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社会学概论随机考试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随机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1、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是_____B______。

A 人类社会有了较大发展
B 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C 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D 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社会”一词源于____A_______。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3、人类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______C_____。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4、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______A_____。

A《大同书》B《醒世恒言》C《田家社会图》D《社会学》
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哲学名著______C____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契约论》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6、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____D_____。

A.毛泽东B 孙中山C严复 D 康有为
7、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社会学著作是____B_____。

A《实证哲学教程》B《群学肆言》 C《人口研究》 D《社会化理论论》
8、康有为的长兴学舍是在___A_____开办的。

A广州 B北京 C香港 D上海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______B___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A 社会形态
B 社会系统
C 社会群体 D社会现状
第二章:
10、___B______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A利益B需要C交往D语言
11、人的社会需要的类型可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___A______。

A 社会规范需要
B 生存需要
C 安全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12、文化是指___D______。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得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
13、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____B______。

A认知文化B规范文化 C 制度文化 D 校园文化
14、马克思关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享受、___B______。

A.尊重;
B. 发展;
C.求知;
D. 自我实现
15、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_____B____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A 实践性
B 相对性
C 科学性
D 应用性
16、“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____B_____。

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 C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17、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___B____一书中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A《动机与人格》 B《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C《论社会分工》 D 《社会学研究》
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____C____个等级。

A.3;
B. 4;
C.5;
D. 6
第三章:
19、“镜中之我”的理论是由____A____提出的。

A库利 B米德 C皮亚杰 D帕雷托
20、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_____B___。

A修复性B破坏性C创新性D批判性
2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_____D___。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D米德22、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直接交往和____D_____。

A间接交往B亲密交往 C社会交往 D情感性
23、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和_____B_____ 。

A亲缘关系B地缘关系 C 社会关系 D亲密关系
24、角色扮演最早是由____D____提出的。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D米德
第四章:
25、动物只有___A_____。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语言系统D思维系统
26、巴甫洛夫的___A______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A. 条件反射学说;
B. 无条件反射学说;
C. 反射神经学说;
D. 抑制唾液分泌学说
27、个性的倾向性是指人的态度和积极性、_____A____的动力系统。

A 选择性
B 独立性
C 驱动性
D 民族性
28、“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那种人生观____A____。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29、性情活跃,动作灵敏属于“四液说”中那种气质类型____B___。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0、“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____B_____。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
第五章:
31、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____A_____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A 面对面
B 社会生活C直接 D 社会活动
3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___A_____。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33、我国那一年颁布的《婚姻法》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内容___C_____。

A.1950 B1955 C1980 D1999
34、初级社会群体保持____C_____规模。

A 一定
B 较大
C 较小
D 最初
第六章:
35、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____C______的总和。

A. 工作关系B 相互协作关系C非工作关系 D 相互影响关系。

36、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A_____。

A 能量交换关系
B 相互协作关系
C 社会交往关系
D 相互影响关系
37、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____B_____。

A分散决策模式B 民主决策模式C民主集中制决策模式 D 下级服从上级决策模式
38、对于组织目标的确定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____A_____。

A 上级指令
B 组织的安排
C 环境的影响
D 组织协调
39、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____B_____。

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属于____B_____。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7、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___C_____假设之上的。

A人们都有贡献的动机 B人们都会积极地工作 C“经济人” D“社会人”
8、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____A_____提出。

A 韦伯
B 法约尔
C 泰罗
D 麦格雷戈
9、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____B______”。

A经济人B社会人 C行为人 D管理人
第七章:
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___A_____提出来的。

A芝家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____D______的居住方式。

A 大群居
B 大分居 C小群居 D小分居。

3、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___B_____。

A经济关系B地缘关系C政治关系D阶级关系
4、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____D______。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协调发展
5、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___D_____
A城乡融合 B郊区化 C过渡城市化 D逆城市化
第八章:
1、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_____C____的需要。

A 工作的不同
B 单位的不同
C 劳动分工
D 生产资料的分配
2、社会分化的因素基于生物的和_____B____的条件。

A 生理
B 社会文化
C 社会生活
D 社会生产
3、我国封建社会,男子____D______岁成年须行冠礼。

A 15
B 18
C 16
D 20
4、我国封建社会,女子____A____岁束发称及笄。

A 15 B.12 C16 D18
5、提出社会分层三标准的是____C____。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韦伯D吴文藻
6、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是__A______。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7、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最使人瞩目的约有三种,即等级制、_____B_____和阶级。

