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金丹心法(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仙金丹心法(上)
天仙金丹心法
简介:据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李养正考证,此书乃为嘉庆年间全真道士柳守元托名古八仙所著,其版本有二,一为光绪《重刊道藏辑要》壁集,一为松飞破译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
书中八仙为:三山笛史韩湘、蓬莱道人张果、紫微垣山(酿花墨客)蓝养素、醒眼道人(富贵解人)曹器杰、铁杖老人李元中、盍缕道人何淑清、秕秕道人钟离权、回道人吕岩。
另外,除了八仙之外,书中还搬出了张道陵、葛洪、许逊、苏郎、刘海蟾、丘处机、白玉蟾、张伯端等等一大堆的关公战秦琼式的作序。
然此书大旨应是全真道北宗的清修法,关涉全程而详细精切,读者自能鉴识。
其中文采也还可以,只是骈文过多,散文过少,而显得不能够骈散结合和收放自如。
天仙金丹心法自序
大道之传,与天地无终极。
顾授者无不传之秘,而列圣相延之心法,惟智者观其深耳,且予之望人,甚于人之求我。
《金丹心法》予辈所单心研虑,尽神尽利以裁成者;正思以严访密求,得其人以相与也。
乃作者已穷其奥,会其归,发天地之玄要,俾毫发无遗憾。
而彼以轻心掉者,罔计天人性命之防,至以昆玉奇珍,抵烏鹊而莫之恤。
呜呼,明珠暗投之憾,讵忍言哉。
至如挟术以居奇,甘自蹈于人琴俱粹,是又失人于交臂,而大公独踞以为私。
夫英贤麾拒于门墙,而匪僻辱收于几席。
谁敢执其咎,而俾陨越以贻羞。
故心法之传,以公道付诸天下,传道而机不尽泄,以待有心者自悟,而未易为一二流俗人言也。
抑予也掌教以来,非一日矣,顾二三子之从事吾门者,率多于瞻礼之余,祈觌面而亲色笑。
呜呼,曾亦思尔之愿,言良觌凡,以冀一言指授,而希诞岸之登耳。
今也邀七祖之宠灵,而予亦得略参其末议。
揭波罗之谛,以沾丐于尔后人,虽使予面命而耳提,道亦如是而止矣。
不少藏其蕴,则能者可从;不轻露其倪,则道非弋获。
以不忍不传之隐而隐,诏以分明郑重之思,则后人之读是书亦堪默喻矣。
是役也,经经纬纬,越三寒暑而乃成。
请命者妙法元君,总其裁者三山笛史,而订正校雠之任,则吾门之溪守静、华玄邱。
纯阳道者吕岩洞宾甫自题。
天仙金丹心法序
太岁旃蒙大渊献之秋,丹书功告竣,予总肩其务,例识数言于简端。
呜呼,夫著丹经于今日,盖亦难矣。
赝者恒剽窃陈言,既贻诮于雷同剿说;乃或矫邪说以归诸正,独辟蚕丛鸟道之奇,顾身心示历其程,则悬拟者终莫的;即令现身说法矣,而真机密义半托镜花水月间,若有若无,乍虚乍实,阅者终愕眙于心目,而茫乎莫测其所从。
呜呼,神无方,易无体,性命精微之蕴,已极神奇变化而难名,而诱腋之馀,重以杳冥而恍惚,此颜苦其卓,欲从而未由者矣。
今夫以尘垢之躯,而振兴乎万古云霄以上,此匪真修为不易也。
而作书以诱腋者,亦犹戛戛乎难之。
且以予辈之静闲,幸脱屣乎尘嚣之表,而犹向名场利薮再三曲尽其丁宁佑启之思,夫亦诚有大不得已于中者,非以炫奇而鬻异也。
是故以得心应手播之,为觉世之书,非剽窃陈言,而古昔之大成毕集,非影幻夫镜花水月,而有无虚实郑重而分明。
穆穆乎,丹诀之梯航,而玄关之枢纽也,而予益重有感焉。
忆予辞桑梓,访名山,孑然孤踪,纵心于荒烟蔓草之畔,无书可证,无师友相参,魔难叠遭,备尝艰苦,径人终南深处,择岩下石穴居之,不火食者数月。
