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课件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课件

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DSA技术可以用于术前诊 断、术中监测和术后评估,为医生提供全方位的 影像支持。
DSA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了手 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健 康保障。
02
术前护理
患者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史、病情、过敏史等 情况,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 沟通渠道,了解患者的需 求和顾虑,解答患者及家 属的疑问。
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 员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 从性。
术前教育及注意事项
术前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DSA与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知 识、手术流程、术后恢复 等方面的知识。
术前准备指导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 术前护理 • 术中护理 • 术后护理 • 护理案例分享
01
DSA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 知识
DSA技术介绍
DSA技术全称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将血管 造影图像中的骨、软组织等背景信号去除,仅留下血管影像的成像技术。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 手术室环境清洁,预防感染发生。
应对突发情况
如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严重过 敏反应等突发情况,应立即报
告医生并配合进行紧急处理。
04
术后护理
术后观察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 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以
及意识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
穿刺部位观察
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 肿、渗漏等现象,以及动脉搏动

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精)

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精)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右颈内动脉C3段动脉瘤
谢谢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的应用
李德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20世纪80年 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新技术。随着DSA 在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3D技术也相继应 用。

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病变的检查方法有 DSA脑血管造影(2DDSA及3DDSA),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三种检查方法,在这里主要讲讲 DS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颅 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3.容积重建法(VR) VR是容积重建,它使血管壁在一定程度呈 不透明,半透明及透明化,VR透明重建可 发现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及透视出血管壁 上的分支开口。对动脉瘤的细节及瘤内壁 的显示优势明显。

我科AW(4.3)工作站图像重建所采用的是 以上三者的结合,有三种重建。彩色重建, 表面重建,透明重建。
四 .3DDSA影像重建技术种类及应用 1.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MIP可360°全方位旋转,血管影像 瘤直径的测量,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显示 较低。

2.表面阴影显示法(SSD) SSD提供了真正的三维影像,可充分显示 瘤形态,结构,与周围血管的三维关系以 及瘤体有否穿支血管发出。但SSD为表面 重建,需事先确定阈值,若阈值选择 不当, 会使细小血管消失,因此有可能丢失一些 重要的小血管或重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解 剖关系。

5.动脉瘤栓塞治疗完成后或治疗途中,还 可以行3DDSA重建,并可将弹簧圈减影, 以显示有无瘤颈残留。如有残留,可根据 残留瘤颈的形态大小决定可否进一步栓塞 治疗及 选择合适的弹簧圈。

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实验室检查:HBsAg、出凝血时间
▪3、术前24h内做静脉碘过敏试验
▪4、术前一日备皮,多采用右侧股动术脉前插准管备,为避免 一侧穿刺失败,备皮时需备双侧,范围要大,上至 下腹部,下至大腿的上1/3。
▪5、签同意书
▪6、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30min给予50%GS60ml静脉 推注、鲁米那0.1g肌肉注射
▪ 4、局部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术后护理
精选ppt2021最新 19
▪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 位
▪ 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 拔管后应按压30 min,绷带加压 包扎,沙袋压迫12 h,严格控制 血压
▪ 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生理盐 水10 ml缓慢静脉推注
▪ 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
介入栓塞
精选ppt2021最新 14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引导管 (粗导管)
将导引导管送 入载瘤动脉内
精选ppt2021最新 15
1最新 17
▪ 1 脑出血 ▪ 2 脑血管痉挛 ▪ 3 血栓栓塞 ▪ 4 穿刺部位血肿 ▪ 5 神经功能障碍 ▪ 6 癫痫 ▪ 7 弹簧圈断裂与移位
▪ ①对造影剂过敏者。
▪ ②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 舒张压大于110mmHg(14.66kPa), 未能控制血压者。
▪ 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 血功能障碍者。
▪ ④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 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 ⑤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 制者
禁忌症
精选ppt2021最新 11
精选ppt2021最新 8
精选ppt2021最新 9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为血 管 性疾 病 诊 断 的金 标 准 J 。但 由于 血管 解 剖 结 构 复 杂 、
比剂时机架再次旋转采集图像并与相应 的蒙片做减影 处理 , 从而得到一系列 的减影 图像 。该技 术的特点是通 过一 次注
射对 比剂 , 即可从 多角 度观察血管形态 , 并为血管 三维重建 成像奠定了基础 J 。旋转 D A技术操作的关键是 中心兴趣 S 区的确定以及对 比剂注射参 数的设定 。除 将兴趣 区置于 X
射线血管造影机 c形臂正 、 侧位 透视 影像 中心外 , 还可根据
情况应用尽 可能地缩小管球与影像增强器的距离 , 提高影像 质量 , x线 辐射量 。注射 对 比剂参数 的设 定原则是在 减少
采集 图像过程中始终保持 动脉血管 内充 满对 比剂 。可根据 患者常规正 、 侧位 D A影像 , S 观察动脉 内完全充盈对 比剂 的 时间来设定开始采集影像的时 间, 根据机架旋 转时间 ( 再 一 般为 5 8S 设定 注射对 比剂的总时间。检查过程中, . ) 机架要
在三维血管重建 时, 二者常结合使用。
3 3 .S D D A的优 势
普通 D A常因血 管走行 的重叠 、 角及投射 角度选 择 S 成
采用 Sli e 技 术经 股动脉 穿刺 , e nr dg 选择 性双侧 颈 内动
脉 和两侧或一侧椎动 脉插管 , 患者行 常规正 、 位脑血 管 对 侧 造影 , 对疑有病变的血管行 3 —S D D A检查 。首先对 C臂环行 轨迹偏差所致的偏 曲进行校正 , 再行正 、 侧位透视 , 兴趣 将感
区置 于 中心点 , 随后 在 系 统 中选 择 3 —PN程 序 采 集 图 像 。 DSI
不当等造成诊断和治疗 困难 。另 外 , 普通 D A不 能很好 的 S

