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层次模型在课程负责人选聘中的应用
招聘主管胜任力模型新精选全文

1、无论在何种场合,只要对本人工作有用的意见和建议都会与时记录。
2、积极、主动地听取多方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承受,并且能够在综合分析的根底上,对工作方法、运营模式进展改良。
1、不主动听取他人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或者,对有用的意见和建议不会与时记录。
1、解决新问题时,有时候会受到原有思维的影响,而使得自己思维定势。
2、满足于现有的成果与方法,不思进取、不愿研究。
3、不能从多方面分析工作方法、运营模式,思考各种解决方案,而局限于一个解决方案。
带动本人管辖团队其他成员进展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成果的改良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本人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完全符合甚至超远公司开展的需要。
3、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有效地综合分析,或者,不能将别人的意见有效地运用到本人的创新工作中。
思维活跃,具有多角度思维、分析的能力,善于研究,不会有满足现有成果和方法
1、不满足于现有的成果和方法,不受原有思维的影响,善于研究,喜欢研究新的方法、新的思路。
2、具有多角度思维、分析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能思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形成新的解决方案,而不会局限于一个解决方案。
善解人意;时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个人;具有较强的寻找共同话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式〔语言、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让对方感到舒服;真实、自然,不做作。
能力提升
建议
1、学习《礼仪礼节》、《沟通艺术》、《人际关系》等课程。
2、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与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3、多参与实践,锻炼与人接触的胆量,对自己有信心。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第一章:属性层次模型简介1.1 属性层次模型的概念解释属性层次模型的定义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组织中的重要性1.2 属性层次模型的结构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解释属性层次模型的层次结构1.3 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领域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电子教案设计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2.1 确定属性层次模型的目标解释确定属性层次模型目标的重要性介绍确定属性层次模型的方法2.2 收集和分析属性数据解释收集和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强调属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3 构建属性层次模型的步骤介绍构建属性层次模型的具体步骤强调各个步骤的重要性和顺序第三章: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3.1 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3.2 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3.3 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强调属性层次模型的广泛应用性第四章: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4.1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方法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方法强调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和适用性4.2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指标解释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指标强调评估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4.3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结果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结果强调评估结果的重要性和改进建议第五章:属性层次模型的实践案例5.1 属性层次模型在电子教案设计中的应用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电子教案设计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属性层次模型在电子教案设计中的应用5.2 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实践案例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实践案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第六章:属性层次模型与数据库管理6.1 属性层次模型与数据库的关系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如何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对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影响6.2 在数据库中实现属性层次模型介绍如何在数据库中物理实现属性层次模型讨论属性层次模型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6.3 属性层次模型的高级查询优化探讨如何利用属性层次模型优化数据库查询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高查询效率中的作用第七章: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7.1 数据可视化概述简要介绍数据可视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可视化中的作用7.2 属性层次模型与树状图解释如何使用属性层次模型创建树状图强调树状图在展示层次结构数据中的优势7.3 属性层次模型与网络图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网络图中的应用强调网络图在复杂数据展示中的作用第八章: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8.1 决策支持系统简介简要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8.2 属性层次模型与决策树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如何用于构建决策树强调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8.3 属性层次模型与多属性决策分析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多属性决策分析中的应用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多属性决策中的优势第九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扩展与应用9.1 属性层次模型的动态扩展讨论属性层次模型如何适应动态变化的数据环境强调动态扩展属性层次模型的重要性9.2 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知识领域的应用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其他知识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应用强调属性层次模型的跨学科应用潜力9.3 属性层次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属性层次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未来的潜在应用领域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属性层次模型的综合回顾总结前十章的内容,强调关键概念和应用强调属性层次模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10.2 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属性层次模型应用案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和挑战10.3 属性层次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属性层次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强调属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属性层次模型的概念和结构需要重点关注属性层次模型的定义和基本结构,因为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浅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读过、学习过或者研究过心理学的人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不陌生。
这是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依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的内容。
这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人类激励理论的一种,体现在学校工作,尤其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实质上就是学校管理者如何合理的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看似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激励因素,在教师逐层次需要的满足中达到教师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层次,从而影响并提高教师对学校人事管理方面的满意度,最终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知道,有一支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出高起点高标准的学校,高起点高标准的学校才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会比任何灵丹妙药更能激发起一个人的工作热情。
