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
作者魏坤梁
【提示】本文共分为10篇,首次从多学科的知识角度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
逐字逐句加以严谨周密地探释,尤其是首次依据古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对《十三势歌》的词句加以探析,并尽量穷尽地考究清楚每一个字词在古代的当时含义,避免了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由于词义与语法修辞的不同而发生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太极拳界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有机整体的新的解释,力图使读者对这篇古代经典拳谱的理解尽量符合拳谱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拳术思想,从而尽量充分地从这篇古拳谱中汲取对于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所需要的经典指导作用。

【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
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古文化常将“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古代国家君主封派之人在称谓之前可加一个“命”字,以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命官”、“命臣”、“命吏”、“命士”、“命妇”等等。

称“意”为“命意”就是表示“意”是君主“心”所直接支配的,是“心”的代表。

太极
拳经典大多所说的“心”是指静极默笃之精神,就是神经中枢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和状态,“命意”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经活动,又被称为“真意”。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命”解释为腰脊2与3椎之间的“命门”,显然是与文意不合的。

中医学说中的“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眼睛;其后的《难经》首先用“命门”表示肾脏,提出“右肾为命门”之说;元代的滑伯仁等医家倡“两肾命门”之说;明代的赵献可又首倡“两肾之间为命门”之说;此外,还有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和命门为产门、精关说等,这些“命门”学说都一直存在于中医学说中并且沿用至今。

中医学说中的各种脏腑“命门”是生理组织概念,督脉经穴“命门”仅仅是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直径约1毫米左右、深约0·8寸左右的一个点。

这些“命门”与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包括生理之气关系密切,但与太
极拳所谓的反映为力量的内气和劲力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武术中所谓的“命门后突”也包括了腰骶关节部位,如果将“命”解释为腰骶关节,那么,与“腰隙”又重复了。

所以将上文“命意”之“命”解释为“命门”显然属于牵强附会。

④源头——指根源,如《朱子语类》卷二四:“若从源头上看下来,”上文中之“源头”明显是指心通过意指挥人体中与动作有关之气运行的始发部位。

⑤腰隙——“隙”有多义,如《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文中之“隙”指空隙;《汉书·地理志下》:“上谷至辽东北隙乌丸。

”文中之“隙”指连接。

人体腰椎脊柱之间均有椎间盘,每一块椎间盘都与上下脊柱有纤维环紧密连接,并无空隙,所以,这“隙”是引申应用,不是指空隙,而是引申为表示人体腰骶部位两个脊柱体之间相连接的间隙,其实是指腰5骶1关节部位这么的一个横段面。

而太极拳的实际体验对全身肢体活动起主宰作用的也确实是腰骶关节部位。

所以“隙”之用词就将松腰与实腰统一起来了,就是整条腰骶部都必须始终放松,对全身运动起主宰作用发生动态之实的只是腰骶部的一个关节的横段面。

因此“隙”之用词十分精到。

起到避免将这一主宰全身动作的腰骶部位理解为实的一个直段、一个直面或一个点。

【语法修辞分析】“十三总势莫轻视”之主语“学练者”(或“后学者”)被省略,“十三总势”为宾语前置,按现代常见语序叙述应为“学练者莫轻视十三势”。

【今译】你们后学者不要等闲而视这十三势长拳,人体最高主宰“心”之“意”支配全身
的始发处在腰隙。

【探讨】(一)歌诀开头就说“不要轻视这十三势长拳”,其含意有三:其一,此拳能够
得到传授是极不容易的,也就是“得传很难”;其二,此拳的学悟练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拳
术,包括了入门很难、理解很难、深造很难,总起来也就是“成功很难”;其三,此拳的武术和健身效果尤其神奇,不是一般的拳术所能够比拟的,也就是“功效很奇”。

十三势长拳﹙清末近代开始被改称为太极拳﹚确实非一般拳术可比,因为其主张局部不
用力、虽动犹静、体力消耗极小,即使是发劲,发出同样的力量,体力消耗相对也较小;十三势长拳还十分重视精神高度入静达到无思无欲的状态,当能长期维持这样的精神状态锻炼,就会与道、佛、儒及瑜珈、催眠术等静功一样出现人的某些潜能被开发的功效,使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对人都有良好的整体性的内环境调整作用,具有良好的袪病健身、转弱为强的作用,同时还能使人获得独具的以弱胜强的武术功夫,这是健身体操和许多拳术所无法相比的。