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探究

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探究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姓名:孙玲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李松柏20040401中文摘要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2D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

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3D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

经常规DSA、3D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系统。

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一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Adventx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

2D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

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

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出现异常扩张形成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

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内的脑动脉瘤进行修复或补偿,以防止破裂出血的方法。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适应症根据瘤体大小、部位、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评估。

以下是相关的参考内容:1. 瘤体位置和大小: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位于脑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等较大位置的脑动脉瘤,直径一般大于5mm,最大直径小于25mm的脑动脉瘤。

2. 瘤体形态: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瘤体形态规则或稍微不规则的脑动脉瘤,不适用于形态极度不规则、有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

3. 患者的临床症状: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患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轻中度脑动脉瘤。

4. 瘤体状态:对于已经破裂出血、血肿未完全吸收的脑动脉瘤,应尽早进行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禁忌症也需要考虑,以下是参考内容:1. 病情严重:患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功能等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2. 瘤体位置特殊:位于枕骨突、眶上动脉、视交叉、脊髓动脉等特殊位置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3. 年龄限制: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

4. 瘤体形态不适合:形态极度不规则、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此外,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参考内容如下:术前准备:1. 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2. 抗凝药物:停止使用抗凝药物一周左右,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血。

3. 镇静: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镇静处理,以减轻手术期间的不适。

术后护理:1. 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2. 神经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感觉异常、下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范一木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范一木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尤其对于梭形动脉瘤介入治 疗比较困难 动脉瘤腔内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硬血栓以及部分 钙化等


闭塞载瘤动脉
• Mata’s试验及球囊闭塞实验(BOT)
BOT的评价标准:① 球囊闭塞30min,无临床症状; ② 脑灌注时间和静脉期出现时间与对侧相比不超过1s; ③ 降血压后,无临床症状和脑灌注的变化。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范一木
流行病学特征
• 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Morley and Barr(1969年) • 发病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 •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床突段、颈内动脉海 绵窦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处。 • 自然史:未治疗的巨大动脉瘤年出血率为 8-10%,两年死亡率为66%,而五年死亡 率可达80%。





治疗
动脉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重建术
• 手术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孤立术 脑血管重建术
•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面临的问题

宽颈,甚至没有瘤颈,载瘤动脉常扩张为动脉 瘤体的一部分
无法做到致密栓塞,因为一旦追求致密栓塞, 极有可能造成载瘤动脉受压闭塞,且穿支及分 支动脉也常直接从动脉瘤体发出


