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宝坻区第一中学等五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处.暑(chǔ)蝙.蝠(biǎn)巢穴.(xué)矫.揉造作(ji ǎo)
B.间.隔(jiān)遨.游(áo)画舫.(fáng) 近乡情怯.(qiè)C.屙.屎(ē)甲壳.(qiào)瘙.痒(sào) 血脉贲.张(bēn)D.癖.好(pǐ)夹.袄(jiā) 肖.像(xiào)咯.血鹧鸪(k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砧声臃肿捉谜藏合辙押韵
B.神州诀别供给侧匿迹消声
C.登录赔嫁连锁店钩心斗角
D.辨证观照白费蜡蛛丝马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认为,“微型小说"是柳暗花明,是空山鸟语,是当头棒喝;是滴水可听海的消息,是,是一粒米压死骆驼。
(2)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很多诗人的咏叹题材。
其中“”这两句诗使用对偶的手法,嘲讽了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3)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A.(1)见微知著(2)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3)别具一格
B.(1)一叶知秋(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3)独树一帜
C.(1)见微知著(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3)独树一帜
D.(1)一叶知秋(2)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3)别具一格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现阶段,我国的“群众"这一概念是十分具体的,有工人、农民、农民工群体, 非公中小企业主群体,知识分子群体,还有北漂、蚁族这样极富特色的群体。
B.随着副食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餐饮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并开始向中青年伸出魔爪。
C.读高二时,母亲病故,当生活把放弃求学与打工养家的两难选择推到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D.学会欣赏戏剧不易,能够创作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不易,小
张对戏剧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做了很多努力。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作者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B.《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作家、评论家,系列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病隙碎笔》《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C.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创作的两个三部曲分别是“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D.《葡萄月令》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
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
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
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
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
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
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
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
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
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
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
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6.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
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D.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8.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
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正:使……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界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1)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2)以勇气闻于.诸侯B.(1)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2)以.其无礼于晋C.(1)子夏之.晋(2)纵一苇之.所如
D.(1)人之与狗则.远矣(2)时则.不至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①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②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③乐正夔一足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
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
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
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第II卷(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分)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3分)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
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获花
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3分)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晚有儿息.(《陈情表》)
(2),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兴八首(其一)》)
(3)会桃花之芳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4)故不积跬步,。
(《劝学》)
(5)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廉颇蔺相如列传》) (6),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追寻古典的夕阳
丁帆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
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1)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
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全球性的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弊病也被人们所痛陈。
倘使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对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帖精神良方。
江苏既是一个现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是一个古代文化底蕴深厚的重镇.在春笋般凸起的城市群楼里,你还能找到昔日文化的古韵吗?你还能觅到大自然的萋萋芳草地吗?我们尽可以到周边的小城镇里去追寻古典文化的神韵,去亲吻大自然的芬芳,但那种远离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气油然被现代化商业旅游烘托得一塌糊涂,让你毫无“渐进自然”的美感,尤其是那导游小姐恶俗的文化导语,实在让人兴味索然。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种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
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一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人工鬼斧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钎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
(2)当我咀嚼着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蹀躞;我也十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
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3)除此而外,中山陵一带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思,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现代文明病最好的疗救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
然而,我还是要寻找,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16.根据文意说明“古典的夕阳”所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哪些具体事物可称为“古典的夕阳”?(5分)
17.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作者为什么排斥现代文明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3分)
18.人类对古典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有哪些方面(6分)
19.从语言特点看,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加以赏析。
(3分)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作于20世纪末的散文并非在抒发矫揉造作的怀旧情怀,而是抒写了作者对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弊病的清醒反思。
B.作者认为到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与逛上海城隍庙、南京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C.“古典的夕阳"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来再造,作者无法判断这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只能表现出惆怅。
D.南京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让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E.文章的结尾一段再一次表达了对古典的自然的文化景观的向往与追寻,与开头两段形成照应,结构上首尾呼应。
六、语言表达(12分)
2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各填一个合适的字。
(5分)
简约主义的先秦史
盘古说:我开;共工说:我撞;女娲说:我补:夸父说:我追;精
卫说:我填;后羿说:我射;仓颉说:我造;神农说:我尝;燧人说:我(1);有巢说:我搭;黄帝说:我们怎么搞?尧说:我让;舜说:我也让;禹说:我还是让;启说:让让让,让什么让,也不看看人家受得了受不了!鲧说:我堵;禹说:我(2) ;盘庚说:我(3) ;伯夷说:我采;叔齐说:我饿;子牙说:我钓;武王说:我(4);穆王说:我游;幽王说:我点;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王僚说:我砍;荆轲说:我刺;赢政说:我是始皇帝!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5);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无为;庄子说:自在;公孙龙子说:我辩;韩非子说:把你们这些人统统抓起来!所以没了!
