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学教材《郑振铎小传》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振铎小传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个穷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

因为他是长孙,他出生时,他的祖父非常快乐,办“三朝〞那天,他祖父请了算命先生来,算命先生说其孙子“五行缺木〞,他祖父就给他起了个“木官〞的小名,大名为“振铎〞,有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的意思,希望他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

郑振铎童年时,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亡故,他依靠母亲做针线女红活计维持生活,勉强读完了高小。

他很小的时候就爱听人家讲故事,也爱摆弄一些小玩意儿。

他有一位表舅好讲?三国?和?聊斋?,而母亲讲的“蛇龙哥〞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更让他心驰神往。

他那时无钱买任何玩具,不知怎的,却养成了一种收藏癖,什么破铜烂铁物什常常摆满了他床边的角落。

他最爱收藏的是大人们抽烟后丢弃的烟纸画片。

郑振铎读高小时,国文课老师黄小泉先生对他影响很大。

他曾在?记黄小泉先生?一文中写道:“到了高小的第二年,我才跟从小泉先生读书。

我第一次有了一位不可怕而可爱的先生。

这对于我爱读书的癖性的养成是很有关系的。

……假设我对文章有什么一得之见的话,小泉先生便是我的真正的‘启蒙先生’,真正的指导者。


高小毕业后,郑振铎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昂贵的学费是他母亲很难承当的,有几次因缴不起学费,郑振铎竟被校方勒令停止参加考试。

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发愤读书,成绩居然很不错,尤其是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他自己买不起书就向人家借,有时是整部整部地抄。

一次,向别人借了一部?文心雕龙?,利用整整一个暑假,把它抄了下来。

1917年,他来到北京,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考进了铁路管理学校。

他每天上学、放学要步行三四个小时。

为了省钱买书,他从来不吃早饭,中午也常是以大饼或烤白薯充饥。

特别难过的是冬天,北风刺骨,他只有一件薄薄的棉袍,里面贴身仍穿着夏天的单衫,手上、脚上都生满了冻疮。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成为铁路管理学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为了斗争需要,他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该刊物发表了一些文章,猛烈抨击旧社会、旧制度,批判各种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探索社会改革。

不久?新社会?旬刊遭到查禁。

当时,李大钊同志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他组织了专门研讨社会主义的秘密组织,瞿秋白和郑振铎都是其成员。

他俩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常常沿着景山的红墙在月下一边漫步,一边探讨的未来。

偶而,他们会到一家四川小饭铺去低斟浅酌。

据说瞿秋白那时已很能饮酒,在他的影响下,郑振铎对酒的兴趣也愈来愈大,后来和酒结下了大半生的不解之缘。

192021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仅出一期,也被迫停刊。

同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早期有影响的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学衡派〞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

另外,他还同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并编有我国文学革命中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1921年初,郑振铎从铁路学校毕业,到上海火车站当练习生,后经茅盾介绍,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2年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创刊,由郑振铎担任主编。

在他主编?儿童世界?的一年1922~1923时间里,他几乎把全副身心都交给了孩子们。

他最反对对孩子施行注入式的教育,反对使孩子们个个成为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的“小大人〞。

他自
己就有一个雅号叫“大孩子〞。

叶圣陶曾这样描述过他:“朋友们举行什么集会,议论既毕,饮食也足够了,往往轮流讲个笑话以助兴趣。

轮到振铎,他总说,‘我讲一个童话’,于是朋友们哗然笑起来。

〞?天鹅?序二由此,朋友们便送给他一个“大孩子〞的雅号。

从1923年起,他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他和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主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上海工、学、商各阶层爱国群众的热烈支持。

他还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情况,写了?街血洗去后?。

这篇文章生动记述了“五卅〞惨案的经过。

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

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开始明白:“‘公理’是要靠实力来帮助的。

赤手空拳地高叫着‘公理’,‘公理’是无用的。


这一时期,郑振铎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并翻译了一些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

在他翻译的作品中,他最喜爱?新月集?。

在?新月集译者自序?中,他写道:“安徒生的文字美丽而富有诗趣,他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忙碌的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鱼的世界里去,能使我们忘了一切艰苦的境遇,随了他走进有静的方池的绿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弧虹等等的天国里去。

?新月集?也具有这种不可测的魔力。

它把我们从疑心贪望的成人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

我们忙着费时间在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金,它却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从现实的苦闷的境地里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

〞读着以上的文字,也许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
来翻译?新月集?。

1927年3月,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郑振铎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公会,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

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人,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后回国,一度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1931年,郑振铎到北京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

此期间,他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撰写了?插图本文学史?。

?插图本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1932年10月10日,北平图书馆主办的?读书月刊?上发表了王以中推荐此书的文章,说它“是文化界和史学界很大的奉献〞,并认为此书既是“历史的〞,又是“批评的〞。

日本的著名学者长泽规矩也在1933年3月的?书志学?杂志上介绍了此书,称赞对戏曲、小说“特别有研究〞,并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已超过了著名学者王国维。

1934年,郑振铎在代理燕京大学文学系主任期间,因聘请进步学者任教,遭到帝国主义分子司徒雷登当时的“燕大〞校长的仇视以及由他挑动的右派学生的诬蔑与攻击,愤而辞职。

1934年末,郑振铎再次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为生活书店编辑?世界文库?,并参加? 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

1936年6月,他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艺界协会〞。

同年10月,他和鲁迅、郭沫假设、茅盾、叶圣陶等二十一人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8年3月,他参加文艺界的全国性统一组织——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同时,他还参加过营救入狱人的“济难会〞的工作。

此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愤怒揭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暴露蒋介石集团的投降阴谋,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并写下两本历史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
塘?。

