种 D.15种
解析:选D 根据题给限制条件可知,所求有机物甲的结构中含有苯环、羧基和—Cl。

甲中苯环上的一个取代基为—Cl,则另一个取代基为—C4H7O2,符合条件的—C4H7O2有5种结构:—CH2CH2CH2COOH、—CH(CH3)CH2COOH、—C(CH3)2COOH、
—CH2CH(CH3)COOH、CHCH2CH3COOH,苯环上两个取代基有邻、间、对3种位置关系,故甲共有15种。

10.下列实验中,所选用的装置、药品及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装置原理
A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B 实验室制备氨气
2NH4Cl+Ca(OH)2=====

CaCl2+2NH3↑+
2H2O C
证明非金属性:N>
C>Si
最高价含氧酸酸性:硝酸>碳酸>硅酸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丁醇与乙醚的沸点不同
酸,装置中没有排除挥发出的硝酸的影响,C项错误;D项装置中缺少酒精灯,错误。

11.第三周期元素,浓度均为0.01 mol·L-1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pH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M>N
B.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C.X和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D.Z和R组成的化合物是弱电解质
解析:选C 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逐渐减小。

结合图中溶液的pH可推知,X、Y、Z、M、N、W、R分别为Na、Mg、Al、Si、P、S、Cl;非金属性:Si<P,稳定性:
SiH4<PH3,A项错误;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Al(OH)3,Al(OH)3不溶于稀氨水,B 项错误;X和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Na2S,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C项正确;Z和R组成的化合物是AlCl3,AlCl3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D项错误。

12.近年来AIST报告正在研制一种“高容量、低成本”锂-铜空气燃料电池,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 -,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
C.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
解析:选B 由题中装置图和放电时总反应可知,放电时Li为负极,Cu为正极,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项正确;放电时,负极Li失电子转化成Li+,B项错误;结合题中装置图可知,通入空气铜被腐蚀,生成Cu2O,C项正确;铜被腐蚀生成Cu2O,放电时Cu2O又被还原成Cu,所以整个反应过程中Cu相当于催化剂,D项正确。

13.常温下,浓度均为0.10 m ol·L-1、体积均为V0的HA和HB溶液,
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 V
V0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大于NaB溶液的pH
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
C.该温度下HB的电离平衡常数约等于1.11×10-5
D.当lg V
V0=3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
c B-
c A-
减小
解析:选C 根据图知,lg V
V0
=0时,HB的pH>1,说明HB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HA
的pH=1,说明HA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HA的酸性大于HB,因此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小于NaB溶液的pH,A错误;a、c点的pH相等,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相同,b点稀释的程度大于a点,HB电离的H+浓度减小,水电离的抑制程度减小,因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
度:a=c<b,B错误;根据图像,lg V
V0
=2时,
HB溶液的pH为4,因此该温度下HB的电离平衡常数=
c H+c B-
c HB

1×10-4×1×10-4
10-3-10-4
≈1.11×10-5,C正确;lg
V
V0
=3,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X、HY和H2O的挥发),n(B-)增大,n(A-)不变,二者溶液体积相等,所以
n B-
V
n A-
V

c B-
c A-
变大,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4.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把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B.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并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提出了惯性定律
D.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并在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析:选D 伽利略把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但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故A错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牛顿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故B错误;伽利略最早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C错误;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研究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故D正确。

15.如图所示,线圈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当磁场变化时,发现线圈AB边受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右且恒定不变,则磁
场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图中的( )
解析:选D 由题意可知,安培力的方向向右,根据左手定则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由B 到A,再由右手定则可知,当垂直向外的磁场在增加时,会产生由B到A的感应电流,由法
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则安培力的表达式F =B ΔB Δt SL R ,因安培力的大小不变,则B ΔB Δt 是定值,因磁场B 增大,则ΔB Δt
减小,故D 正确,A 、B 、C 错误。

16.土星环是太阳系行星的行星环中最突出的一个,环中有不计其
数的小颗粒,绕着土星运转。

设每个颗粒在只受土星万有引力作用下做
圆周运动,最内侧的颗粒的轨道半径为r ,最外侧的颗粒的轨道半径为
nr (n >1),土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则内、外侧的颗粒绕土星运动一周的时间差为( )
A .2π
r 3GM (n -1) B. r 3GM (n -1) C .2π r 3
GM (n 3-1) D. r 3
GM
(n 3-1) 解析:选C 根据G Mm r 2=m 4π2T
2r ,可得T =2π r 3
GM ,内、外侧的颗粒绕土星运动一周的时间差为2π nr
3GM -2π r 3
GM =2π r 3GM
(n 3-1),C 正确。

17.如图所示,一固定的细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5°,一个质量忽略不计的小轻环C 套在细直杆上,一根轻质细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细直杆上的A 、B 两点,细线依次穿过甲环、C 环和乙环,且甲环和乙环在C 环的两侧。