所以,说太极拳“功效奇”是毫不为过的。

《武当》杂志1994年5期李派太极拳传承者雍阳人的一文公开了相传为李瑞东先生所写的一篇《序》,《序》文中记录了其师王兰亭先生的一段话:“余当年以杨禄禅先师学艺得诀之时,于授受之际,杨老师潜然泪下云:‘我学艺于河南温州(“州”为对古代对某地域之习惯泛称。

)陈长兴先师门下,苦练三十余年,屡试无二,方肯传授余之真诀,余得艺甚非易耳,余半生精力尽在于斯矣;倘一失传,深为可惜;温州蒋派真传,既蒙陈恩师已尽传之于我矣,倘若从我而失传,则余之罪过大矣;余时刻以择人传芝为己任,余已耄年,阅人多矣,皆非可教之材,惟尔从余数载,毫无过犯,敬师同于敬父,孝我之情胜于我子,余今将各种重要口诀尽数传之于尔,但尔必须按诀努力练习艺业;艺成后,尔时刻要以发扬师门艺业,代师传艺为己任,留心选择弟子,勿使失传,并且不得有妄传、滥传之失。

避免妄传、滥传之失,并非保守秘密而存私心也,因本门之拳技甚为厉害,倘尔不慎传授不得其人,遇有好勇斗狠之辈持此伤人,则尔我之罪过大矣。

’自此以后,始得杨禄禅先师将拳理妙义、口诀真传一一详加指示,讲解其中藏蕴各种之奥妙,并将拳谱剑术及宗派谱系尽付之于我矣……”
且不论这篇《序》是否真实,文中所言太极拳之武术功效是可信的。

从《杨氏老谱》中
可知,太极拳不仅是“以柔软而应坚刚”化解敌人的攻击,而且主要制敌在于点穴,可倾刻致人毙命。

因此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说:“如同志成功之后,千万留一分善念,不可轻易用毒手打人,勿负先师遗教也。

”所以,太极拳是不可能全部在社会上公开传授的。

历史无可辨驳地证明古代的太极拳确是如此传承的,太极拳历代先人的传承均是遵循既不许不传,又不许滥传的原则,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每代尽得太极拳真传者仅屈指可数几人而已,往往是师觅徒择徒授艺,乃至仅为单传,充分反映了古太极拳“得传很难”的传承情况。

如据《中华武术》、《武当》等杂志介绍的自古以来至近代在武当山极少数高层道士中秘传的拳术现代也称为“太极拳”,该拳也尊奉张三丰与王宗岳的拳术思想,拳法也
与杨、武各家太极拳一致,套路动作也有相似之处,其传承情况就是如此。

《武当》杂志1983年1期各篇介绍了十九世纪末武当山明了真人仅将徐本善﹙乾乙真人,后为道总﹚一
人纳为弟子传授拳术,无第三人知晓。

徐本善道总也仅传了李合起、冷含斌、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传授傅寰先生太乙五行拳者﹚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并且在教授这些弟子习拳之时,严加制止未经准许习拳的道徒偶尔遇到观看;而太乙五行拳,如果傅寰先生不违誓公开于世也就失传了。

即使到了广为传橎太极拳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据《武林》杂志2004
年1期瞿世镜先生之文介绍,杨家在社会上传拳也分学生、弟子和传人,学生仅集体教授养生锻炼的内容,不传内功,不传武艺;只有少数经严格礼仪拜师入门的弟子才教授练功和武艺;尽管从杨露禅开始,杨家以传拳为业,得教授者不计其数,但杨露禅、班侯、健侯、少侯的入门弟子均各不满十人;而且也并非个个尽得真传,如相传得杨露禅真传者不过数人,其中仅仅王兰亭与杨班侯得其全,健侯稍逊于班侯,全佑、万春、凌山则各得一体。