因此,作为学校的人事管理者应该能够灵活地运用激励因素去发现、去挖掘、去影响教师的内在潜力,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适当的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教师各种层次需要的满足转化为激励因素,规范学校人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奖罚不公平、责任不对等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构建和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满意度,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因素是指在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要求的情况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对教师进行不同的层次的激励是建立在其不同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
一、低层次激励需要,是对学校教师进行低层次需要的激励。
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制度的出台,已经为很多地区的教师带来了实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人类激励理论的一种,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的内容。
这五个需要层次体现在学校教师资源管理中,实质上就是学校管理者如何合理应用马斯洛需要理论,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加强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民主化建设,构建和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将教师各种层次需要的满足转为激励因素,提高教师对管理方式的满意度,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造就一流的学校,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如果一个教师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会比任何灵丹妙药更能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能灵活运用激励因素去发现、挖掘教师的潜力。
在学校教师管理工作中适当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教师各种层次需要的满足转为激励因素,规范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减少奖罚不公平、责任不对等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构建和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满意度,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激励因素是指在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要求的情况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凡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1、低层次需要激励需要是对学校教师进行低层次需要的激励。
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在具有中国特色、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学校中易于满足。
如政府和学校为教师提供工资、住房、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良好的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的机会,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从而使教师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等,使教师对生理、安全、稳定和社交的需要得到满足。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这些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教师不会失业;同时让学校的管理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的资金和设备应进行合理配置,满足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招聘胜任力模型建构中的应用

求职动机 热爱教学 ( 4 )成就动机 (A )服 务意识 ( 4 )创新 意 C1 C2 C3 B 4 识 ( 4 )价值取 向 ( 4 ) C4 C5
10 6
吴树勤 :层 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招聘胜任力模型建构 中的应用
2 高校 教师招 聘胜任 力评价 指标权 重分析 高 校教师 性 质 的特 殊 性 ,决 定 了招 聘 过 程 中对 应聘者定 性 考核 是 不 可 避 免 的。但 是 ,胜 任 力模 型 建立 的 目的是 量 化 考核 。 为 了减 小指 标 的确 定 和分 值 的给 定所具 有 的 主观 因素 的 影 响 ,我 们 运 用层 次 分析法 ,即 A P法 将 定 量 分 析 和 定 性 考 核 有 机 结 H 合 ,确 立各胜 任力 评 价 指 标 及 其权 重 ,构 建 高校 教 师招聘胜 任力评 价模 型 : 层 次分 析 法 是 美 国 匹 兹 堡 大 学 萨 迪 教 授 ( A. L at) 于 2 .Sa y 0世纪 7 0年代初 提 出来 的一种 实用 的 多准则决 策方 法 ,它把 一 个 复 杂 的 问题 表 示 为有 序 的递 阶层 次结 构 ,通过 决 策 者 对 每一 层 次 各 元素 之 间的相互 重要性 给 出判 断 ,这 些判 断 用 数值 表示 出 来 ,写成 矩阵形 式就是判 断 矩 阵。设 判断 矩 阵为 A, 同一层次 共有 n个 指 标 ,则 A= ( 。式 中 n a) 表示 同层 次指标 i 与指标 . 目 对于某 一指 标 的重要 性 1 9标 度 化 值 ,具 体 数 值 大 小 可 根 据 两 两 比较 获 — 得 ,其 中 1表示两 个指标 比较 具有 相 同的重 要性 ,9 表 示两个 指标 相 比较 ,前 者 比后 者极 端 重 要 。显 然 可 知 ,任 意 a, 0,a > =1 =1 . i :1 , ,a /a ,( , ,2
属性识别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小 ” 运算 中损 失 的 中 间 信 息 的 问题 。对 高 校 教 师 的 教 学 质 量 等 进行 评 价 , 属 于多 属性 综 合 评 价 , 用 属性 识 别 法 可 以 使评 价 也 应 结果 更 加 客 观 、 正 、 确 。 公 准
【 图分 类 号】 O 5 . 中 G4 一0 8 1
1 引 言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1 6 3 8 0 ( 0 9 0 —0 7 —0 17 — 2 92 0 )1 0 5 2
当  ̄al ? j - 时 取 = , = 1
-一 . 一 =0
对 教师 的教 学质 量 进 行 评 价 , 高 校 教 学 管 理 工 作 的 一项 是 重 要 内 容 , 为教 师 改进 教 学 提 供 有 价值 的信 息 , 是 以便 更 好 地促 进 教学 水 平 的提 高 。也 是 为 高校 对教 师 工 作绩 效 考 核 提 供 可量 化 依 据 。这 些 都 要求 评 价 结 果 客观 、 公正 , 而评 价 结 果 的 高 信度 和 高 效 度需 要 科 学 、 范 和可 行 的 评 价方 法 作 保 证 。 规 目前 , 学 质 量 的评 价 一 般 多采 用模 糊 数 学 的评 价 方 法 , 教 由 于 在应 用 过 程 中 如 中间 信 息 损 失 等 缺 陷 , 至 于 结 果 不 尽 合理 以 的 情况 。而 属 性识 别 法 能 较 好 地 解 决 模 糊 算 法 中 “ 大 ”、 取 取 “
c le s a d u v r ii squ lt ft a hng a . Thea t iut itngu s s1 w eng a e t e o v he p o e “ a i g t e r o lge n nie ste aiy o e c i nd trb e d si ihe a b i bl O r s l et r blm t k n he c nte i f r a in l i n bg … ’ ho i g t i o n art ei o ho ttm e” i l r d ago ih ary g d Thet a h rqu l— n o m to osng i i ,c osn o wa tf r a ihm tcf ra s r i n b ur e l rt m f il oo . e c e ai t e c ng c r is o l a in o o lg san i e ste y ofta hi a re utvau to n c le e d un v r iis,c ntbeo O t e a ti t v r l e a u to m a a ' l ng t h trbu eo e al v l a in ny,t trb ea hea ti ut p—
属性层次模型AHM在评价教师综合素质中的应用

(= i ,
比较两个 不同元素 u 和 u(≠j ,, u 对 准则 C的相对重 。 ii ) u 和 。 要性 分别记为 u 和 u 按属性测度的要求 :。 u满足 u和
ul O _ 。 ,j ≥O,, 】 ,≠j u +u =1 i , l 。 1i 0 1= i 1 ≤n 1 n 曼i ,≤j , ij : () 1 () 2 () 3
定:
+ 1 1 + 1 O
。 = k i< ( )
=T < 1( )
。 = 0 i= ( ) 。 = 1 ≠ ( )
O .5
( 】C2 I c 2 3 ! _ 1C c2 ‘ 1 】 c
3 构 造属 性判 断矩阵和相对属性权
属性层次模型 ( H 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程 乾生教 A M) 授于 19 9 7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 , 它与 A P模 型 H 不 同的是不需做一致性检验 , 因为它是基 于 比赛模 型 , 甲胜 即 乙、 乙胜丙 , 甲是 可 以胜丙 的, 而 因而 无 需进 行 大 量 的计 算。 属性层次模型使用方便 、 简单 。 如何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 , 是各高职院校正在考虑的问题。
了与 A P方法 的 可 比较 性 , 文 采 用 了文 中 的 部 分 数 H 本
2 +1 O
÷ ) ( c
收 稿 日期 : 0 7—0 20 3—0 1
。 : 0 i: ( ) 。 = 1 i ) (≠
O .5
作 者简介 : 向隅( 9 6一) 男, 16 , 副教授 , 究方 向为数 学应 研
3 ]C3 1 2 3( 3 C
图 1 教师素质结构图 AH 属 性判 断 矩 阵 的计算 较 复 杂 , 可 由 A M 但 HP矩 阵
论课程评价的属性测度模型及其实现

