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池高级中学2020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1.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
A. 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 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是国家的大业,铁器便利,农民力少多收获,可知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器的使用
【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 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立春睛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故选C。
3. 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
民用水为14项。
这说明唐朝时期
A. 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 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中可以看出,农田水利设施占大多数,说明唐朝政府比较重视农业,也就是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小农经济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4.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答案】C
【解析】“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5.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工商食官制度已经被打破
C.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
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7.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发明
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
点睛:从题干中“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与冶铁工艺有关,“给高炉加氧”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冶铁效率的提高。
8. 《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
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A. 没有出现夜市
B. 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C. 市坊界线分明
D. 城市经济异常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表明唐朝严格控制商业发展,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市坊界线分明、城市经济异常繁荣的信息,排除CD。
9.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C
10.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
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
有田方为福。
”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
这一现象
A. 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 化解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 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D. 导致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说明人们对于土地拥有的执着观念,后来这种思想流行,主要是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拥有土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思想显然与官僚政治矛盾化解无关,也化解不了矛盾,故B错误;土地兼并一般是地主阶级的行为,故C错误;D属于政治,一般与中央政府措施有关,与材料中经济思想不相符。
点睛: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与理解。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11. 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统计,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0.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
至少是官局工匠的3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
该材料体现了
A.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 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 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材料从瓷器制造、丝织业和冶铸业比较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比例,显然后者远远超过了前者,故A正确;海禁政策与国内手工业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古代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仍然占据主导,故D正确。
12. 清初山东济宁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映出当时山东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烟草进行销售,即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而非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选项A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手工卷烟技术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经济解体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B
14. 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A.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B. 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
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的发展而公布的地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然“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那么该图册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依据,同时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地而非荒地,也就不是奖励垦荒的证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图册是土地登记簿而非地契,选项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
15.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这种状况最可能出现于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工场主的出现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后期江南地区,故D项正确。
汉代江南地区不可能出现工场主,排除A。
唐代关中地区不可能出现工场主,排除B。
宋代太湖地区的经济发达,但没有出现工场主,排除C。
16. 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徽商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B. 徽商大多追求虚荣
C. 徽商弃商从政较多
D. 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士农工商”的四级划分,体现了商人地位的低下。
徽人大多热爱经商,不喜科举,以“朝奉”这个只有虚衔的官位来称呼徽商,有一种批评徽人只事经商不喜科举的讽刺意味。
同时,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这里同样有一种轻视的意味。
总之,“徽州朝奉”一词表现了明清时期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故选A。
点睛:易错项为C。
考生可能没有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徽州朝奉”只是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与官商结合无关。
17.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
期)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 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即明清时期的商业概括,联系已学知识可知A、B出现在宋朝时期,不合题意,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符合题意,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帮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8. “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
C. 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D. 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
【答案】C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
故选C。
ABD均未从必要性角度考虑。
19. 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西葡两国普遍认为海洋不是开放的,所有海域属于发现它的国家;17世纪初,在荷兰产生了海洋主权观念;二战后,国际上逐渐形成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海域分类。
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西葡殖民体系分崩离析
B. 荷兰人成为海上马车夫
C.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海洋问题的法制化趋势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洋问题,从个别国家的主权意识、主权观念到国际上逐渐形成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海域分类,形成国际共识,这体现了法制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葡殖民体系分崩离析,而且西葡殖民体系既包括海洋也包括陆地,排除A。
荷兰只是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后来被英国打败,丧失殖民霸权,排除B。
材料强调海洋问题的法制化趋势,而不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
20.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6世纪的贸易中心在西班牙与葡萄牙,未发生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有效信息,故B项错误;教会势力衰弱不是资产阶级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进行殖民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大量流向欧洲,导致欧洲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马克思关于封建主与资产阶级地位的变化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的掌握,只要准确理解“价格革命”的含义即可。
21.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
这说明
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
B. 荷兰以商业为主,英国海外贸易规模大
C.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
D. 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以贸易获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6世纪荷兰商船……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是没有武器装备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荷兰远洋海运的造船成本低,但是没有武器装备,面临的风险大,故C正确;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达,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当时荷兰的海外贸易规模较大,不是小商业,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是靠海盗抢掠起家的,故D错误。
故选C。
22.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
我对西班牙胆敢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
”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
A. 遭到了议会下院的否决
B. 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 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 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战争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故选B;此次战争英军全力以赴,没有遭到议会的否决,排除A;英国成为世界帝国要到18世纪中后期,排除C;1588年英国尚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英王还有实权,排除D。
23.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
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17世纪以来”进行排除。
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错误。
24.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 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 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答案】D
【解析】A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似乎更胜一筹”,可知材料想说的是市场不是主要因素,如果强调市场的作用的话,A的观点与材料相反,故排除A;材料主要想探讨的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而非证明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故排除B;C错在“必要条件”,排除C;依据材料信息“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市场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之一,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而兴起,D符合题意。
25.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
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 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C
【解析】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流行起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手工工场已经被机器工厂取代,排除A选项;题干论及的是裙子与经济的关系,排除B选项;裙子的变短也体现出妇女参与生产劳动,其角色发生变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排除D选项。
26. 图1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此示意图反映了
图1
A. 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 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 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 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下降,工业增加明显,说明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故A排除。
农业下降,不能说明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