诚感云房仙祖化身默化,口授大丹真诀,余如诀行持而起火,凡经五十次。
维我心匪石,乃默契回风混合之天。
假当年寸念游移,或九仞而亏一篑,则安得谬从七祖后,为他人作嫁衣也?今日者,心法详明,示机缄于滾芥,投针而无微不入,则甚矣。
后人之幸,视予曩畴之辛苦,奚翅云泥矣。
然后予以幼冲人而滥竽七祖文章之末,所谓珠玉在前而形秽,小巫之见大巫也。
后之有感于斯者,其毋索我于形骸,而徒执语言文字。
三山笛史韩湘谨题。
心法发凡
书之作非偶然也,盖必其精神命脉蓄极而未通,而复以其有薄于中者,若天地之氤氲,化生郁浡而莫能自己,于是宣之而为论,勒之以成文,洒洒洋洋,如雨苏苗,如川赴海,构华摛藻,惨淡经营,求以达其意而止。
书之作,岂偶然哉!顾书以道意,而意之所注,溔淼而莫揭其倪,则观者将望而若驚,茫乎莫穷其畔岸,且目其言为弔诡,而加以不甚爱惜之思。
是以古人成一书,每弁其端以凡例。
有以树之鹄,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矧是书也,指一世之迷津而登诸宝筏,启万年之聋瞆而度以金针,则取精神命脉之所凭,而导夫先路,斯不迷于其所往,乃恍然于为道之易明,而其为教易从尔。
爰作例言十六条,冠之于看篇首。
曰若稽古,性与天融,龟蛇龙虎,代有飞翀。
古道远姚,金丹敝屣,圣教淩迟,伊于胡底。
开宗演化,镂骨鞭思,香浮法界,辉映彤墀。
发源。
两仪垂象,三教和倪,儒承孔孟,释证菩提。
道以心传,心缘法定,守一抱元,蓬壶捷径。
人偏蔽锢,视若歧途,拨云见日,何事踟蹰。
醒世。
天何言哉,因人宣化,灵爽式凭,匪虞匪诈。
邪难胜正,赝莫乱真,矧兹奥窔,周密精醇。
剔抉爬罗,心梳意织,人力么魔,庸能舞墨。
辨经。
积火铄金,积毁销骨,侮圣诋玄,咎有逸罚。
惟人练道,性命均调,非耽声色,罔涉虚嚣。
秘密沈酣,真常湛寂,簧口鼓奸,自贻伊戚。
弭谤。
八洞丹经,卷分十六,立志造端,飞升完福。
选辞冠首,略点机关,联珠合壁,按部就班。
躐等躁心,羊亡歧路,缓辔循途,波罗已渡。
提纲。
既揭宏纲,织微具备,缕晰条分,文无剩义。
神机变化,妙谛参差,流连咏叹,赞揭歌诗。
有要有论,惟精惟简,积黍垒铢,增高继长。
标目。
筑基炼己,兼营合汇,炉本意安,药非虚採。
烹丹行火,一日数
周,卷分起息,言发言收。
结固为怀,养即是产,行积艰贞,功行天壤。
校讹。
金胎神室,专指中宫,安炉道此,实异名同。
坎离交媾,浅深宜味,深则真精,浅为子气。
丹田三宅,言上即中,泥丸之敛,乃极上宫。
释疑。
道由言著,文以字歧,鲁鱼亥豕,疑益滋疑。
青锦之缁,白圭之玷,棘目聱牙,怠生之渐。
厥编既订,书準金函,严蒐雠校,谬戾胥芟。
正字。
六书载启,文教斯兴,篇分结构,句有准绳。
如坦解牛,如工切玉,劈理分肌,斯无踡跼。
矧乃玄妙,叵使囫囵,勤施点画,致我丁宁。
教读。
于昭太上,道德名经,文含贝玉,字发芳馨。
惟此鸿章,伐毛洗髓,璧采蓝田,金分丽水。
述而不作,仰溯名言,匡时翊教,遥契安源。
承徽。
心头又局,眼底瑶京,满蹊茅塞,遂阻云程,闷走驰车,无津得渡,辟此周行,亦趋亦步。
灯明暗室,日朗霾天,精光既彻,待尔先鞭。
辟径。
咄哉秘髓,心血既倾,夜光吉羽,郑重分明。
什袭珍藏,焚香熟复,探颐钩深,警心触目。
毋为起秽,毋作神羞,轻心掉矣,体道奚由。
戒亵。
神以敛凝,思由浚出,研虑覃心,诀斯毕悉。
非矜斗巧,构此罗文,玄机邃密,宝拟典坟。
夙铸良因,深求自悟,漏向阎浮,金科可怖。
存真。
比之匪人,易垂明戒,慎乃薪传,毋俾城壤。
悟于邪曲,授钵传衣,泥沙珠玉,厥咎有归。