第!"卷第"期#$$%年!#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34**,562+7589)/8201,).)39&7:;<=>7;<?@;?A ’6:>B !",:B "C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4?;?DE ?F #$$%收稿日期G #$$%H $I H !#基金项目G 四川省教育厅#$$J 年教改项目K 课程负责人制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研究L 的阶段性成果&川教M #$$J N #J I 号’作者简介G 高辉&!O %O P’Q 男Q 云南宣威人Q 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Q 经济学博士Q 主要从事经济学面的研究与教学R 左国超&!O %#P’Q 男Q 云南大理人Q 云南大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Q 副教授R 颜霜&!O S "P’Q 女Q 四川安岳人Q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TU 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U论课程评价的属性测度模型及其实现高辉!Q颜霜!Q 左国超#&!B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Q 成都%!$$J O R #B云南大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Q 云南大理%S !$$$’摘要G 利用属性层次模型可以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评判T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Q 我们依据属性测度理论建立用于课程评价的属性层次模型并求解Q 从而使复杂的课程评价问题定量化Q 把教学中的经验知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Q 并在对二者的相互比较中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和决策Q 从而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和规范T关键词G 指标R 评价模型R 属性测度R 相对属性权中图分类号G 3%"文献标志码G -文章编号G !%S #H $J I O &#$$%’$"H $O !H $"V W W X Y Z [W \]Y \X ^X _‘a b Z ^c \def d \g f h i f [X c \V c c \c c j \k W ^k dY W c l \^g Y m ^W Y f k3-)1n <!Q9-,A o n =@p !Qq *)3n :H ;o =:#&!B 0:>>?p ?:r 0:D D ?F ;?:r 0o ?@p s n*@<t ?F A <u v :r 8?;o @:>:p v Q 0o ?@p s n7<;o n =@%!$$J O R #B 7;o ::>:r 0:Dw n u ?F =@s 5@r :F D =u <:@2@p <@??F Q 4=><*@<t ?F A <u v 4=><9n @@=@%S !$$$Q 0o <@=’V Z c W X ^_W G *A <@p u o ?-u u F <E n u ?1<?F =F ;o v x:s ?;=@r :F Du o ??r r ?;u <t ??t =>n =u <:@r :F u ?=;o <@p B 5@u o ?;:n F A ?:r u ?=;o <@p ?t =>n H=u <:@Q y ?;=@A ?u n w u o ?-u u F <E n u ?1<?F =F ;o v x:s ?r :F u ?=;o <@p?t =>n =u <:@=;;:F s <@pu :u o ?=u u F <E n u ?x?=A n F ?u o ?:F v A :u o =u y ?;=@r <z{n =@u <r v :r ;:Dw >?zu ?=;o <@p ?t =>n =u <:@Q ;:DE <@?u o ?u ?=;o <@p?z w ?F <?@;?=@su o ?:F v =@s w n u r :F y =F s A ;<?@u <r <;?t =>n =u <@p =@ss ?;<A <:@H D =|<@p Qy o <;oD =|?u ?=;o <@p ?t =>n =u <:@D :F ?A ;<?@u <r <;=@sA u =@s =F s B}\a ~f X d c G <@s ?z R ?t =>n =u <@pD :s ?R =u u F <E n u ?D ?=A n F ?D ?@u R ;:D w =F =u <t ?>v=u u F <E n u ?y ?<p o u课程评价是高校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Q 也是高校强化人才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Q 同时它也是教育理论建设中最为复杂的问题Q 因此有学者认为Q 教育的复杂性就集中体现在课程评价上T高校的课程评价一般是围绕课程和教学活动展开的Q 课程评价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T 但从目前情况来说Q 我国高校实施的课程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T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课程评价的现状是G 首先Q 在评价主体上Q 我国课程评价的主体是专家Q 这是当前各高校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主流Q 其中学生与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性很小T 其次Q 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上Q 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评价仍然是在一表对多课的框架下进行Q 评价指标或过于呆板!或者过于复杂T 再次Q 在评价方式上Q 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G 第一种是以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T 由于教学督导U!O U人员数量有限!他们的听课次数也就十分有限!而他们对课程教学的监督与评价就不那么充分!这就使课程评价不能客观反映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种是同行评价!即由各系和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进行评价"这种模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评价模式而言难以被长久有效地坚持下来"第三种评价模式可称为领导评价!即由学校及院系的各级行政领导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它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补充方式!该方式由于受评价者行政权威的影响!其评价结果往往偏离客观和公正"最后在评价内容方面!从指标的等级划分上二级到四级都有!具体涵盖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把它们归为四个方面共十二个子指标"$%&为了对课程建设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我们利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程乾生教授提出的属性层次模型’())*+,-)./+.*0*123456.!简称(/47$8&$9&建立一个课程评价系统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它能通过确定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把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简化"该模型的运用就是把我们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并从对二者的相互比较中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也就是课程建设评价"一#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目前我国高校用于课程评价的各项指标还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指标设置过于呆板和复杂!或者过于人为化!这样就影响了课程评价效果"因此在设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把评价指标定得过于简单#具体!也不能把指标定得过于复杂#抽象!应注重经验事实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可尝试建立如下的指标体系’如图%中所示7"图%中各分指标的相关语义解释如下:第一!队伍结构!即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人数#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等"第二!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即教研#科研课题立项及论文发表情况#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学获奖情况等"教材建设=>教学基础建设?8教学改革?9教学效果?;综合素质=9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8队伍结构=%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与考核管理=A教改方案=B内容和体系改革=C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成绩=%%教学评价=%8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评价(图%课程评价层次模型第三!综合素质!即教学态度’有无完整的教学进度计划及课程教案!且每轮有新意D 近三年有无教学事故7#教师开课情况’近三年教师有无开课计划及教学日历7#综合奖励情况’各类教学方面的奖励7等"第四!教学文件!即教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教学资料的管理情况#教学文件及执行情况#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等"第五!教材建设!即指拥有教材及参考书’能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有三本以上主要参考书!有完整的多媒体#录像等电化教学配套教材7#自编教材’自编高质量特色教材7"第六!实践教学!即指实验设备及实验开出率与实习基地情况#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管理情况#理论与实践结合情况等"第七!教学手段与考核管理!即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管理与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教分离!有较为科学#系统的试题库或试卷库7"第八!教改方案!即指教改方案及其执行情况’教改规划切实可行!实施措施落到实处7"第九!内容和体系改革!即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体系科学#完整!教学内容能反映与本课程有关的学科前沿!改革成效显著7"第十!教学法和手段改革!即指教学法的改E8C E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革!教学方法科学"有创新"成效显著#$%&’课件的研制和使用!研制并使用%&’课件"效果较好#等(第十一"学生成绩"即指统考或抽测成绩$平时作业情况(第十二"教学评价"即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二$课程建设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属性测度及相对属性权的算法为了定量地描述各指标对搜索引擎的重要程度"以便构成评价模型"必须确定各指标的属性测度(我们利用属性层次结构来构造属性判断矩阵和计算相对属性权(以+为准则"构建有,个元素-)"-."/"-,的属性判别矩阵"矩阵因子是由相对属性测度012组成"其中012和021分别表示在比较两个不同的元素时"-1和-2!132#对准则+的重要性(按属性测度的要求"012和021满足01245"02145"01260217)"132!)#01175)818,!.#由!)#$!.#可知"9,17)9,27)0127,!,:)#."记作;<7!;)";,#!=>?