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
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时要注意语气。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至:极点。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⑴①搭建庐舍;②适逢,正赶上。
⑵B;
⑶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⑷ 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
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
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
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
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
”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
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
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
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
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
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②宴酣之乐________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
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
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2)A
(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②并不是自古以来
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陈”的意思是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酣”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故“绝”的意思是消失、断绝。
“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宝”的意思是以……为宝。
(2)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项,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来。
C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厚皮馒头。
D项,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故选A。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乐”,要翻译为以……为乐。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书法;“存”,存留在心里,记住。
(4)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醉翁亭记》以“醉”为表象,极力写“乐”。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
《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
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⑴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⑵ A;
⑶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⑷《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
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
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现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的却没几个人。
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得流传的啊。
但后世的人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失了。
可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
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时候越见节操。
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
这难道是因为存在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的就默默消失掉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
(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且,尚且。
欲,想要。
等,同样。
安,怎么。
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
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
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
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
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
“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
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
/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
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
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 骈,两马并驾,一同;② 这样,指示代词;③ 通晓;④ 意指成长。
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B
⑸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注】①囚:指去世的人。
②植:树立。
③举:上报(朝廷)。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__
②咨诹善道________
③但不要钱即为好官________
④锋棱顿减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②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
B. 陛下亦宜自谋无功亦无罪
C. 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
D. 察纳雅言避嫌疑而不言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
【答案】(1)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怠慢;询问;只;立刻(或忽然)
(3)①(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②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4)B
(5)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
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解析】【分析】⑴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译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⑵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慢”:怠慢。
“但”: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诹”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效”:效果,成功。
“告”:祭告。
“植”:立。
“并”:连……都。
“胜”:胜过,超过。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⑷B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也”之意。
A前者介词“把”,后者目的连词“来”。
C前者“的”,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
D前者“言论”,后者“说话”。
⑸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等句,即可分析出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不能尸位素餐,碌碌无为。
故答案为:⑴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⑵① 怠慢;② 询问;③ 只;④ 立刻(或忽然)。
⑶①(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②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⑷B
⑸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
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