疏松填塞动脉瘤腔带来不可避免的术后复发,动 脉瘤往往继续增大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首次治疗巨大动脉瘤—Singer( 1997) • 2002年,Islak应用Jostent支架治疗颅内巨 大动脉瘤。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适用范围:① 载瘤动脉有无重要 分支;② 载瘤动脉是否过度迂曲;因此主 要适用于颈内动脉虹吸段较直的脉络膜前 动脉以下段的巨大动脉瘤
病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以上的大型动脉瘤,以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切除为主要 治疗手段。但对于那些难以夹闭的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假性动脉 瘤,在侧支循环良好的情况下(或血管架桥手术后),可以用弹簧圈行载 瘤动脉闭塞术。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巨大型动脉瘤,主要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术, 如果侧支代偿不良,可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可尝试多个裸 支架重叠治疗,疗效还有待观察。在椎动脉没有重要穿支的部位可以尝 试使用带膜支架治疗。大脑后动脉的巨大梭形动脉瘤可以行载瘤动脉近 端闭塞术。

了解什么是DSA,DSA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

了解什么是DSA,DSA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

了解什么是DSA,DSA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近些年来,我国医学在不断发展,而DSA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又是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所在。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更清楚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对DSA大家都比较陌生。

对于当代医学而言,DSA技术已经从2D进入到3D时代,甚至已经发展到了4D时代。

那么,到底什么是DSA呢?本文主要了解什么是DSA,同时了解DSA介入治疗的优点,帮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DSA。

一、DSA(1)DSA的概念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英文缩写,也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必备条件。

更适用于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等检查和其他介入微创治疗。

治疗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图像计算机,再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把血管造影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来获得较为清晰的纯血管影像,也是现代化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式。

换种方式来说,就是将医学中的造影剂注入需要检查的患者血管之中,使得患者的血管显露出原形,然后通过系统化处理,使血管显示更加清晰,便于医生后期诊断或是进行相关手术。

DSA主要是用于观察患者血管病变或是血管狭窄等的定位测量,以及为后期的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的图像。

(2)DSA的特点DSA相对于其他检查而言,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以及节省胶片等的优点。

特别是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避免患者在检查前出现呕吐等情况的出现,患者应在检查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并注意术前10分钟排净大小便。

(3)DSA的分类若是将DSA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动脉DSA和静脉DSA两种,在这两种DSA检查中,静脉DSA的血管成像更清楚,使用的造影剂用量更少,因此,在医院中使用的更多。

(4)DSA的临床应用医学中DSA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具体分析可划分为以下几项:1)DSA有助于患者心血管及大血管检查,尤其是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或是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检查,都可使用DSA的检查方式。

颅内动脉瘤的DSA分析及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DSA分析及栓塞治疗
【 )可 进 行 血 流 动 力 学 研 究 ; 5 4 ( )便 于 进 行 血 管 内
6例 动 脉瘤 于 造 影后 , 6 在 F导 引 管 及 D A机 S
监 视 下 , 人 ' ce一8微 导 管 并 将 其 送 至 动 脉 瘤 导 Iak r1 r
腔 内, 人游 离微 弹 簧 圈 或 机械 可 脱性 弹 簧圈 行 栓 导
脉瘤 的治疗 开辟 了新途 径 。 随 着 介 入 神 经 放 射
载瘤 动脉 与瘤 腔相 连的瘤 颈 ; 腔最 大 径 小于 5 m 瘤 a r
塞治疗 。 1 5例 动 脉 瘤 行 手 术 央 例 或 切 除 , 后 9例 术 行 D A 复 查 S
结 果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介入治疗 1 曼观察 疗效 , 可作 为动 脉瘤 手术 夹 闭 术 并 后判断疗 效 的有效 方 法 。但 D A 检 查 阴性 不 能 完 S 全排除 动 脉瘤 的存在 . 组 1例 经 手 术证 实 的前 交 本


所用 设备 为 德 国西 f子 公 司 C O K . 1 OR S OP HS / KU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髟 机 均 采 用  ̄ lig r 术 经 dn e 技 皮 股 动 脉 穿 刺 插 管 行 选 择 性 全 脑 IS 检 查 , 规 摄 )A 常 正 侧 位 片 一部 分 辅 以左 右 斜 位 投 照 。 造 影 剂 为 3 0 7 mg / O ' M I O 或 OM NIAQ lml I I A R P UE按 1 1 释 。 :稀
通动 脉瘤 表现 为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 脑 血 管造 影 阴 而 性 , 可能 与 小 动 脉 破 裂 、 发 血 栓 形 成 、 脉 瘤 的 这 继 动