告尔后真,大公可愿,相士有宜,宝兹成惠。
远匪。
奥旨鸿章,以介尔祉,价重百城,非金可市。
倘违玄律,纳贿希荣,遂辅秘笈,弋取名利。
日监在兹,罔有攸赦,敛哉敛哉,天休肃迓。
禁黩。
上例言十有六条。
皎梦流慈,表群圣著书之愿;翘车舣楫,开万
年来学之程。
悬镜影于层台,略揭波罗密谛;诏薪传于素筴,旁招诞岸先登。
吕圣功夾袋初张,网尽珊瑚还照海;狄仁杰公门辟,栽来桃李看成蹊。
分与凤毛,好作仪庭之瑞;探将龙颔,毋为按剑之投。
劝惩具有深心,不是游仙夸彩笔;珍赏定多知己,愿因说法浣红尘。
爰瞻紫气之光,倾囊以赠;倘接青云之武,连袂而升。
三山笛史韩湘书。
天仙金丹心法弁言
太极以前尚略矣。
太极以后阴阳剖,阴阳剖而五行生,而五行生二气之精要,皆胚腪于一元,而各还太极。
故地以之久,天以之长。
人以之证仙班而与天地合其德。
夫仙也者,全乎二气,化乎五行,复还乎太极之原,变化神明而不测守吾常,备吾道,不滞于有,不沦于无,灵台旷如,入乎玄,合乎法,尽性致命而以达乎天,如是而已。
虽然未易言也。
以如醉、如痴、如猿、如马之心,而开之、而醒之、而死之、而纯之,静远深沉,炼情而返性,遗形释我,万甚通灵,此非发奋其所为天下雄,则安得以百年易尽之身,卒与之性。
是故以吾之理,炼己之心;修己之心,而以复己之性者,所以存天地之性,以见天地之心也。
由勉然以入自然,由自然而归神化。
真元湛湛,圣真其殆一天矣。
是道也,《大易》藏其蕴,五千文字孕其精,而《心法》一编则显其微而阐其幽,独泄古今神圣未传之秘。
夫道因言塞,亦以言传。
其言之而塞于言者,言非所言而道其所道者也。
言足传乎道,道乃待言矣。
《心法》之言,言衍道心而扬道法者也。
不邻于恍惚,不涉于筌蹄;晦者明之,繁者简之;难且远者,切近以迎之;扫荡其歧涂,剖分其疑似;混懵之界,而又于其机之不容轻泄者,寓之于约达而微臧,斯其所谓鼓舞以尽神,化裁以尽利者耶。
昔者唐帝鉴观乎《河洛》,而开十六字之心传;八祖通《道德》之真诠,而《心法》广为十六卷。
呜呼,其旨远,其意微矣。
心八祖之心,法八祖之法,道异于耳食,而抗心于五城十二楼之间,备吾道而守吾常,非异人任也。
夫而后天开日朗,全性命于神奇,与二气合其灵,与五行合其运,与天地合其撰,而与作书者之愿始不相负云。
太玄上相降魔大天师汉张道陵拜题。
辟破鸿濛总是春,春融八卦散天均。
一生水矣二生火,坎离既济配元真。
先天卻藉后天补,欲補后天精是主。
精满丹田药可求,规中一息调龙虎。
气足元精化作云,灵通七窍神氤氲。
既经交炼还经反,只许团圞不许分。
巽风鼓动神光起,子午烹调卯酉止。
结得光明如意珠,非青非碧亦作紫。
撞透三关锁钥开,神龙五色捧珠回。
珠回碧海光华敛,孕就蓬仙掌上胎。
蓬仙顾复经三载,头角峥嵘纷异采。
长啸一声剑划天,朝游五岳暮沧海。
另辟乾坤游物表。
灵茬何在在灵台,只恐迷途自潦倒。
金丹真谛古难寻,《心法》无多值万金。
今日剖分玄妙理,心中有法法从心。
云房主人钟离权题。
八祖《金丹心法》成,揭尽庐山面目神。
探月窟理蹑天根,突前人而惠后人。
功德与恒河沙等,诸天赞叹,咳唾成珠,正襟庄诵之余,欲言而搁笔。
惟有从诸君子后,矢歌以落之。
歌曰:乾坤混辟无赢缩,一个葫芦圆辘辘。
包裹先天带后天,生机一点春浓郁。
可怜取次鉴元真,耗斁精神生气促。
那更尘埃日夕埋,形体捐弃趋沟渎。
终南八祖散阳和,化雨东风频往复。
露湛阳晞不惮劳,春台只待幽兰馥。
大悲大愿几人知,万唤千呼如痛哭。
寸寸慈肠化彩云,云端落下珠千斛。
斛烛幽都辉黍谷,携归莫只藏书簏。
焚香再拜佛牙签,索隐钩深时寓目。