上海沦陷后,郑振铎化名“陈敬夫〞,以某文具店职员身份为掩护,在极其艰难困苦环境下坚持救亡地下活动。

他和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组织“复社〞,秘密出版进步书籍,除?鲁迅全集?外,他们还出版了?列宁选集?、?联共史?等革命书籍。

此期间,他还编著了? 俗文学史?、? 版画图录?等书。

同时,他还节衣缩食收购古书,为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奉献。

他根据这一时期的经历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周报?上,后来,这些文章被上海出版公司以?蛰居散记?为书名出版。

胜利后,由于郑振铎坚决反对的,不断受到迫害,但他不屈不挠。

1945年10月,在地下的支持下,郑振铎创办了?民主?周刊,后被禁止。

之后,他编著了? 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古画集?等有关考古学图书。

为了编印? 历史参考图谱?,他大量搜罗有关古代器物的书籍,见其中多载有古代陶俑磁器,觉得它们对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大有用处,就萌生了集俑的念头。

有一次,他单独到苏州访书,不经意在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一尊陶俑,但当倾其囊中所有买下后,到客舍才觉察已没有回上海的路费了,只得摸黑找到一位旧友,才解决了回家的路费问题。

据说在一次座谈会上,黄炎培先生问周恩来副主席,南方的文物很多,应当怎样保护处理。

插话说,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

1949年初,郑振铎秘密从香港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同年4月,他到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

7月,郑振铎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中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委委员。

9月,他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建国后,郑振铎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兼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他曾专就建设中如何保护古迹名胜与保护北京的城墙问题,向主席作过详细的
陈述,听后,当即笑着对他伸出了一个手指头,表示可以在全国列1000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问他是否满意?他当时并未点头,这说明了他觉得“1000个〞太少了。

而当表示,支持他尽可能不拆北京城墙的意见,并还表示,要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将此精神下达给北京市时,他欣然地点了头。

郑振铎曾屡次出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及友好访问。

波兰、印度、缅甸、捷克、苏联、印度尼西亚等友好邻邦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率团前往阿联、阿富汗访问,途经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噩耗传来,多少人心疼如割,多少人泪水纵横!他生前的老友郭沫假设、茅盾、赵朴初等都流着热泪写下了悼念他的诗句:
万里乘风八月槎,惊传瞬息坠天涯。

同行英杰成雄鬼,一代才华化电花。

——郭沫假设
买书贪得常倾箧,下笔浑如不系舟。

——茅盾
肝胆文章,和平志业,耿耿星遥。

——赵朴初
郑振铎一生著作颇丰,除上述外,还有作品? 文学论集?、? 文学史中古
卷?、?佝偻集?、?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泰戈尔传?;译作?血痕?、?灰色马?、?沙宁?和印度寓言等。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收藏了大量书籍,其中有许多珍本和“孤本〞。

遇难后,遵其遗愿,其家属将他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了国家。

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郑振铎为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的又一巨大奉献。

点评
苏轼有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我认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任何东西也不能磨灭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将更加具有魅力。

郑振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

我认为他是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物之一。

不管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方面,还是在翻译方面,或是在整理民族文学遗产、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他都做出了卓越的奉献。

首先,郑先生让我深深感动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不泯的童心,也正因为他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领袖的朋友、名人的朋友、百姓的朋友、小朋友的朋友,乃至国际友好的天使。

据说在一次座谈会上,黄炎培先生问周恩来副主席,南方文物很多,应当怎样保护处理?主席插话说,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

由此可见主席对郑振铎的了解和信赖。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周恩来亲自提名,任命郑振铎为领导全国文物管理和考古工作的文物局长和考古研究所所长。

郑振铎一生接触过许多名流,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赞誉和由衷的敬佩。

在陈福康编选的?回忆郑振铎?一书中,就有几十位他的生前友好写文章纪念他,其中有茅盾、冰心、叶圣陶等文坛名家,还有苏联的艾德林、印度的海曼歌比斯瓦利等国际友好人士。

他爱好园艺,尤其偏爱石榴,他常在未成熟的石榴果上刻着一些小孩子的名子,等果子成熟后再按姓名分发,孩子们总喜欢围着他笑啊,唱啊,跳啊……
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郑振铎对别人无私的爱才赢得人们的尊敬,而另一方面,他对反动派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也使我们敬仰。

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和瞿秋白、耿济之合编刊物,团结斗争,他还是?国际歌?最早的译者之一。

在和解放期间,他同日本侵略军和反动派都作过坚决斗争。

他在?祈战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

人生莫不有一次的死,
但能够有选择自己的死所的时机,
却只有一个:
杀敌而死,死在战场上!
读着这样铿锵有力的诗句,还会有谁疑心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
郑振铎让人敬佩的另一方面,我以为是对文化的无限热爱和痴迷。

完全可以说他嗜书成“癖〞,他和自己的老友常说爱书爱得“弗得了〞,他的夫人那么说他书就是命,而他的爱子郑尔康认为,他把书看得比命还重要。

纵观他的一生,他每个时期的工作、生活无不与“书〞、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他坚信他从事的学术研究对国家和人民是有利的。

他一生不知疲倦地购书、研究书、写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表达了“书生报国〞的热忱和执着。

他最后遗赠给国家的藏书有十万册,书的内容十分广泛,以历代诗文集、戏曲、小说、弹词、宝卷、民间文艺、版画和各种政治经济史料为主,而这些藏书无不是他节衣缩食、辛勤劳动所得。

他在?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我所藏的书都是很辛苦地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中夜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

一部书都可以看到自己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


郑振铎的一生是纯真高尚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以书为友的一生,是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的一生。

他的一生作为及其高尚品格,应该是我们后来者
最好的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