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应用

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疗应用
关 系, 从而 使 动脉 瘤 的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更 加安 全 、 有 效。
比较 分析 , 常规 D A 2 S ( D—D A) S 对于 小动脉 瘤 ( . m) <0 5c 有漏 诊 现象 , 尤其 是位 于大 脑前 动 脉分 又部位 及多发 动 脉瘤 。并 且, 于 动脉瘤 的 显示 要 对 多体位 的造影 , 加 了病 人的检 查 时间及 造 影剂 用 增
影 图像 序列 。将 3 采集 图像 传 送到 A 工作 站 。 D W
生 成 三 维 立 体 的 血 管 图 像 , 过 对 图 像 的 不 同 角 度 通
的观 察 , 充分 的显露动脉瘤 的位置 、 大小 、 形态 。 以及 瘤颈 的形态 。
2 结 果
管的相对 位置关 系, D旋转采集 图像可直接获 得多 3 角度 连续动 态影 像 , 且提 供血 流动 力学 信 息。便 并
动脉 瘤显露 。结论 :D—D A可清 楚显示多发复 杂动脉 瘤和微 小动脉 瘤, 3 S 应视作 颅 内动脉 瘤诊 断的金 标 准。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D—D A; 3 S 动脉瘤栓塞 术
[ 图分 类号 ] 7 9 4 , 7 0 4 [ 献 标 识码 ]B [ 文编 号 ]10 —9 1 2 1 )013—2 中 R 3 .1R 3 .4 文 论 0 40 5 (0 0 1—280
清楚显 示动脉 瘤的大 小 、 形态 、 瘤颈情 况以及 与 比邻 血管 的 关 系, 须 采 取 多 次 、 同 角 度 的 D A 检 必 不 S 查… , 需要 了解动脉 瘤颈 以及载 瘤动脉 形 态特 征时
有一 定 的的 局限 性 。3 D—D A 可 以提 供 动脉 瘤的 S
三 维 构 型 , 利 于 判 断 动 脉 瘤 与 载 瘤 动 脉 和 分 支 血 有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对 颅 内动 脉 瘤 的 诊 断 和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具 有 较 高 的临 床 应 用 价 值 。 【 关 键 词】 介 入 放 射 学 ; 颅内动脉瘤 ;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中 图分 类 号 : R 8 1 5 ; R 7 4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1 O 一 1 5 2 8 — 0 3
v e n t i o n a l DS A i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i ma g i n g, a l l t h e i ma g e s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i n 3 D DS A c l e a r l y d e mo n s t r a c t e d a n e u r i s ma l n e c k a n d c o n n e c t e d a r t e r y ,wh i c h c a n p r o mp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t r e a t me n t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 g u i d e t h e f o r mu l a t i o n o f t r e a t me n t p l a n .Co n —
Th e v a l u e o f 3 D DS A i n di a gn o s i s o f i nt r a c r an i a l a ne u r y s ms YI N Ai — q an,RE N Yo ng— c ai
De p a r t me n t o f Ra d i o l o g y,T h e 2 n d H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C h i n e s e Tr a di t i o n a l Me d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Ji n a n 2 5 0 0 0 1 ,P.

三维DSA及仿真内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三维DSA及仿真内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三维DSA 及仿真内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Ξ赵中庆 于爱军 王 琳 朱 铭 王晓莉 乔元岗(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提 要 目的 评价三维DSA 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92例患者所做三维DSA 影像与传统二维DSA 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动脉瘤在三维DSA 上的影像表现。

结果 与二维DSA 相比,三维DSA 在对动脉瘤显示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论 3D DSA 的重建技术对影像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三维DSA ;动脉瘤;仿真内镜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主要原因,一旦二次出血,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1~2]。

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瘤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诊断颅内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常规二维DSA (2D DSA )很难提供完整的诊断信息,三维DSA (3D DSA )及仿真内镜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搜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所做的三维DSA 检查共92例。

其中,男70例,女22例,年龄12~65岁,平均40.7岁。

所有患者均做全脑DSA 及旋转DSA 检查,并行三维DSA 重建。

其中临床表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病例82例(均经CT 证实),10例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共发现动脉瘤75例,80枚,62例行介入栓塞术。

三维DSA 影像的获得:机器采用Philips FD20血管机,机架用propeller 位置,C 臂旋转在侧位平面上进行,旋转平均1215F/s ,转速30°/s 整个旋转过程持续6s ,旋转过程中,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50,流速4~6ml/s ,流量20~25ml ,曝光延时2s ,注入颈内动脉。