#";17!.,!,:)#9,27)012#"17)"."***",!@#称;<为相对属性权向量"其中?表示转置(元素012和021对准则+的比较可由层次分析法中的相对比例标度A 12给出(在准则+下"A 127)表示-1和-2具有同等的重要性B A 127@表示-1比-2稍强B A 127C 表示-1比-2强B A 127D 表示-1比-2很强B A 127E 表示-1比-2极强(!."F "G "H四个数分别为介于相应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I F J 对于语义相反的描述可采用如下方法K 对应的量值为相对应量值的倒数"例如-1弱于-2"则对应值为)L C #"我们可规定如下的转换公式M N L !M N 6)#N 7A 1201275*C 132!F #)L !M N 6)#N 7)L A 12其中N 为大于.的正整数"M 4)(通常取M 7)或.(.*构造属性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属性权由于各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确定其属性权(我们可以图)最高层和中间层的每一个元素为准则构造与它有关的下一层元素的属性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属性权"相对属性测度可按层次分析法的标度理论获得"然后按公式!F #转换得到!这里M 7.#"相对属性权由公式!@#计算得到(由此方法"我们可得到属性判断矩阵和相对属性权如下K O P )P .P @P FQ OP )55*H C D 5*E 5E 5*C 5*@D DP .5*)F @55*E 5E 5*C 5*.C E P @5*5E )5*5E )55*5E )5*5F G P F 5*C 5*C 5*E 5E 55*@)HP )+)+.+@Q P )+)55*5E )5*)F @5*5D H +.5*E 5E55*H C D5*C H E +@5*H C D5*)F @55*@@@P .+F +C+G+DQ P .+F55*E 5E 5*H C D5*E 5E5*F F G +C 5*5E )55*)F D 5*C 5*)..+G 5*)F @5*H C D55*H C D 5*@)+D 5*5E )5*C 5*)F @55*)..P @+H +E +)5Q P @+H55*)F @5*5E )5*5D H+E 5*H C D 55*)F @5*@@@+)55*E 5E5*H C D 55*C H EP F +))+).Q P F+))55*)F @5*)F @+).5*H C D55*H C D表)各指标的相对属性权及综合属性权表中间层指标R S对上层指标的相对属性权T &第三层指标%S对上层指标的相对属性权T R S 综合属性权T &:%S 师资队伍5*@D D队伍结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5*5D H 5*C H E 5*@@@5*5.G @5*)D H C 5*)5..教学基础建设5*.C E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及考核管理5*F F G 5*)..5*@)5*)..5*))C C 5*5@)G 5*5H 5@5*5@)G 教学改革5*5F G教改方案5*5D H 5*)5@G 内容和体系改革5*@@@5*5)C @教学效果5*@)H教学方法和体系改革5*C H E 5*5.D )学生成绩5*)F @5*5F C C 教学评价5*H C D5*.F .C根图)和以上单层属性权值的计算结果"可U@E U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计算第三层各元素!"#"$%&’&%()对最高层*的综合属性权向量如下+,*-!"$,.*#,/%&,/(&,/0&,/1&,/2).&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计算结果可得到课程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排序结果如下+!%(4!(4!14!54!04!64!%%4!2$!74!%84!%4!9由以上计算可知&排名在前五项的指标是:教学评价;<: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学文件;<:教改方案;和:综合素质;&其权重值占总权重值的71=(0>&这就意味着这五项指标在课程评价中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建设和考核中可把它们列为核心指标&进行课程建设和考核3三<课程建设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实例我们对%(项指标依次进行分解评分3例如&对:教学评价;指标&我们可按第二节的语义解释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所示+表(教学评价指标分值表指标分解指标等级*/!教学评价同行评价平均?52分51-78分78分以下专家评价平均?52分51-78分78分以下学生评价平均?52分51-78分78分以下注+该表由同行<专家和学生分别打分后&得其各项的平均分&然后又总平均得到指标:教学评价;的得分3同理可得其它指标的分值3现假设要对@计量经济学A 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就可得出该课程各项指标的分值#指标分值的详细算法同表()&结果见表0中的:评分;列所示+四<结语层次属性法是对课程进行评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客观地确定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把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简单化3它把我们工作中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并从对二者的相互比较中得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3该方法的运用&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表0课程@计量经济学A 评价表指标评分综合属性权综合得分评价分析队伍结构768=8(60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508=%752综合素质568=%8((教学文件988=%%22教材建设568=80%6实践教学728=8580教学手段及考核管理558=80%6教改方案588=%806内容和体系改革508=8%20教学方法和体系改革778=8(7%学生成绩578=8122教学评价9%8=(1(252=%9该门课程的:队伍结构;和:学术及教学水平;得分都不高&说明该课程组的师资不理想&但:教学文件;和:教学评价;两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得分又较高&说明该课程组的管理规范&责任心强&完全可弥补师资的不足3因此&课程总体评价为:优;3但课程的分值刚达到:优;类&表明课程组要在师资培养上多下工夫3目前&这种情况符合大多数新建学校的现状3注+我们可按三级标准*&/&!来把课程分类&大于或等于52分为*类&78-52分之间为/类&小于或等于78分为!类参考文献+B %C 王伟廉=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若干问题BD C =复旦教育论坛&(881#()+%6E (8=B (C程乾生=属性模型*F GHH 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B D C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95#%)+%8E %1=B 0C 程乾生=层次分析法*F I 和属性层次模型*F GB D C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997#%%)+(2E (5=B 1C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B G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8(=J19J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职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职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的需要即人的衣食住行,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是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保证人生命安全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基本生活保障稳定以及免遭危险痛苦等。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等关系的需求。
表现为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被他人所接纳;希望被家庭或集体所接纳。
尊重的需要体现在自尊、认同、地位,包括自尊和他人尊重。
自尊指自己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他尊指出自己以外的他人认为自己有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
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级别。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级的需要。
但是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有变化和例外。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在动机方面,马斯洛指出,尽管没有一种需要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但只要它大体上获得满足,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换句话说,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层次就会成为主导需要,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个体的发展模型,显示出个体生命历程的发展都要经过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的顺序,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研究人的需求动机激励提供了一个参考,也为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中职学生的需要对于中职学生需要也可以从五个层次进行分析。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VS
信息推荐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 和偏好,为其推荐相关或类似的信息资源 。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分析
利用属性层次模型对决策问题进行分解和分 析,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问题背景和影响因 素。
方案评估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 估和比较,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应用领域
知识管理
利用属性层次模型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组织, 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共享。
确定属性间的关系
关系确定
在确定了属性集和层次结构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顺序关系、因果关系、依赖关 系等,反映了不同属性在层次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系分析方法