豁落一声心境开,天香缭绕梅花屋。
自修自己自安排,万载元基从此筑。
五岳三关一线通,穿龙穿虎功神速。
龙降虎伏共朝元,紫府真君调玉轴。
玉轴钧调会众仙,蓬莱绝顶昆仑麓。
一朝证得大罗身,须感丹经贻介福。
福语万千章十六,殷勤度尽神仙族。
我今拍手作长歌,指点嘤呜上乔木。
太极内相饮湖道人葛洪稚川氏拜题。
法者何?丹法也。
心者孰谓?传者之心也。
法者准绳,廲以心法。
斯运心灵而至幻,范之以定法,弗纵而歧,故析而分之。
法无为,心有觉,通而统之。
法非心不立,心非法无依。
心法云者,列圣之心传,即成真之宝筏也。
然以心化法。
且心者理也,法者权也。
理善权,权济理。
此鄋传书秘谛,而化而裁之者也。
是故心法之传也,传心以传
法也,于所曾为者道之,即于其所不能道者而为之,于前人而错综参伍以通之,即合天人而微显了阐幽以泄之,心良苦,法綦全矣。
心我心,心斯不负;法吾法,法乃弗虚。
探其玄,索其隐,蒐其秘,致其精,则存乎其人,而非传心法者之所能与也。
铁杖老人李元中漫识。
无不公之道,则即无不揭之心;有共白之心,则即有相沿之法。
然而法可法,韄于法,胶瑟而刻舟;惉于心,破觚而偭矩。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冥于法之中,而陶冶于心之用,连乎其有刮,而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如是焉尔已。
是故其好之也一,其不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
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矣。
夫轮扁之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
于其间,而父子莫能相喻。
法无异法,而糟与魄之忘不忘也。
虽然不范不模,而伥伥乎师心以逞,是又俪工倕之指,而求器不苦窳也。
自本自根,神动天随而炊累,肖心于法而不柴于法,一心无剪,诸法不仙仙,斯十有六卷之通变而尽神,传以心,传以法。
蓬莱道人张果题。
君子咏伐柯之什,而知心法命名矣。
夫合土范金,必假型模以利用,而况功由下学,渐跻于希圣而达天。
莫为之前,则亦莫为之后耳。
然以斧柯之有象,而必假诸在外之准绳。
凝神睇视以来物,犹与物两相薄,岂若内求诸灵舍,欲仁至者,初不劳外铄以相成。
此八祖金丹,肇嘉名以《心法》也。
抑此心此法,要非创获之名也。
本身心已效之事功,为后学引而入胜,导之以先路,示之以已经,是则其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夫尧舜者也。
是故著金丹之法,即以传列圣之心。
心以法而能收,法以心而善运。
即心即法,即法即心。
心灵而法悉神奇,法悟而心尤活泼。
迨至心空法化,湛然意象之于于,则且不知何者之为心,而法于何从寄矣。
虽然不读金丹之《心法》,犹怅望蓬山云雾,拥之而远也。
读焉而不习,习矣而体验弗精,亦犹之乎既入宝山,撒手空归,而无所得也。
呜呼,八祖传书之愿,至拳拳矣。
传书而不厌其详,夫亦垦乎其至矣。
学者神明于定法,而即一心以印八祖之心,心同者法同,我知其必有合也。
后人勉之矣。
借使峰回路杳,几穷于境地之
难通,而洞口渔郎,必遇秦人之指示。
况《心法》之彰明而较著,朗若日星矣。
是书也,授受凡三载,为陵为谷,几惊心于水复山重。
而予以菲材,谬叨不弃于诸君,俾令左提右挈,乃竟以挽回于中路,而宛转玉成。