对获得的图像自动传入Integris 3D-RA 工作站,得到三维血管树结构,然后以病变血管为基础改变容积尺寸和矩阵进行二次或三次重建,得到立体感较强的三维影像,选择直方图功能面板,调节滑杆控制器,直到获得理想的血管影像。

(201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3]。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 ,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 ,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aneurysm trial ,ISAT)结果⑸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背景和证据: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吴奇华;曾勇明【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评价8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旋转DSA,在三维导航技术引导下,84例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2例定位失败,未完成治疗,成功率为97.67%.结论三维导航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辐射剂量,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8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ho accept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DSA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was evaluated. Results All 8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subjected to rotational DS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84 of them complete the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2 of them failed to location and did not complete the treatment, with the success rate of 97. 6%.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assistive technology of intervention treatment, which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shorten the treatment duration,decrease the radiation dose.【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2(041)009【总页数】3页(P890-891,894)【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放射摄影术,介入性【作者】吴奇华;曾勇明【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84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400016【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这种疾病的总病死率仍达40%~50%[1-4]。

DSA介入诊疗概述

DSA介入诊疗概述

DSA介入诊疗概述
什么是DSA介入诊疗
DSA介入诊疗,是采用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通道,在DSA的引导下对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DSA介入诊疗的优点
1.微创:创伤小,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患者痛苦少。

2.实时疗效评估:在DSA下精确地进行实时疗效评估。

3.副作用小:用药小,局部药物浓度高,且不存在耐药性问题。

4.靶向性强:精确定位,精确治疗。

5.康复快:通常在术后12小时可正常活动,恢复快。

DSA介入诊疗临床应用
1、肿瘤介入——各系统恶性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癌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临床应用尤为广泛。

2、血管介入——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及血管内溶栓诊疗等。

3、妇科介入——输卵管阻塞、瘢痕妊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阴道大出血等。

4、急诊介入——创伤大出血、脏器破裂、消化道出血等。

5、消化系统介入——消化道、胆道梗阻支架植入术,肠梗阻导管植入术等。

6、呼吸病介入——支气管扩张及肺癌引起的大咯血、气道狭窄支架治疗等。

7、泌尿系统介入——肾动脉狭窄等。

8、血液系统介入——脾亢脾动脉部分栓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脱卸弹簧圈栓塞
术后常见并发症
• • • • • • • 1 脑出血 2 脑血管痉挛 3 血栓栓塞 4 穿刺部位血肿 5 神经功能障碍 6 癫痫 7 弹簧圈断裂与移位
术后护理
• 1、休息与卧位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术 侧下肢制动至拔鞘管后6~8h。 • 2、心电、血压监护术后应持续心电血压监 护72h,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慌、出冷 汗等情况。 • 3、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 4、局部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 颈动脉与椎-基动脉
脑底动脉环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后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 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 结合的产物。 成像基本原理---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 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 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 来,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 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 来。
术前准备
• • • •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实验室检查:HBsAg、出凝血时间 3、术前24h内做静脉碘过敏试验 4、术前一日备皮,多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为避 免一侧穿刺失败,备皮时需备双侧,范围要大,上 至下腹部,下至大腿的上1/3。 • 5、签同意书 • 6、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30min给予50%GS60ml 静脉推注、鲁米那0.1g肌肉注射 • 7、携带病历及有关影像学资料,分管医师陪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湘雅护理学院
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 因。 • 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 大部分。 • 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 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大脑血液供应情况
适应症
• ①颅内及颈部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 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 ②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 囊肿、血肿等。 • ③颅脑外伤所致各种脑外血肿。 • ④手术后观察脑血管循环状态。
禁忌症
• ①对造影剂过敏者。 • ②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 于110mmHg(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 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 碍者。 • ④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 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 ⑤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造影成像
介入栓塞
• 开颅手术创伤较大, 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 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来治疗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 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 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 弹簧圈非常细,像头发一样。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引导管 (粗导管) 将导引导管送 入载瘤动脉内
预防局部出血
•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位 • 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 拔管后应按压30 min,绷带加压包扎,沙 袋压迫12 h,严格控制血压 • 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生理盐水10 ml缓 慢静脉推注 • 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 • 后期给予热敷、理疗,血肿逐渐消退。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