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小花匠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数学小花匠教案反思
1、小班数学小花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可以帮助根据颜色标记给花分类。

2.学会按分配花。

3.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达一句话。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彩色标记,画出各种形状,在形状中间画点。

2.孩子们认识各种颜色和各种标记的花。

3.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几朵花,每朵花一个礼盒。

【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导入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幼儿讨论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幼儿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儿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种花
1、认识标记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孩子:这里有一个红、绿、黄、蓝四色的标记。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孩子:我们可以在标有红色的地方种红花。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幼儿:绿色的花种在标有绿色的地方。

小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把花种到和它一样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孩子:我找到了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孩子:正方形里有三个点,三角形里有三个点。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孩子:一点种一朵花,两点种两朵花。

请幼儿示范,把老师的花种到花园里去。

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要找一找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然后到这个颜色标记的地方,再数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几朵,和哪个图形里的圆点点一样多,最后把花种上去就可以了。

2、幼儿操作
第四,赏花,和孩子一起检查花种的是否正确。

五、结束活动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我们请其他小朋友也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

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

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喂小动物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两组相关对象之间的一一对应。

2.能把动物按顺序排列,一一搭配食物。

3.愿意说出自己对应比赛的结果。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按顺序排列动物并一一对应的匹配食物
活动难点:
体验两个集合中相关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
活动准备:
底板底纸4《喂动物》分类盒磁贴:大小动物卡食
物卡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景导入。

介绍动物。

以老师今天请客为情景,通过演示和讨论,强调“先从第一个座位开始按顺序排动物,在按顺序喂动物,边喂边说”的规则。

1、介绍角色教师:“今天,高老师要请客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看看都有谁?”将小动物一一出示,带领幼儿一起向小动物问好。

2、教师:“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请小动物们坐座位吧。


出示一个动物,告诉幼儿要从第一个座位开始坐,第一个座位的前面有一个红色的圆点点。

请小牛坐在第一个座位上,要幼儿一起说小牛请坐。

出示小熊,教师:“小熊应该坐在那里呢?谁来排排座位。

”请一位幼儿演示排列座位,讲解:要一个接着一个坐。

3、学习对应排列教师:“高老师给小动物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看看都有什么?”逐一出示食物请幼儿指认。

请幼儿讨论这些小动物都爱吃什么?我们要按顺序一个一个的喂,第一个要喂谁?教师示范喂动物,边喂边说:“小牛,我请你吃草。

”请幼儿一起告诉小牛:“小牛,请你吃草。


4、重申规则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玩的:从红色的圈圈开始,先给小动物一个一个按顺序排座位,然后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一个一个的按顺序送给它们,一边送,一边说“**,请你吃**”。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搬椅子轻轻回座位开始操作,并观察指导。

注重关注操作的顺序。

2.老师提醒每一个小动物都要给它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要边给边说。

3.常规提示:先收集食物,再收集动物。

集齐后可以换群。

三、结束部分。

1.请孩子们按原样拿回材料,并检查是否放好。

把椅子移回半圆。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将剩下的操作完,请幼儿观察是怎样喂的?再说一说什么动物吃什么。

3、评价表扬操作好的幼儿,表扬材料收好的幼儿,表扬边操作边说的幼儿。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孩子很喜欢小动物,知道每种动物最喜欢什么。

孩子可以有条不紊的安静的换组,可以根据动物和实物的关系一一匹配,效果很好。

老师演示时,要先把小动物放出来,并告诉孩子操作材料是不一样的,整理盒里的操作材料要在结束前放出来。

在分享、交流和整理方面,要对个别孩子进行单独指导。

老师在孩子操作的时候不要过多干涉,而是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如何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避免在个别指导下浪费时间,是这类活动中需要克服的难点。

3、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帮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4.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动手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根据物理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材料准备:衣架、夹子若干,袜子一人一双,手套一人一副,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示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展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并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小朋友示范同样的袜子挂在一起,老师和小朋友共同测试。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孩子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配对相同的袜子。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

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小组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寻找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

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

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

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

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孩子找两只一模一样的鞋子穿。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我们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我们往往怕麻烦和家长的不理解,很少开展这样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作为一名幼师,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4、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大和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这一节是小班孩子的数学第一课。