关系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属性间 的关系。
构建属性层次模型
局限性
对数据要求高
要求数据必须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对于无层次结构的数据处理效 果不佳。
计算量大
由于需要构建和维护复杂的层次结构,计算量较大,处理速度可能 较慢。
易受噪声干扰
对于含有噪声的数据,模型分类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算法
研究更高效的算法,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分类准确性。
扩展应用领域
层次性
属性层次模型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可以清晰地表示对象之间的层次 关系。
属性关联
属性层次模型中的节点表示属性,节点之间的边表示属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发现属性之间的关联。
可扩展性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属性层次模型可以灵活地扩展,以适应更复杂的 数据结构。
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
节点
节点表示一个属性或对象,每个节点都有唯一的 标识符。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第一章:属性层次模型简介1.1 属性层次模型的概念解释属性层次模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组织和管理中的重要性1.2 属性层次模型的结构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元素解释属性层次模型的树状结构及其层级关系1.3 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领域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价值第二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2.1 确定属性层次模型的目标讲解如何明确属性层次模型的目标和应用场景强调属性层次模型的目标对模型构建的重要性2.2 收集和整理属性数据介绍属性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讲解如何整理和清洗属性数据以保证模型构建的准确性2.3 构建属性层次模型讲解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步骤和方法强调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第三章: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与优化3.1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指标介绍常用的属性层次模型评估指标及其含义强调评估指标在模型优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2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方法讲解常用的属性层次模型评估方法及其步骤强调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3.3 属性层次模型的优化策略介绍常用的属性层次模型优化策略和方法强调优化策略在提高模型性能和效果中的作用第四章: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4.1 数据挖掘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数据挖掘的概念和过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价值4.2 分类任务中的属性层次模型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分类任务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高分类准确率中的作用4.3 聚类任务中的属性层次模型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聚类任务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发现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模式的作用第五章: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5.1 决策支持系统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价值5.2 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问题描述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问题描述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问题理解和分析中的作用5.3 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方案评估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方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方案比较和选择中的作用第六章: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6.1 信息检索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价值6.2 属性层次模型在索引构建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索引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中的作用6.3 属性层次模型在查询优化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查询优化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高查询质量中的作用第七章: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7.1 推荐系统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推荐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价值7.2 属性层次模型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理解用户需求和兴趣中的作用7.3 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算法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算法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个性化推荐结果中的作用第八章: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8.1 数据可视化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数据可视化的概念和目的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价值8.2 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关系展示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关系展示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揭示数据中隐藏关系中的作用8.3 属性层次模型在多维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多维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处理高维数据和提高可视化效果中的作用第九章:属性层次模型在中的应用9.1 与属性层次模型讲解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中的应用价值9.2 属性层次模型在知识表示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知识表示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表达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知识中的作用9.3 属性层次模型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模拟专家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第十章: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0.1 属性层次模型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个企业决策中应用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案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帮助企业做出更好决策中的作用10.2 属性层次模型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个电子商务中应用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案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中的作用10.3 属性层次模型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个公共服务领域中应用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案例强调属性层次模型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属性层次模型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组织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二、属性层次模型的结构及其组成元素;三、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领域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四、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确定模型目标、收集和整理属性数据以及构建模型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五、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与优化,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优化策略;六、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分类任务和聚类任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七、属性层次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决策问题描述和决策方案评估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八、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索引构建和查询优化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九、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用户行为分析和推荐算法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十、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据关系展示和多维数据可视化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十一、属性层次模型在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专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十二、属性层次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特别是企业决策、电子商务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浅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罗卫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H.马斯洛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还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