A层级制B 种姓制 C 科层制 D 社会
8、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_____B_____。

A 分层化
B 游离化 C分离化 D 和谐化
第九章:
1、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____A____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A 社会关系
B 亲密关系C相互关系 D社会团体
2、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____D____的社会制度。

A 宏观
B 微观C总体D 中观
3、____D____制度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

A 经济
B 生活
C 文化
D 家庭
4、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_____C_____和经济制度。

A 政治制度B文化制度C家庭制度 D 生产制度
5、有人借改革之名,假公济私,即“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___B______。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逃避 C制度化冲突 D制度化建设
6、提出社会学研究应注重“中层理论”是____B____。

A孔德B默顿 C 帕森斯D 迪尔凯姆
第十章:
1、社会控制从历史上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治统治,一种是___D_____。

A 经济制约B文化约束C 法律制约D 社会约束
2、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____C____。

A罗斯 B默顿C迪尔凯姆 D韦伯
3、要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措施,一是_____D_____,二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A 加强法制B社会制约 C 家庭制约D 教育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控制____C____。

A消极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第十一章:
1、人口问题的实质是_____D_____不相适应。

A 物质生产的
B 物质资料C社会财富D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
2、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___D___。

A充分就业 B失业C显性失业D隐性失业
3、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____B____问题。

A显性失业B 隐性失业 C下岗失业 D季节性失业
4、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____A______。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5、我国的基本国策是____B____。

A坚持社会主义 B计划生育 C扶贫 D缩小城乡差别
第十二章:
1、社会保险是____B______。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2、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____D______。

A 贫困保障制度
B 福利保障制度
C 社会保险制度D价格补贴制度3、社会保险是对____A____的预防;
A 未来风险
B 疾病C养老 D工伤
4、社会救济是对___B_____的救济;
A 未来风险
B 现实贫困
C 社会贫困 D社会灾难
5、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_____C____。

A 福利经费
B 福利环境
C 社会服务 D社会帮助
6、社会工作是指___A_______。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的工作C 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第十三章:
1、社会变迁是指是指一个社会中,____A______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A 社会结构B社会文化C 社会经济 D. 社会形态
2、社会进化论导源于_____D____进化论。

A 自然B经济C 文化 D 生物
3、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_____C____的发展。

A 螺旋式B波浪式C 直线式 D 曲线式
4、____D_____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

A 旧的B新的C 一次D 二次
5、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A_____。

A帕雷托和帕森斯 B维科和施本格勒 C索罗金 D摩尔根
6、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____C_____的发展。

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A 直接B直线C 跨越阶段 D跳跃式
7、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当讲师,这种流动称为___D______。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8、___ C ___是重要的社会变迁形式。

A改革B斗争C 革命 D 过渡
9、社会变迁的主要模式有____B_____、波浪型、螺旋型。

A曲线形B 直线型C 反复型 D 震荡型
第十四章:
1、社会现代化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_____A____,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及适宜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A 科学技术
B 生产技术C科学文化 D 社会条件
2、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

这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观点____C____。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___B_____。

A丁伯根B托夫勒C配切伊 D贝尔
4、1963年_____C____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A毛泽东B 朱德C 周恩来 D刘少奇
第十五章:
全面调查也叫___A_____。

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
第十六章:
现代主要的社会学流派包括:结构功能学派、冲突理论、____B_____、交换理论等。

A芝加哥学派B符号互动论C 燕京大学学派 D y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1、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ABC)。

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 D孔德
2、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主要的贡献是(ABC)。

A、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的研究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
B、在他们的著作中,天才的预示了一些社会真理。

这些真理,后来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论证其正确性
C、在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和幻想性描述中还有许多积极的结论
D、提出了“人人应当劳动”的原则
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D)。

A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B 17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C 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D 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
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ABCD)。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看待
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D、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社会学也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5、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ABC)。

A 理论社会学
B 经验社会学
C 应用社会学 D自然社会学
6、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ABC)。

A、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B、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C、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D、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指导相互决定
7、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有(ABCD)。

A、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B、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C、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D、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第二章:
1、人的社会需要的类型可分(BC)。