《十三势歌》写作于太极拳的传承尚属隐秘的古代,能够得到传授当然是属于万幸而十分不容易的了。

有人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没有高难度的高难度动作。

”这句话十分辩证地反映了太极拳的难易特性。

根据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既不复杂,也没有高难度,所谓是“大道至简”,太极拳正是如此;然而太极拳确实又十分深邃,如果凭现在一般武术习惯的正向思维,太极拳仍然简直是没有办法理解与学习的,因此太极拳任何动作都是属于高难度的。

综合分析太极拳经典,可以发现太极拳根本的追求有两个,其一是“神内敛”也称为“虚灵”,这种追求与道、佛以及瑜伽等入静练功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一追求关系到太极拳健身益寿与武术功夫获得的本源,与道家内功相同,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达到的,这既是十分简单的又是高难度的;其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气”,其实质就是人体中的“动量传递”,追求所有的动作都要由“气”也就是“动量传递”来完成,如果动作姿势不是用这样的方法完成的,那么即使外形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架似乎无异,实质上也不是太极拳。

这就是说:动作姿势只是太极拳内涵的载体,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姿势既可以用太极拳内在的方法完成,也都是可以用体操和其它武术的方法完成,从而可以作为体操和其它武术的载体;这就是说太极拳每个动作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外形姿势完成的结果,而是在于方法,也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所以,如果内理不明白,只知动作姿势和武术意图,实质上可能就不是太极拳,其姿势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所说的“虽姿势类太极,与外家拳无异也。

”因此学练太极拳必须要在太极拳特殊思维的指导下,培养许多非同一般的特别的神经反应,形成特别的条件反射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用意”。

太极拳最终所要追求的这种“用意”也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达到的,这也既是十分简单的又是高难度的。

总的说,太极拳是一种充满老子相反相成哲学思想的拳
术,比如“不用力反有力”、“柔能生刚”、“虽动犹静”、“舍己从人”等等,没有一定的能辩证认识世界和善于逆向思维的天赋,如果经验地按照一般的习惯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并且,太极拳的内涵又难以用语言全面、具体、透彻地讲述清楚,如果企图无师自通地悟及太极拳之个中三昧,即使十分聪颖之人没有正确的指导也是极难实现的。

正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

既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其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

”所以太极拳的学悟练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如王宗岳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

武术界素有太极拳“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之说,就反映了学练太极拳的“成功很难”。

太极拳的武术功夫尤其以不用力的使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化解别人的攻击为见长,被称为“四两拨千斤”,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以弱胜强”,这种情况是其他所有武术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太极拳所发生和使用的力量强度极大的“气”又被称为“内劲”也与一般武术所说的“内劲”不同,是必须放松不用力而由行气锻炼获得的一种传递的力量,能使手臂发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以弱胜强”。

太极拳学练如果能够得到真传,持之以恒,对于防病疗疾、变衰弱为强健、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效果。

所以,从健身效果看,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武术,然从武术效果看,太极拳又是一种令人瞩目的与众不同的特别的武术,可见太极拳确实是应该“莫轻视”的。

(二)王宗岳拳谱明确指出十三势之“气”是“主宰于腰”的,十三势是“气为旗,腰为纛”的,反映太极拳引起所有动作的包括“劲”的“气”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发送的。

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气”发生、蓄存之处,但“丹田”中的“气”是不可能直接传递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气”只有由于腰的主宰通过腿作用于地面,从而由脚发生支配全身动作的“气”向上传递,在腰的主宰下才能传递至四肢。

所以这“腰”就象是“气”运行于全身的中转站和大本营。

太极拳古拳谱还反映太极拳古人认识到这种引起人体动作的“气”都是称为“心”的神经中枢所支配的,而太极拳锻炼则还要追求这“心”是“神内敛”的。

这“心”被认为是人的最高主宰,对于古代而言,就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皇帝;这种支配“气”运行的“心”的活动就被称为“意”。

所谓“命意”就是指这“意”是人体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

所以,腰是“心”通过“意”运行“气”的始发处也就是“源头”。

但是必须明白“意”不是物质,“意之所至”不应理解为“意”到了那里;这就象说“我的视力达到了远处山头”,不等于说我眼睛里有东西飞到了远处山头;“意”是属于精神而离不开“心”即精神器官的。