下面依据这些原理,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谈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当今大多数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在这个时期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出于第一位的。
但是我们应把眼光放在某些小的角落,其实,也许就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还坐着某位学生。
他还正为自己的物质需求而担忧,以致无法安心学习。
这个时候教师们要做的,是去细心发现和关怀,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对许多学生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安静的学习环境等。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家有父母,在校有教师,是比较有安全感的。
而那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特别是我校学生,有超出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就需要老师更多的深入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和精神需要。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第一章:属性层次模型概述1.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1.2 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概念属性和属性的层次结构属性的分类和属性值的定义属性层次模型的表示方法1.3 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步骤确定属性的分类体系构建属性的层次结构确定属性值和属性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方法2.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构建方法的重要性解释不同构建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2.2 手动构建方法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手动构建方法利用已有的分类体系和知识库进行构建2.3 自动构建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自动构建方法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进行构建第三章: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领域3.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中的优势3.2 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知识分类和组织实现知识库和知识地图的构建3.3 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信息检索和排序实现个性化推荐和智能搜索系统第四章: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和优化4.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评估和优化的必要性解释评估指标和优化方法的选择4.2 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方法基于准确性、召回率和F1值的评估方法基于用户满意度和专家评价的评估方法4.3 属性层次模型的优化方法基于属性权重调整的优化方法基于属性约简和特征选择的优化方法第五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案例分析5.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5.2 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案例分析以某学术领域的知识库为例,分析属性层次模型在知识组织和检索中的应用5.3 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案例分析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分析属性层次模型在商品推荐和搜索中的应用第六章: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6.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重要性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特征组织和分析中的应用6.2 数据挖掘中的属性层次模型构建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特征分类和聚类构建适用于数据挖掘任务的自定义属性层次模型6.3 属性层次模型在分类和预测任务中的应用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决策树构建和分类任务应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第七章: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推荐系统中的应用7.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推荐系统中的优势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个性化推荐中的应用7.2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的推荐算法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用户兴趣建模和用户画像构建设计基于属性层次的推荐算法和推荐系统架构7.3 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实证研究基于真实数据集的推荐系统实验和结果分析分析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方面的表现第八章:属性层次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8.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场景解释属性层次模型在文本组织和分析中的作用8.2 属性层次模型在文本分类和聚类中的应用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文本特征提取和分类任务应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文本聚类和主题建模8.3 属性层次模型在情感分析和意见挖掘中的应用利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情感特征提取和情感分析应用属性层次模型进行意见挖掘和观点识别第九章:属性层次模型的软件工具和实现9.1 引言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软件工具和实现方法解释不同工具和实现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9.2 属性层次模型的常见软件工具介绍主流的属性层次模型构建和应用工具分析各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领域9.3 属性层次模型的实现方法和编程技巧介绍属性层次模型的编程实现方法和技巧分析不同编程语言和框架在实现属性层次模型时的优缺点第十章:属性层次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引言讨论属性层次模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分析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中的潜在应用10.2 属性层次模型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探索属性层次模型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和挑战预测属性层次模型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10.3 属性层次模型在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探讨属性层次模型在教育和培训中的价值和应用提出属性层次模型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概念属性层次模型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属性的分类体系和层次结构的构建重点环节二: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方法手动构建方法和自动构建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手动构建流程基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自动构建流程重点环节三: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领域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具体应用案例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重点环节四:属性层次模型的评估和优化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属性层次模型的优化策略和实施方法重点环节五:属性层次模型的案例分析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案例的深入分析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案例的详细解读重点环节六:属性层次模型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属性层次模型在特征组织和分析中的作用数据挖掘任务中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和应用重点环节七:属性层次模型在信息推荐系统中的应用个性化推荐中属性层次模型的构建和算法设计属性层次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实证研究和性能分析重点环节八:属性层次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文本分类、聚类和情感分析中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属性层次模型在意见挖掘和观点识别中的作用重点环节九:属性层次模型的软件工具和实现属性层次模型构建和应用工具的比较和选择属性层次模型编程实现方法和技巧的详细说明重点环节十:属性层次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属性层次模型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和挑战属性层次模型未来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重点解析了属性层次模型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应用领域、评估和优化、案例分析、数据挖掘和信息推荐系统中的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软件工具和实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的层次理论