调节A 、B 间细线的长度,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β=45°。

不计一切摩擦。

设甲环的质量为m 1,乙环的质量为m 2,则m 1
m 2
等于( )
A .tan 15°
B .tan 30°
C .tan 60°
D .tan 75°
解析:选C C 环重力不计,故受C 环两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与杆垂直,由几何关系可知C 环和乙环间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C 环和甲环间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A 点和甲环间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30°,B 点和乙环间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

根据平衡条件,对甲环有2T cos 30°=m 1g ;对乙环有2T cos 60°=m 2g ,故m 1m 2
=tan 60°,选项C 正确。

18.一均匀带正电的半球壳,球心为O 点,AB 为其对称轴,平面L 垂直AB 把半球壳一分为二,且左右两侧球壳的表面积相等,L 与AB 相交于M 点。

如果左侧部分在M 点的电场强度为E 1,电势为φ1,右侧部分在M 点的电场
强度为E 2,电势为φ2 。

(已知一均匀带电球壳内部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一点电荷q 在距离其为r 处的电势为φ=k q r ),则( )
A .E 1>E 2;φ1>φ2
B .E 1<E 2;φ1<φ2
C .E 1>E 2;φ1=φ2
D .
E 1=E 2;φ1<φ2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左半球壳在M 点产生的场强方向向右,则根据电场的叠加可知:左侧电荷在M 点产生的场强比右侧电荷在M 点产生的场强大,E 1>E 2;据题设条件可知:点电荷q 在距离其为r 处的电势为φ=k q r
,由于左侧各个点电荷离M 点的距离比右侧近,则左侧部分在M 点的电势比右侧高,即φ1>φ2。

19.如图甲所示为一发电机原理图。

产生的交变电流接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2∶1,副线圈输出的电动势e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发电机线圈电阻忽略不计,则( )
A .在t =0.01 s 时刻,穿过发电机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B .变压器原线圈中瞬时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 ′=1322sin 50πt V
C .若仅使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增大一倍,则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增大一倍,而电压最大值不变
D .若仅使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增大一倍,则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和最大值都增大一倍
解析:选AD 在t =0.01 s 时刻,感应电动势为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磁通量最大,故A 正确;由题图乙可知T =0.02 s ,ω=2π0.02
=100π rad/s ,副线圈输出的电动势最大值是6 2 V ,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2∶1,所以原线圈输出的电动势最大值是132 2 V ,所以变压器原线圈中瞬时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 ′=1322sin 100πt V ,故B 错误;转速提高一倍即ω提高一倍,则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增大一倍,根据交流发电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εm =NBSω,可知,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增大一倍,故C 错误,D 正确。

20.CD 、EF 是两条水平放置的阻值可忽略的平行金属导轨,导
轨间距为L ,在水平导轨的左侧存在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导轨平面
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磁场区域的长度为d ,如图
所示。

导轨的右端接有一电阻R ,左端与一弯曲的光滑轨道平滑连接。

将一质量为m 、阻值为
R 的导体棒从弯曲轨道上h 高处由静止释放,导体棒最终恰好停在磁场的右边界处。

已知导体棒与水平导轨接触良好,且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电阻R 的最大电流为Bd 2gh R
B .流过电阻R 的电荷量为BdL 2R
C .整个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mgh -μmgd
D .电阻R 中产生的焦耳热为12
mg (h -μd ) 解析:选BCD 由题图可知,导体棒刚进入磁场的瞬间速度最大,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
由机械能守恒有mgh =12mv 2,所以I =E 2R =BLv 2R =BL 2gh 2R
,A 错;流过R 的电荷量为q =I t =ΔΦ2R =BLd 2R
,B 正确;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整个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Q =mgh -μmgd ,C 正确;由于导体棒的电阻也为R ,则电阻R 中产生的焦耳热为12Q =12
mg (h -μd ),D 正确。

21.如图,直立弹射装置的轻质弹簧顶端原来在O 点,O 与管口P 的距
离为2x 0,现将一个重力为mg 的钢珠置于弹簧顶端,再把弹簧压缩至M 点,
压缩量为x 0。

释放弹簧后钢珠被弹出,钢珠运动到P 点时的动能为4mgx 0,
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弹射过程,弹簧和钢珠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 .弹簧恢复原长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钢珠的动能
C .钢珠弹射所到达的最高点距管口P 的距离为7x 0
D .弹簧被压缩至M 点时的弹性势能为7mgx 0
解析:选AD 弹射过程中,对弹簧和钢珠组成的系统而言,只受重力作用,故系统机械能守恒,故A 正确;弹簧恢复原长后,钢珠的动能增加到4mgx 0,且竖直方向上,钢珠位置升高了3x 0,即重力势能增加量:ΔE p =3mgx 0,故弹簧被压缩至M 点时的总弹性势能为:E =4mgx 0+3mgx 0=7mgx 0,一部分转化为钢珠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钢珠的重力势能,故B 错误,D 正确;钢珠到达管口P 点时动能为4mgx 0,当钢珠达到最大高度时,动能为0,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则上升的最大高度距离管口的距离h 满足:mgh =4mgx 0,故上升的最大高度距离管口的距离:h =4x 0,故C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