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网课测试(3月)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网课测试(3月)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一下·温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āi)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丰致了。

B .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bō)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C . “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jiá)果捣烂蹉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zhǐ)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

D . 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màn)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lòu)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辨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

2. (2分) (2017高三·滕州月考) 下列诗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B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C .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D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见”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仪封人请见
B . 使子路反见之
C . 见其二子焉
D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同时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B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C . 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火车集》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D . 韩少功,当代作家。

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寻根”这一主张。

5. (2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 小明为爷爷祝寿写了一副对联“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对小明爷爷年纪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十岁
B . 七十岁
C . 八十岁
D . 一百岁
6. (2分) (2020高二上·佳木斯期末)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

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 . 古人纪年中,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

“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 .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

D .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7. (2分)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B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即使遥远,乘着旋风也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C .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孟常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D .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8.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老舍自年轻时代起就有严重的自卑意识,即使后来行时走运、炙手可热时也毫无张扬之意,尽量谦恭待人。

B . 张晓这次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一等奖,爷爷、奶奶、妈妈都不停地夸奖他,只有爸爸说话时不赞一词。

C . 李刚考取了北京大学,何强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从上幼儿园起就一直没有分开过的一对要好朋友就这样劳燕分飞了。

D . 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9. (2分) (2019高一上·南昌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 . 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 .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 .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10. (6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
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
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11. (7分) (2017高一下·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村上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

③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④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是碎石铺满的小路,他们这里的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阳台的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

他说住的地方能听到悠扬的钢琴声,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以前,她只是听说过那种美式快餐,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⑤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了,甚至出现了小说里的场景,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那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吗?这种想象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⑥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去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⑦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
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点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起来。

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

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可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于是就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了警察,警察说:“在郊区呢,离城里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⑩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简易棚子的就是!”
⑪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⑫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粘着水泥和白灰;她看到了那简陋的房子,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阳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⑬“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如果你再不来,就看不到了。

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没办法回家了。


⑭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的海南旅游,想起他说过的公司和钢琴声,想起他说过带她去吃麦当劳。

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
⑮没有进屋去找他,她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⑯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

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常吃。


⑰她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卖十块钱。

吃完了,她说:“不如红薯粥好吃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⑱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说自己的公司多好,说住的房子很漂亮……他一直说着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最后,她握住了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⑲她一直没有说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心底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题“阳光路十七号”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B . 小说结构严谨,前后互相照应。

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 . 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

D .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12. (7分) (2017高三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
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

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

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 . 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 . 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 . 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 . 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 . 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3题;共21分)
13. (7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释】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

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 .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 .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 .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 .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3)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14. (7分) (2017高三上·宝鸡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②。

未报恩波知死所③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④。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

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科。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 . 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

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 . 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的心情。

D . “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E . 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15. (7分) (2017高三上·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①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
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2)赏析“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6. (11分)(2019·上海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