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并不是说“意”的始发部位在腰隙,而是说“意”指挥每一动作都是从腰隙开始的。

具体地说,初学太极拳必须有意识地使得“气”能够“主宰于腰”,而太极拳锻炼到了纯熟以后,“气”的“主宰于腰”就必须渐渐
摆脱意识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静,对于“气”的“主宰于腰”要若有若无、勿忘勿助,按照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语言,就是要追求动作形成条件反射、潜意识(无意识)。

这种潜意识之“意”才是歌诀所说的“命意”。

古代的“意”比现代的“意”有更多的词义,包括了现代所说的“意识”与“潜意识”。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古代的“意”理解为就是现代所说的“意识”是不正确的。

“意”在现代太极拳界又被有的人说成是神玄莫测的东西,有解释为可以打击人的一种力量,从现存的太极拳文献看,这些解释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近代
都是没有踪迹的,显然是现代人误思臆想的产物。

太极拳经典中常出现的“意”主要有两种概念,一是指精神活动,学练初期主要是指思维意识,“懂劲”后至上乘阶段则主要是指潜意识;二是指神经的感觉或反应。

“命意”就是既指神经反应又指感觉。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以丹田为原动力之处而由腰隙支配,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心脑是全身之发令官”、“每练功,意念要想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腰脊为使用手脚之枢纽”、“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等。

太极拳所说的“腰”也有多义,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

太极拳的练用中全部腰脊都是必须放松的,起到全身中转力源作用的是腰骶关节这一很短的横段。

这一概念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谓的“松腰”。

但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认为对于太极拳而言,“腰不能松,必须始终是实”的,这种认为是违反近代所有太极拳家所尊奉之“松腰”法则的;从人体运动力学分析,也是不符合动量传递所必需之人体各环节“相向运动”要求的;因为腰都“实”了,就难以进行“相向运动”了。

可见腰始终“实”这样的实践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

腰主宰全身运动必然需要“实”,但这“实”必然又是动态的、是以松为基础的,而且这腰动态之“实”的部位仅仅应是一个很短的横面段。

品味歌诀将这个很短的横面段称为“隙”,就应该在太极拳锻炼中,主宰全身活动的动态之“实”的腰骶部位要尽量追求短,也就是没有太明显的外形反映,动态的“命门后突”部位应该是松弹的,而不是固定硬挺的。

王宗岳拳谱提出了“主宰于腰”,但没有具体地说明起主宰作用的是的什么部位与范围。

“命意源头在腰隙”则披露了这一内容。

与别的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相比,这是《十三势歌》尤其突出的一点。

【考辨】上句的前一句在《乾隆抄本》、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和武、李氏《廉让堂太
极拳谱》中均为“十三总势莫轻视”,杨氏《太极拳使用法》中为“十三势来莫轻视”。

【原文】B2变转虚实①须留意②,气遍身躯③不少滞④。

【字词注释】
①虚实——“虚实”一词有多义。

作为哲理性的词语,是指以某一事物作为比对参照的有无多少等。

太极拳中的具体“虚实”有多种概念,如承重不承重、有力无力、力与反作用力、正反方向、柔化顶抗等等。

②留意——关心,注意,如《战国策·秦策一》:“愿大王稍留意。


③身躯——指全身肢体,如汉·王褒《洞萧赋》:“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


④少滞——“少”之义同“稍”或“略”,如《庄子·徐无鬼》:“今子病少痊。

” “少”又有少顷(很短暂时间)之意,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语法修辞分析】B2句中的“须留意”与“不少滞”是互文。

因为前句的“变转虚实须留意”不完整,没有说明对“变转虚实须留意”些什么;而后句的“气遍身躯不少滞”也不完整,没有说明是怎么“气遍身躯”的。

其实对“变转虚实须留意”的就是“不少滞”;而“气遍身躯”也是属于“须留意”的。

因此不能将“须留意”仅仅理解为是对“变转虚实”而言的、“不少滞”仅仅理解为是对“气遍身躯”而言的;而是“变转虚实”所“须留意”的是“不少滞”,“气遍身躯”的“不少滞”也是“须留意”的。