22.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必拘泥于示例的形式。
(4分)
示例:课文题目:《声声慢》
推荐理由:李清照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在词中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无疑,这是一种凄切的美。
课文题目:
推荐理由:
23.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3分)
材料一:据新华网转载《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央视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在节目中屏蔽外文缩略词,例如“NBA”、“CBA”、“F1”等,改说赛事中文全称。
此外,“GDP”、“WTO”、“CPI”等词也进入“整顿"范围。
材料二: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证实,广电总局一周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不超过40字)
七、作文(60分)
24.阅读尼采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处世之道
尼采
别爬上山顶去,
也别站在山脚。
打从半高处看,
这世界最美好。
读完这首诗,你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尼采的看法?你认为从哪里看这个世界才最美好?请结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学期期末五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5分)
1.C(A蝙蝠biān;B间隔jiàn 画舫fǎng;D夹袄jiá)
2.D(A捉迷藏B匿迹销声C陪嫁)
4.A(B项搭配不当“糖尿病患者……开始向中青年伸出魔爪”C 项不合逻辑“放弃求学"与“打工养家"是一回事,并非“两难选择”;D项“这”指代不明)
5.B(《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的作品)
二、(9分)
6.D(文中有“也是一个高峰”和“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的说法,故A.B不对;C项文中有“这比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一句,是将两者作比较,并非说两者都具备。
)
7.C(文中是说“八个世纪之前",并非说“八世纪".)
8.D(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12分)
9.B(信:真实)
10.C(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A①介词“从”,②介词“在";B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D①连词“就”,②副词“或”)
11.D(②③⑤为反面论据,①④⑥为正面论据。
③④句,③句“乐正夔一足”是误传,④句是鲁哀公在考查那句误传)
12.A(用狗到人的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得言不可以不察”这个观点)
四、(21分)
13.(8分)(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所以”、“过”各1分)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乃”、“举”、“状后”各1分)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缘”、“以为所闻"、“之"各1分)14.(7分)(1)(3分)“织”.(1分)“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
密,杂乱与绵长。
(1分)
(2)(4分)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只答术语不分析不得分.)
15.(1)门衰祚薄(2)玉露凋伤枫树林(3)序天伦之乐事(4)无以至千里(5)而位居我上(6)休说鲈鱼堪脍(共6分,每句1分.有差错该句不得分)
五、(21分)
16.(5分)“古典的夕阳”指的是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充满古典人文景观的文化遗迹(1分)和清新芬芳的自然景观(1分)。
寺庙旁那班驳陆离的木结构茶肆酒楼,南京城里充满古意沧桑的城墙,宁静典雅的中山植物园,让人领略古韵的中山陵。
(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17.(3分)①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破坏大自然为牺牲代价。
②物质文明要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③物质文明造成了人们的孤独,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④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帖精神良方.(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18.(6分)①春笋般凸起的城市楼群建设破坏了古典文化的神韵和大自然的清新芬芳。
②远离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气、人工污染等破坏了天赐的自然造化.③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的商业旅游破坏了古典文化寂静的氛围。
(每点2分)
19.(3分)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②句式整齐,用词精当,“咀嚼”一词写出了品味之深刻,“拥抱、亲吻”写出了亲近自然的热切心情.③引用古诗文语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展现了一道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景观.(写出任意一点得3分:特点1分,好处2分)
20.(4分)AE(每个2分)
六、(12分)
21.(5分)22.(5分)①钻②疏(导) ③迁④伐⑤仁22.(4分)示例:课文题目(1分)作者(1分)内容(1分)特色(1分)24.(3分)根据广电总局的要求,(1分)央视和一些地方电视台(1分)开始在节目中屏蔽外文缩略词(1分)。
七、作文(60分)(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1.切入分45;2.偏离题意40分左右;3.跑题在36分左右
【参考立意】
(1)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