活动目标
1.学会直观观察大小差异明显的物体,通过比较知道物体的大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故事,孩子可以认识大、小两种物体,初步发展孩子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4.通过观察,可以比较物体的大小和大小。

5.寻找和发现生活中不同大小的物品。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中获得“比较才知大和小”的概念。

2.让幼儿在掌握大、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活动准备
两只不同大小的猫,两顶不同大小的帽子,两条不同大小的鱼,两个不同大小的球,两辆不同大小的车。

玩具戒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
今天有一个好朋友来我们教室做客,我们高兴吗?
二讲授新课
1 教师拿出一只紫色的大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教师再拿出一只黄色的小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比较他们的尺寸。

老师话:猫妈妈来我们教室做客了,我很开心。

我特意给了他们两顶漂亮的帽子。

老师拿出两顶漂亮的帽子,让孩子们比较颜色和大小。

老师的谈话:猫最喜欢吃鱼。

我特意做了两条又香又亮的鱼。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条鱼。

大鱼给了哪只猫,小鱼给了哪条鱼?让孩子观察和比较大小。

老师说:猫最喜欢玩球。

我特意准备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

我们仔细观察了和哪只猫玩,和哪只猫玩。

让孩子仔细观察,比较大小。

5 教师谈话:两只猫玩累了,我特意准备了两辆大小不一的车,送他们回家,大家仔细看看,大车送给哪只猫,小车送给哪只猫?
三教师每讲一个小故事,就把图片呢贴在黑板上,并通过这些图片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知识拓展
1老师拿出玩具圆,让孩子们比较每个圆的大小。

2让孩子通过教室里的各种实物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完成后,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孩子的积极性很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准确。

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完成的,但是知识的学习并不枯燥。

老师对表现好的孩子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这个课堂上,我很遗憾有些孩子没有机会见到自己,因为担心孩子的困惑,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孩子的个别回答还多。

整个课程让孩子们想要更多。

本次活动设计是从基础上形成相对大小概念的教学活动。

重点是让孩子在掌握大、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语言、游戏之中。

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5、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小瓢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

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

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瓢虫》这一个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昆虫——小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颜色不同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二维特征分类。

希望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数量和颜色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理解。

2、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些瓢虫用1点、2点、3点、4点、5点的彩纸做成。

2、画有相对数字相对颜色的彩纸树叶若干。

3、自制大树两棵
4.五个彩色纸房子和一个瓢虫妈妈。

5、1——5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蒋老师邀请了一群新朋友来我们班里,看看它们是谁呀?
2、哇,树上有好多小瓢虫,那它们都长得一样吗?(小瓢虫身上的颜色和点数都不同)
二、领养小瓢虫
1、那么多小瓢虫,它们都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

(每位幼儿领养一只小瓢虫)
2.请个别孩子向你介绍他们的瓢虫。

三、挑树叶
1、出示树叶,是怎样的树叶呢?(颜色不同、数字不同)
2、给小瓢虫选树叶,为什么选这片树叶呢?(小朋友真棒!都为小瓢虫选了一片它最喜欢的树叶)
四、找家
1、嘘!快听是谁在讲话,我们把小瓢虫们送回家好不好?(天黑了,瓢虫妈妈叫孩子们快回家啦)
2、请幼儿分组把小瓢虫送回家,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里的呢,为什么?
3、瓢虫妈妈开心极了,谢谢我们的小朋友帮忙把它的孩子送回家中!
活动反思:
一般来说,幼儿对于数学活动会显得很不感兴趣。

但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我看的出幼儿一直处于好学、兴奋的这个状态中。

优:让幼儿体验到了对数学活动的乐趣,让他们变的主动在学。

目标也有基本达到。

环节设计比较清晰,新颖,难度也层层递进,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不停的围绕我的思维转。

缺:在有些细节方面我想的还不够周到。

导致幼儿在找树叶这个环节中进行了过于简单的操作,幼儿没有动脑筋,没有去数数。

在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瓢虫和纠错的时候可以请下面的孩子也参与进来。

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加了难度,却并没有进行讲解示范,导致幼儿盲目操作,一片混乱。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练,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6、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大和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这一节是小班孩子的数学第一课。