A 社会综合性需要
B 物质需要
C 精神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克思的需求的(AB)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A 社会性
B 相对性
C 科学性
D 应用性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ABCD)。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
1、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 顺应
B 合作
C 竞争
D 冲突
2、根据交往的主体,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

A 个人交往
B 群体交往C直接交往 D 间接交往
3、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ABC)。

A 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B 培养角色意识
C 实践角色规范 D扮演角色
4、在角色扮演时会出现(ABC)等问题。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中断
C 角色失败
D 角色失真
5、初级社会关系包括(BC)。

A亲缘关系B 地缘关系 C 血缘关系 D亲密关系
6、集体行为的显著特征是(BCD)。

A 组织性
B 非组织性
C 突发性
D 反常性。

7、集体行为的类型分为(AB)。

A 初级集体行为
B 高级集体行为
C 组织性行为
D 群体性行为
第四章:
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ABCD)。

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范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2、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ABC)。

A能力B气质C性格D知识
第五章:
1、社会群体的特征是(ABC)。

A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B、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C、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
D、具有群体的活动方向
2、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ABC)主要形式。

A家庭B邻里C儿童游戏群体D社区
3、按照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划分,可以把家庭分为(ABC)。

A一代家庭B两代家庭C多代家庭D核心家庭
4、按照家庭中的权力来划分,可以把家庭分为(ABC)。

A母权家庭B父权家庭C平权家庭D主干家庭
5、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是(ABCD)。

A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D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6、家庭的社会功能有(ABCD)主要形式。

A 经济
B 生物
C 抚育
D 赡养
第六章:
1、在组织目标的确定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AB)。

A 环境的需求
B 组织的资源
C 组织能力
D 上级指令
2、社会组织一般划分为(AB)类型。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文化教育组织D军事组织
第七章:
1、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AB)的居住方式。

A大聚居B小分居C小聚居D大分居
2、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AB)。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政治关系D阶级关系
3、按社区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或功能分类,可以把社区分为(ABCD)。

A经济社区B政治社区C文化社区D军事社区和宗教社区
4、古典人文区位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是(AB)。

A竞争B共生C关系D信用
第八章:
1、社会分化的因素基于(BC)的条件。

A 生理
B 社会文化
C 生物
D 社会生产
2、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最使人瞩目的是(ABD)。

A 阶级
B 种姓制
C 科层制
D 等级制
3、对社会分层的原因的一般解释是(ABC)。

A功能论B需要论C天才论D天演论
第九章:
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ABCD)。

A 普遍性B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 D 阶级性
2、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制度有(ABCD)。

A 教育制度
B 经济制度
C 家庭制度
D 政治制度、宗教制度
3、构成社会制度的要素是(ABCD)。

A概念系统B规则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4、社会制度的功能有(ABCD)。

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D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第十章:
1、社会控制从历史上说的两种形式是(CD)。

A 经济制约B文化约束C 政治统治 D 社会约束
2、下列属于正式控制的是(BCD)。

A舆论B法律C条例D规章
3、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包括(ABCD)。

A维持社会秩序B维持正常生活B促进社会发展D社会控制的反功能4、社会舆论的特点是(ABC)。

A现实性强B集体的产物C大众传播D个体的产物
5、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AB)。

A个人越轨B群体越轨C正向越轨D负向越轨
第十一章:
1、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AB)。

A人口数量多B人口素质低C人口分布不平衡D人的文化素质低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是(BCD)。

A人口的严重失控和迅速增长B人口惯性C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D 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
3、失业的成因是(ABCD)。

A社会因素的影响B经济因素的影响C人口的过度发展和季节变动D 科学技术进步与技术调整
4、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应该注意(ABCD)。

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
1、社会保障的特点是(ABCD)。

A经济保障B社会性C合法性D人道主义
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ABCD)。

A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B维护社会稳定
C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D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3、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BC)。

A 贫困保障制度
B 就业保障制度
C 社会保险制度
D 价格补贴制度
4、社会工作的功能有(ABCD)。

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B挖掘潜能,促进发展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5、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ABC)。

A个案工作B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D政府工作
6、在20多年的集体化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开展了(ABCD)方面的工作。

A农村救灾B“五保”制度C合作医疗制度D扶贫
第十三章:
1、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三个组成因子,即(BCD)。