始知艰巨之图,有甘苦之备尝者,其所由来非易矣。
予故于告成之日,幸后人之坐享成功也。
附以数言,深愿后人之珍重。
天枢上相妙济道人许逊谨题。
昔吾夫子至晚年,自谓从心不逾矩。
夫矩者法也,从心而不逾,即法即心也。
八祖金丹书既成,颜之为《心法》。
心法云者,以示从心之所欲,知自圆而行自方也。
呜呼,其旨远矣。
予也正襟危坐,口诵而心维,大都理则贯天心,结想精思穿月胁。
而墨舞笔歌之浑脱,则汉唐晋魏各擅其长。
后学有心人,妙解斯文三昧,靡不衰兰振泽,灵兰生香矣。
夫仙分五级,惟大罗为无上正宗,万劫千尘、地圮无倾而不坏。
是书之秘密,大罗心学慧灯也。
修真而不法大罗,则是自甘于小就。
法大罗,而不究心于《心法》是不知其所谓矩,安能不逾而从心。
《心法》之传,诚地厚天高,父母生成之惠也。
予自惭浅劣,僅足窥玄豹之班,而大义微言,束手于一辞莫赞。
顾以恩叨部领,窃偕大罗诸君子以扬光,荣分侍从之先,职宰清华之要。
但使后来后彦,絜矩以从心,增吾党之光华,壮大罗之气焰,是为八祖传书之愿,而忝居领袖者所瞩望其接武而来焉者也。
故庄诵之余,不辞孤陋,而僭为之序。
大罗班首居居道人苏朗敬题。
真元湛淡,回一气于天门;妙法圆明,构三灵于地户。
玉烛印乾坤之照,日月增辉;金绳维远迩之防,山河耀采。
运灵枢而闔辟,四禅暗室睹青天;悬慧剑以招摇,三昧雄关纷紫气。
法云自在,吐纳龙宫;幽谷生温,飘扬凤律。
则有巍巍八洞,开觉路以扬镖;落落千言,渡迷津而鼓侈。
撷群英之芳润,嚼蕊吹花;成一代之宫商,敲金戛玉。
何光不定?愿在盘珠;此意谁同?书长蕙锦。
瞻海立云垂之象,可知工部雄才;诵天惊石破之谣,多谢女媧妙手。
予也光分鹿洞,序附鹓班。
窥意匠经营,穆风声于智府;缅神工惨淡,澄月色于灵台。
如传
阙里之书,倩紫微而朗映;似送层城之璧,凭青鸟以遥飞。
宁惟彩笔生花,作架藉珊瑚宝树;直迈玄亭吐凤,装书将玳瑁雕梁。
既三春之雨露浓浓,斯九晼之芝兰灼灼。
维兹美玉,何容韫椟以藏;试看关车,共仰高山而至。
戴花道人海蟾子刘操顿首拜撰。
法必有真传,传有真谛。
而后人之作伪者,乃渐至于浸淫颇僻,假为邪说以诬民。
然观鱼目与碔砆,而夜光明月之珍益重。
有心之赏识,盖真假终难掩蔽。
而第自精其藻鉴,得失分明矣。
故见御女之狂言,而知取坎填离为乐境。
见丹烧炉火,而悟结胎养婴为正宗。
见焚符伏剑,非证圣之阶,而知阐教济人为实得。
形神有专注,而拾级以相赴者,歧路莫得而摇之。
乃自人之厌故而喜新也,邪说之可甘,丧身家而弗恤也。
迨至祸机已发,始悔心于末路之难回。
夫岂知今日之所流毒,早基于昔日,而昔日所甘而厌者,真与假之未区也。
是书演大丹之秘,揭真谛以予人,不任情而敛以心,示修性而根乎命,以由和为极,以仁义为标,五千文指授以来,未有若斯剖晰者。
盖八祖以亲尝之甘苦,悬登假之津梁;既一身已效之程,开万世无疆之福。
仁者之言其利溥,而诱人之愿宏矣。
是故法传天壤,则以一心证万心;心被人间,则通活法为常法。
心离法,则心不正而他歧;法离心,则法亦灵而莫运。
维灵维正,舍《心法》将不知其所之焉。
不知其所之,则安知其不蔽于邪途,而以鱼目与碔砆为明月夜光之珍异?顾误歧于假法者,未窥真谛之传者也。
既传之以真谛之奇矣,则又安有见明月夜光尚宝碔砆鱼目者!甚矣。
《心法》之提携后学,而作邪途之狱吏,功德如天矣。
呜呼,目击道存,幸神奇之已揭;言忘意得,惟臭味之相求。
祝融山外之芙蓉,肃迎紫气;泰岱峰头之冰雪,佇沐清风。
通明上相守拙道人长春子邱处机稽首敬题。