所以,B2句应该理解为“变转虚实须留意不少滞,气遍身躯须留意不少滞”。

对于太极拳而言,“气遍身躯”是“变转虚实”的条件和原因,“变转虚实”是“气遍身躯”的结果。

B2句为了突出结果而
将“变转虚实”提前了,是属于倒叙的表述。

所以,B2句其实是将“气遍身躯变转虚实须
留意不少滞”一句分拆为了两句。

全句的最后重点在于“不少滞”。

【今译】要勿忘勿助地留意气传递流行于全身各处引起的虚实变化不要有稍微的呆滞。

【探讨】
B2句传递、透露了十三势长拳(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四个信息。

那就是①“变转虚实”是由“气遍身躯”所引起的;②“气”所活动的范围是“遍身躯”;③“气遍身躯”所引起的“变转虚实”是“不少滞”的;④“不少滞”的“变转虚实”与“气遍身躯”都要“须留意”。

(一)所有武术的肢体活动都可抽象地概括为虚实变化,太极拳也是如此,所以,杨澄甫
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就是说,太极拳术的所有姿势动作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变转虚实”。

但是,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变转
虚实”是不同的,那就是太极拳“变转虚实”的动力原因是“气遍身躯”,决定因素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武术需要。

“气遍身躯变转虚实”就是从动作的动力原因方面反映了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不同。

所谓“气遍身躯变转虚实”就是所有姿势动作变化都必须是由动量传递之“气”所引起的。

王宗岳拳谱强调指出太极拳的这种“气”都是由脚而起的,所以,太极拳的所有动作也都是脚动作的延伸,太极拳首先就是脚在打拳。

由“气”所引起动作的最末端就是手,就太极拳而言,手对于身躯而言总是被动的,是没有主动的,从而也是表现为避免使用一般人所用之力的。

李雅轩先生在他的一封信中指出:“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

”所谓“抽丝挂线”,就是当太极拳的动作是由这种“气”所作用时,就会感到象蚕抽丝,其力是从脚抽上来的,手臂才能没有主动的一般的用力,手臂就会象是挂在肩上似的被身躯所带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姿势动作不是由“气”所引起的,而是由肢体局部主动自动的用力所引起的,那就不是太极拳。

这是所练的拳是不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也是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一个重要的鉴别标准。

太极拳的虚实变化也完全不同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比如往前的动作,往往靠前的肢体反而是不用力的,是“虚”的,靠后的肢体反而是有劲力的,是“实”的;往左的动作,往往靠左的肢体反而是不用力的,是“虚”的,靠右的肢体反而是有劲力的,是“实”的等等。

这完全都是太极拳特殊的沾粘连随的需要与太极拳特殊的发劲的需要。

如果虚实变化不是这样,就不是太极拳的“变转虚实”。

(二)从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中可以发觉太极拳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如《杨氏老谱》中的“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己身之采战”、“尽性立命”等都是道家的语言。

太极拳就是道家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尤其是所谓“拿住丹田练内功”反映太极拳锻炼者也兼练道家内丹功。

因此,古代太极拳锻炼也肯定有内丹功锻炼内容,而内丹功修炼的重要内容就是被道家认为是炼内丹的原料而称为“药”的“气”,但太极拳古代经典中大量提到的“气”是指引起人体动作原因的“气”,也就是“如练一气”。

用现代语言说,这“如练一气”就是人体的“动量传递”,实质就是力量;而道家内丹功之“气”是一种人体特殊的生理之气,因此,道家内丹功之“气”与太极拳之“气”是根本不同的。

而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书籍中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也都是迥然有别的。

从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中又可以发觉太极拳之“气”不仅与道家内丹功之“气”迥然有别的,而且与中医经典书籍中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也是迥然有别的。

太极拳之“气”尤其明显有别于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表现在:①太极拳之“气”的运行是主宰于腰的,②太极拳之“气”是起于脚的,③太极拳之“气”不需要回归丹田,④太极拳之“气”是引起太极拳动作的原因。

太极拳之“气”的这四个特点是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所都没有的。

《十三势歌》之“气遍身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