A成婚数B出生数C死亡数D人口迁移数
2、社会变迁的主要模式有(BCD)。

A曲线形B 直线型C 波浪型 D 螺旋型。

3、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有(ABC)。

A个人流动B家庭流动C社会群体流动D水平流动
第十四章:
第二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其特征是(AB)。

A电机制造B电力应用C纺织业D原子能的运用
第十五章: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选题阶段B准备阶段C实施调查阶段D分析总结阶段
2、社会调查可分为(ABC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
3、一份问卷由(ABCD)部分组成。

A封面信B说明语C问题D答案
第十六章:
1、现代主要的社会学流派包括:(ABCD)。

A 结构功能学派
B 符号互动论
C 冲突理论
D 交换理论。

2、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有(ABCD)。

A孔德B斯宾塞C迪尔凯姆D韦伯
三、判断正误题:
第一章:
1、社会这个词是一个外来语。

×
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群学肆言》是严复翻译斯宾塞的书。


5、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6、被列宁誉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上半叶,进入了光辉的高潮。


第二章:
1、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阶段。


2、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规范需要,不只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
4、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5、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第三章:
2、社会交往就是个人交往。

×
3、社会交往就是只有直接交往。

×
4、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破坏性。


5、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6、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叫做复式角色。


7、实际角色就是一个人实际扮演的现实角色。

×
8、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活动。


9、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0、角色冲突就是两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发生的相互冲突。

×
11、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12、集体行为就是在统一指挥下的集体活动。

×
13、集体行为有初级集体行为和高级集体行为之分。


14、集体行为是指人们组织起来的集体行动。

×
15、集体行为常常是现场突发的群众行为。


16、时尚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比较高尚的行为,没有负面效应。

×
第四章:
1、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作为信号刺激的语言。

×
2、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


3、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4、活到老、学到老说得的是人的继续社会化。


5、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前面学习的内容不够用或者是出了问题需要继续学习的过程。

×
6、再社会化是人们再一次接受学习的过程。

×
7、再社会化是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8、一个下岗职工到成人学校参加学习就是再社会化。

×
第五章: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4、初级社会关系就是一种血缘关系。

×
5、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6、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第六章:
1、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模式只有民主决策模式。

×
2、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模式只是集中模式。

×
3、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4、家长制仅是指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
5、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泰罗提出。

×
6、“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社会人”是霍桑实验的重要假设。


7、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
8、霍桑实验得出了一项的重要结论:人是群体人而不是社会人。

×
9、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并不厌恶工作。

×
10、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


第七章:
1、德国的社会学家腾尼斯更加明确指出社区的地域性。


2、人文区位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3、城市化就是将人口向城市聚集。

×
4、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农村社区组织简单、规范性差。


6、农村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
第八章:
1、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


2、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生产资料分配的需要,而不是分工的需要。

×
3、社会分化即社会分工。

×
4、社会分化的因素只是基于生物的条件。

×
5、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


6、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


7、社会分化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第九章:
1、本原社会制度主要是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两种。


2、家庭制度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


第十章:
1、社会控制从历史上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治统治,一种是经济制约。

×
2、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第十一章:√
1、社会问题的原因只是社会关系失调。

×
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3、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过多。

×
4、失业问题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之别。


5、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6、在我国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有失业没有待业。

×
7、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贫穷问题,并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9、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1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不相适应。

×
11、世界贫穷问题只是贫穷国家问题,发达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

×
第十二章:
1、社会保障是一种非收入保障。

×
2、福利国家概念是由美国的罗斯福提出的。

×
3、社会保障改革主要是英国贝弗里奇对福利的消减的观点。


4、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5、社会保障具有积极的功能,但也有反功能。


第十三章:
1、“五德终始”说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


2、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


3、社会均衡论是由斯宾塞提出的。


4、社会流动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形式。


5、社会流动仅是看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
6、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是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7、社会流动从狭义上讲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十四章:
1、趋同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


2、普雷毕什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无关。

×
3、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是由核心和边陲两部分构成的。


4、弗兰克引申“中心-边陲”概念,认为中心可以作为“宗主”,边陲也可以称为“卫星”。


5、全球发展理论是1968年成立的机构罗马俱乐部引出的。


6、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
第十五章:
全面调查也叫普查。


第十六章:
1、斯宾塞是生物学派的创始人。


2、符号互动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理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