课程设计的层次理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层次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层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层次理论的问题。
3.应用层次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层次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层次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层次、层次结构、层次分析等。
2.层次理论的原理:包括层次的划分原则、层次的建立方法等。
3.层次理论的应用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层次设计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层次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层次理论。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层次理论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层次理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层次理论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层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多层次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多层次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员工,许多企业采用了多层次模型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将探讨多层次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多层次模型概述多层次模型是一种管理框架,旨在理解和优化组织结构和绩效评估。
它基于层级关系,将组织和员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职责和目标。
多层次模型通常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
- 战略层:该层次负责制定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面上需要与其他管理层面进行紧密协作,以确保员工需求与组织战略一致。
- 战术层:该层次关注如何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和政策。
在这个层次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确保组织拥有适当的员工配置和培训计划,以实现战略目标。
- 操作层:该层次负责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例如招募、培训、绩效评估等。
在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以确保员工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二、1. 人才招募和选拔多层次模型在人才招募和选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战略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各部门密切合作,明确招募的要求和目标。
在战术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制定招聘计划,并选择适当的招聘渠道。
在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负责筛选简历、面试候选人以及进行背景调查等工作。
2. 培训和开发多层次模型在培训和开发员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战略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员工密切合作,制定培训需求和目标。
在战术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开发培训计划,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在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负责组织培训课程、提供学习资源以及评估培训效果。
3. 绩效评估和激励多层次模型在绩效评估和激励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在战略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高层管理层合作,制定绩效评估的目标和指标。
在战术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确保正式的绩效评估程序,并提供培训和指导来改善员工表现。
需求层次模型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需求层次模型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文章通过对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与教务管理系统之间联系的研究、分析,探讨需求层次模型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价值,分析需求层次模型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教务管理;教务系统;需求层次;需求理论教务管理是高等学校众多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工作内容包括课务管理、教室管理、教师安排、教材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监控、教学改革与引导等诸多方面,是联系整个学校运行体系的中心枢纽,关系到学校的运行效率,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而社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用需求理论模型,从师生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现教务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对高校具有重要意义。
1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运用需求层次模型的意义1.1 需求层次模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一个人对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等基本的生活条件的追求,是最基本却也最优先的。
安全需求是指對人身安全、生活环境、经济保障方面的追求。
社交需求包括获得友谊和爱情、得到关心与爱护。
尊重需要是指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得到高度的评价或被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是促使其潜在的能力得以实现的愿望,即希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等[1]。
1.2 需求层次模型于管理的意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很多人喜欢把高校比作工厂,把学生当作产品,但这终究只是戏言。
高校是大学生的集合体,没有大学生也就没有高校。
这就意味着高校的管理工作都要以人为中心。
需求层次模型作为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分析人的需求出发,在管理中根据人的需求采用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而达到满足人的需求,实现管理的目的[2]。
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电子教案ppt课件

大学生实践性心理素质的理论构建:
实践性 心理素质
关于自我 的素质
人际交往 的素质
处理事物 的素质
(3)
1 5
D
1
5
1
大学生综合性心理素质的理论构建:
综合性 心理素质
异性交往 的素质
组织管理 的素质
(4)
1 14 12 0 15 13 A4 1 2A45 0 23
请同学们针对该项给自己打分,满分为100分。
大学生实践性心理素质的理论构建:
实践性 心理素质
关于自我 的素质
人际交往 的素质
处理事物 的素质然观、世界观的能力;建立 和培养对自然、神会生活和文化的健康情感和 兴趣;感知、记忆、分析、重组信息和创新信 息的能力;培养和发展求知欲的能力;从信息 中体验情绪感并以语言等符号的方式表达情绪 情感的能力;选择、调整和改造信息的能力。
标度aij 1 3 5 7 9
2,4,6,8 倒数
含义
因子Ci和Cj同等重要 因子Ci比Cj略重要 因子Ci比Cj较重要
因子Ci比Cj非常重要 因子Ci比Cj绝对重要
Ci比Cj在以上两相邻等级之间 Cj和Ci比较时,为Ci比Cj倒数
属性层次模型进行决策或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构造买房模型中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课程内容:
属性层次模型
一种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多准则
决决策策问方法题,适用于
因素结构复杂且缺 乏必要数据的情况。
评价问题
综合评价大学生心理素质
