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语言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语言表达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
宝宝缠着要一同去。
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
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
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
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
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
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
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
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
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
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
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金惠惠)
观点2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
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
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
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
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
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
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贺凌)
观点3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
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
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
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
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
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9岁男孩的父亲吴岳松)
观点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的孩子以前在发脾气时要扔东西。
开始的时候她不是故意的,当她看见大人们着急的样子,她觉得很有趣,就变成故意的了,一不高兴就乱扔东西。
有一次,她又在乱扔东西,我气极了,就和她一起扔玩具。
看到我也扔玩具,她呆住了,我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要把玩具扫掉,并对她说:你既然不要玩具了,那它们就变成垃圾了,妈妈就扫掉它们。
她急了,连哭带喊: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我明确地告诉她,让她整理好玩具,她哭着说:妈妈和我一起整理。
于是我和她一起把玩具整理好。
事后,我看她情绪稳定了,就对她说:玩具是陪你一起玩的,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会伤心的。
妈妈扔你玩具的时候,你感到很伤心,也很难过。
那你想想,你扔东西的时候,妈妈的心情怎样呢?经过几次反复后,孩子扔东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现在她再也不乱扔东西,也知道整理东西了。
(7岁女孩的母亲李萍)
观点5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恶作剧。
我的孩子很顽皮,有时候在学校把同学的帽子或铅笔藏起来,有时候在家里的钢琴盖上撒糕点屑。
我开始很恼火。
在我责问他的时候,孩子反而笑嘻嘻地说:爸爸,我藏一会儿就给他了。
爸爸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了。
我明白了,孩子这种恶作剧有时是好奇,有时仅仅是出于一种爱的表示,只是方法有待于改进而已。
我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告诉他,不要把糕点渣撒在钢琴盖上,可以放在盘子里。
不要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的。
在我的关注下,孩子虽然还是那么顽皮,但没有再搞像这样的恶作剧了。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
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
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
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
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
局限,等等。
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