活动目标
1.学会直观观察大小差异明显的物体,知道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知道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故事,孩子可以认识大、小两种物体,初步发展孩子的多向思维。

3.激发孩子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中获得“比较才知大和小”的概念。

2.让幼儿在掌握大、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活动准备
两只不同大小的猫,两顶不同大小的帽子,两条不同大小的鱼,两个不同大小的球,两辆不同大小的车。

玩具戒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
今天有一个好朋友来我们教室做客,我们高兴吗?【激发幼儿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老师拿出一只紫色的大猫,让小朋友认识颜色和大小。

老师拿出一只黄色的小猫,让孩子们知道颜色和大小。

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比较他们的尺寸。

2 教师谈话:猫妈妈来我们教室做客,我很高兴,特意送给他们两顶漂亮的帽子。

老师拿出两顶漂亮的帽子,让孩子们比较颜色和大小。

老师的谈话:猫最喜欢吃鱼。

我特意做了两条又香又亮的鱼。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条鱼。

大鱼给了哪只猫,小鱼给了哪条鱼?让孩子观察和比较大小。

4 教师谈话:猫最喜欢玩球了,我特意准备了两只大小不一的球,我们仔细观察,打球给哪只猫玩,小球给哪只猫玩。

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比较大小。

5 教师谈话:两只猫玩累了,我特意准备了两辆大小不一的车,送他们回家,大家仔细看看,大车送给哪只猫,小车送给哪只猫?
老师每讲一个小故事,就在黑板上贴上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知识拓展
1老师拿出玩具圆,让孩子们比较每个圆的大小。

2 通过教室的各种实物来让幼儿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完成后,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孩子的积极性很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准确。

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完成的,但是知识的学习并不枯燥。

老师对表现好的孩子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这个课堂上,我很遗憾有些孩子没有机会见到自己,因为担心孩子的困惑,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孩子的个别回答还多。

整个课程让孩子们想要更多。

本次活动设计是从基础上形成相对大小概念的教学活动。

重点是让孩子在掌握大、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语言、游戏之中。

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7、小班数学小花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颜色标记帮花朵分类。

2.学会按分配花。

3、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述一句话。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彩色标记,画出各种形状,在形状中间画点。

2.孩子们认识各种颜色和各种标记的花。

3.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几朵花,每朵花一个礼盒。

【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导入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幼儿讨论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幼儿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儿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种花
1、认识标记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孩子:这里有一个红、绿、黄、蓝四色的标记。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孩子:我们可以在标有红色的地方种红花。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幼儿:绿色的花种在标有绿色的地方。

总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的颜色,然后把花种在一个标有和它一样颜色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孩子:我找到了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幼儿:方形里面有三个圆点点,还有三角形里也有圆点点。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孩子:一点种一朵花,两点种两朵花。

请给孩子们演示如何在花园里种植老师的花。

总结:我们在种花的时候,需要弄清楚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到标有这个颜色的地方去,然后数一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多少,就像哪个图中的点一样多。

最后,我们可以种花。

2、幼儿操作
四、赏花和小朋友一起检查鲜花有没有种对。

五、结束活动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我们请其他小朋友也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

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

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8、幼儿小班数学学习7的组成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7的组成
2、初步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活动准备:教具:每名幼儿人手一份数量为7的棋子,记录纸,数字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景:“有一只小猪做事不专心,有一天妈妈确定考考小猪,让小猪分一分7能分成几种小猪低下头难为情的说妈妈我不会”请幼儿来帮助
二、幼儿动手操作:分棋子
边分边记录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请幼儿来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记录时要找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有规律的,一种是无规律的)请幼儿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容易记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四、幼和相互检查并改正记录纸上的错误,改过后自已奖力自已数字粘贴,贴于胸前
游戏:找朋友。

玩法:跟椐胸前的数字粘贴进游戏,要求两个好朋友胸前的数字合起来是7
活动反思:
经过之前对数学数字的练习,我班的小朋友对数字的组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之初,我们复习5和6的作文,让我们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准备,为孩子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孩子学习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容易。

本课结束后,幼儿对7以内的数字组合仍有一定的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