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古义:通晓。 今义:比喻。
4.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结构助词 ,的) 夫环而攻之(代词,指“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 (1)之 寡助之至(动词,到了) 亲戚畔之(代词,他 ,指“失道者 ”) 攻亲戚之所畔(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2)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拂,通“弼 ”, 辅佐)
写作背景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 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 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 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 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 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 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18
《孟子》两章
字词盘点 1.读生字 米粟 (sù ) .
傅说 ( yuè ) . 行拂 (fú ) .
舜 (shù n) . 胶鬲 (gé ) . 曾 益(zēng) .
畎 亩(quǎn) . 空乏 (fá ) . 拂 士(bì ) .Fra bibliotek2.通假字
(1)亲戚畔 之(“畔” 通 “叛”,背叛) . (2)曾 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 (3)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 ,梗塞、不顺) . (4)入则无法家拂 士( “拂”通 “弼”,辅佐) .
问题探究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他们的 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从他们的事例中你 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列举一系列历 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 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 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介词,在) (3)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到,在) 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表现)
(4)发
5.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3)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饿) (6)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8)所以动心忍性(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9)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是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 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争论。 主题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 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是民心,而决定民心向背的根 本条件则是实行“仁政”与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 番艰苦的磨炼。只有经受住贫苦和挫折,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担 当“大任”的人。
3.古今异义词 (1)池 非不深也 .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 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3)七里之郭 . 古义: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今义:姓氏。 (4)委 而去之 .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
(5)舜发 于畎亩之中 .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6)亲戚 畔之 ..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7)管夷吾举于士 .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8)举于版筑 之间 .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
段解: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战例加以证明,又从理论上论 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 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 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 傅说举 于版筑 之间 , 胶鬲举于 鱼盐 舜从田野之中发迹,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 胶鬲从贩卖鱼盐 之 中 , 管夷吾 举于海 , 百里奚 任 于是人 也 体肤 , 空乏其身
字词快解 ①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⑦至:极点。 ⑧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⑨畔:通“叛”,背叛。 ⑩顺:归顺,服从。 11发:起,指被任用。 12于:从。 13畎亩:田间、田地。
①
环 而攻之
②
而不
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 胜。夫 环 而 攻之,必 有得 天 时 能取胜。采取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者矣,然而不 胜者,
是
③
天 时
不如
④
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地 利也。城 非不高也 ,池 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 多也, 非 不深也,兵革 非
问题探究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 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思路点拨分析议论文要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再看文章运用 了什么论据及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本文首句提出中心论点;接下 来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攻战的论据分别证明“地利”重于“天 时”,“地利”亦难比“人和”;最后又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故采取 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⑤
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 委而去之 , 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是 地 利 不如人 和也。故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 曰,域
⑥
民不以 封
疆
之界 ,
固国 不以 山 溪之险,
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威 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 道 者 多助 ,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
1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15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16士:狱官。 17市:集市。 18故:所以。 19任:责任,使命。 2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1拂:违背。 22乱:扰乱,使……乱。 23曾益:增加。曾,通“增”。 24恒过:常常犯错误。 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7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失
⑦
道
⑧
者寡助 畔 之。多助 顺 , 攻
⑨
。寡
助之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至 ,亲 戚 顺 之。以
⑩
之至,天下 亲戚 之所 畔,
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 天下之所 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 故 君子有不战 ,战 必 胜矣。 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⑲ ⑳ ⑪ ⑫ ⑬ ⑭ ⑮
举于士 , 孙叔敖 举于市 , 故
⑰ ⑱
⑯
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从隐 天将降大 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 , 必 先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 ,行拂 乱 其所为,
㉑ ㉒
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筋骨劳累, 使他 所以 动 经受饥饿,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
28喻:通晓。 29入:指国内。 30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31出:指国外。 3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问题探究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 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探究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 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 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㉓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段解: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人
恒过
㉖
㉔
然后 能改 ,困 于心 征于 色
衡
㉕
于虑 发于声
㉗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 而后作 , 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于脸色,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课文结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据
生于忧患(正面)
死于安乐(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 时 不如 地利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 地利 不如 人 和。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而后
㉛
喻 。
㉜
㉘
入
㉙
则无法 恒
家 亡,然后
拂士 ,
㉚
然后才想明白。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 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 国 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 知生于 忧 患 而 死 于安乐也 。 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段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接受磨砺的必要性和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