属性层次模型进行决策或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3.构造属性判断矩阵; 4.检验属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5.计算相对属性权; 6.计算合成权重; 7.进行决策或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考核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考核模型构建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高校教师考核为研究对象,考虑了高校教师考核指标设置应考虑的诸多因素,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设置了高校教师考核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判断方法,从单个教师和全体教师两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教师考核模型,最后指出了应用模型考核评价教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高校教师考核模型模糊最后判断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教师考核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一般以经验、印象与人情为教师打分考核,这种考核缺乏科学依据,主观随意性较强,因此,定性考核常常流于形式,起不到考核的评价、指导作用。
1995年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各高校开始重视量化考核,加强了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工作。
但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核指标及其分值的设置、量化考核模型的建立仍然不尽如人意。
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对高校教师考核指标试着做了设置,并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断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模型。
一、高校教师考核指标的设置教师考核首要的问题是对教师进行哪些方面的考核,即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指标进行考核。
因此,教师考核的基础是考核指标的设置,指标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考核的合理与公正,从而影响到考核功能的实现。
1.指标设置应考虑的因素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执行者,这种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教师考核指标设置的特殊性。
首先,指标应该根据教师考核的目标来设置,否则,再好的指标,再好的模型,结果也会悖离考核的初衷,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其次设置的指标应该能够反映高校特点,比如教学情况、职业道德情况、科研能力等;再次,指标的设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过分复杂;最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应该相结合,并且定性指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量化,比如教学效果本身是一个定性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和专家打分使其量化。
2.指标的设置孙友然与刘蒙同志曾经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从“素质指标、成果指标和教学指标”三方面考核教师;苏欣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中提出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5个方面考核;也有一些高校以“德、勤、能、技”四方面或者“德、能、勤、绩”四方面考核。
培训主管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应用

xx网络公司培训主管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应用一、测评背景xx公司是一家颇具实力的网络公司在湖南地区的总代理,主要事务是网络推广与网站建设。
进入21世纪,网络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但所有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是寻找合适的人才。
但是由于过去所依赖的单纯的智力测验或面试已不能有效地鉴别出合适的人才,所以该公司认为有必要优化人才招聘体系,建立一个现代的人才测评系统,从而提升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的优势。
但是优秀的招聘体系不是多加几个量表或者多几轮面试,而是建立在可靠的测评标准上的。
所以为了建立公司优秀的招聘体系,先决定对公司各岗位进行胜任力模型构建。
在此次案例中,仅以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为例。
二、胜任力概念及内涵胜任力(competence)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Mcdelland)提出的一种可以区分出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个体的内在特质。
麦克里兰将这种特质划分为五类:知识(knowlegd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以及动机(motives)。
麦克里兰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
我们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而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
因此,麦克里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ies),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
同时,不同的职位对胜任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如销售类则需要优秀的沟通能力与影响力,而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则需要活跃的思维以及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a t I sv r mp ra t t e e t p o e r cp l f c u s O a o f l i o t e t a h n e o r e n o m h s r c : ti e y i o tn ’ s l r p rp i i a o o r e S s t u l d s  ̄ h e c i g r s u c sa d f r t e O c n y p s e il e e r .Th a e ,t k n d a t g ft e i t r ds i l e e p a s l t g s s e o rn i a o i i l eb p cai d t ah z e p p r a ig a v n a eo h e i p i ,s tu ee i y t m fp i cp l fd s p i y AHM . n c n cn c n wh c a ee tt e p i c p l y t e c ra n q a t y s a d r h ti e s n ce t i me h d i ee t g p i cp l fd  ̄i i e ih c n s l h rn ia h e t i u n i t n a d t a s a y a d s in i c c b t f t o s lc i r ia i p i , n n n o n Ke r s y wo d :Atr u eHir r h — a e o e ;d s i l e p i cp l mp o me tb o e i g; v l a i g i d x ti t e a c y b s d M d l i p i rn i a ;e l y n y c mp tn e au t n e b c n n
摘 要 : 高校 众 多 的课 程 模 块 中 , 充 分 调 动 、 合 教 学 资 源 形 成 专 业 化 的 团 队 , 学地 选 拔 课 程 负 责 在 要 整 科
人 显得 尤为重要 。文章利 用交叉学科 的优 势, 通过 属性 层次模型 ( HM) 立一个课程 负责人 的选聘评价 体 A 建
收 稿 日期 :0 5l —7 2 0 一22
程 负 责人 制 强 调“ 以人 为本 ” 实 现 学科 带 头 人 和学 ,
术 骨 干 进学 科 、 课 程 , 课 堂 。为学 院 的课 程 、 进 进 专
业、 学科 的 团 队建设 、 提供 了一种 模式 。通 过课 程 负
责人 制促 进 学校 ( ) 才的 选拔 与 培养 。科学 选拔 院 人 优 秀 的人才 来做 课 程负 责人 就显 得 尤为重 要 。在 过 去 , 多 高校 的精 品课 程 建设 中普 遍 采 用 了课 程 人 许 负 责制 , 个制 度 的核心 是人 的问题 , 者说 是课 程 这 或
V t1 o o1 .L l . N
Ma .2 0 r 06
属 性层 次 模 型 在 课 程 负责 人 选 聘 中的 应 用
高 辉 左 国超 花 海 燕
( . 都理 工大 学 , 1成 成都 6 0 5 ; 2 大理 学院 , 南 大理 6 1 0 ) 1 0 9 . 云 7 0 0
系 , 以往 对课 程 负责人 定性 的 问 题 定 量 化 . 把 为课 程 负责 人 的 选 聘 提 供 一 种科 学而 且 易 于操 作 的 方 法 。 关 键 词 : 性 层 次模 型 ; 程 负责 人 ;选聘 ;评 价 指 标 属 课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G6 2 3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20 3 (0 6 0 —9— 4 1 7— 5 92 0 ) 科 建 设 、 程 建设 , 面 加 课 全
一
、
引 言
提 高 教学 质 量 和科 学 研 究 水平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同
时对 促 进学 校 的精 品课程 建 设也 具有 现实 意义 。课
课 程 建设 是 高校 实 施 教育 计 划 的 基本 环 节 , 课 程 教学 的质 量和 效果 , 直接 影 响 和决 定 着学 校 ( ) 院 教学水平 , 系到人 才 培养 的质量 。因此 , 关 加强 课程 建设 , 断提 高课程 教学 水平 , 不 是深 化教 学领 域 改革 的必然 要 求 , 是体 现学 校 ( ) 教学 为 中心 的根 本 院 以 标 志 , 提 高教学质 量 的保证 。 是 课程 建设 是 一个 常态 化 的工作 。课 程负 责人 制的 建立 和实 施是对 学 院进
( . e g u Un v r i fTe h o o y. e g u 6 0 9; 2 D l Un v riy Da i n a 6 1 0 ) 1 Ch n d ie st o c n l g Ch n d 1 5 . a i y 0 i e st l Yu n n 7 0 0
Ap a in o ti u e Hir r h — s d M o e n S l c i plc to fAtrb t e a c y Ba e i d li e tng e
Pr n i a f Dicpln i c p lo s i e i
GAO i ZU O o c o , Hu , Gu — ha HU A iy n Ha— a
维普资讯
第 l卷 第 1 l 期
20 0 6年 3月
成都 理工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OURNAI OF CHENGDU UNI RSI OF TECHNOL VE TY OGY( o il ce c s S ca in e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