昭阳作噩之季秋,予适应侍直,会检诸疏本,得八洞帝君汇奏文,盖悯人世之迷懵,而欲著丹书以醒寤也。
予览之未竟,不禁轩然眉舞。
曰:是诚先得我心者哉!一举而超亿万尘,其惟斯扎矣。
夫扰扰寰区,播慷瞇目,若树之抱蜗而自蠹,若蛾之爱火而自焚,隙驹蕉鹿之劳劳,
谁解道为何谓。
至若深山羽客,避地幽人,钟破晚烟,鱼敲早课,侣清风而友明月,餐岩柏而咽岭霞,蒲圑坐破长年,药鼎烹残活火,而乃自生骈拇,歧路亡羊。
虽尝棒喝灰心,要只盲敲瞎打。
或师心而自用,或迷径而忘归。
甚至高明指示以真诠,而彼反疑其谬戾。
是所谓若狂之国,见不狂者,而转讶其狂也。
顾其所受真矣,所趋正矣。
德为汝美,道为汝居矣。
知心无物而闲其心,知物无物而祛其物,知道无物而惟知与道为依,意不分营而邪说人言之悉屏,功无或辍而半途中路之弗甘,亦几几乎与道凝,而神亹亹来会矣。
而卒致离而不合,不得底于穷神达化之天者,大率危微要渺之所关,传者未尽传,而受者复无从而考据也。
夫圣神之功化,原非有艰深隐僻之端,而失以微芒,竟至相悬万里。
迨夫徒劳而罔效,而遂共诬大道之玄虚,此人心所以日即于迷懵,而列祖不获已之怀,欲著书以觉世也。
越三载,丹经乃告成,予读竞终篇,而叹心源已揭矣。
理无微而不彻,机有绪而交联。
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慈航广博,人人诞岸堪登;慧日扬明,在在迷途可悟。
诚所谓文无剩义,而笔有余酣者耶。
夫列祖以上圣之才,现身而说法,微言奥旨,游夏不能赞一辞,则安容蠡测之私,贻羞于大雅。
然而志合者莲心可采,情符者兰味宁忘,占宝气于连牛,望练光于曳马,觉当年先得我心之愿,油油如也。
爰拜手而弁数言,为吾教有心者庆。
并自快是书之始终,得与而序之,以志予之观厥成。
海南后觉白玉蟾稽首拜撰。
呜呼,著是书者之作法而因心,亦太苦矣。
盖炼心以法者,以是书之法为法,即以予辈之心为心;而转法于心者,则以千万人之心为心,复统千万年之法为法。
夫法莫繁于往古,而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矣。
乃统不同于一致,使之皆印于吾心。
通古法之纷纶,错互而难齐;而约之以规矩准绳,不谋而毕肖。
呜呼,以是而言《心法》,《心法》亦难矣。
顾予从立志以还,迄于积行、行功而面壁;原非扰扰于分条逐节,庞然杂遝其心思。
然而十有六卷之云云,又未尝不循其序以相乘。
而俾法有纤微之未备,则以予一人所独征。
诸七祖而皆同,是道成于七祖,与予一人者,即以达乎千万人,而千万人犹是也。
若是者
何也?盖约之以准绳规矩,自可统不同而致一同也。
乃统不同而可以同矣,何以超轶群伦而奋青云之路者,夐乎其若绝,而茫乎相望于古今之间?视国家之岁进数百人,不啻相悬万万也。
今夫有是心而不知法,则叶公好龙也;知法而不属于心,犹舍镘以嬉薄功而期厚飨也。
此予辈之金丹秘髓,驭心以法,而运法于心也哉。
然承心法之传者,知运法于心,必先识夫贼我心与养我心者之曷若。
驭心以法矣,而要参乎拘法离法之皆非,以予辈之心为心,而善得夫是书之法以为法,释回增美,栩栩然于意无意之间,斯法咸归于一心。
乃如予辈之炼心炼法,具有统名之以《心法》,所以万法原皆一贯,而散之则脉络分明,洎真积力久而功成,歧我于人,印人于我,今古不相及,而相待以有成也。
然而著是书者之作法而因心,亦太苦矣。
醒眼道人曹器杰题。
太上曰:“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贵自得也。
”自得由心悟,犹大匠之示人以绳墨,巧则存乎其人也。
是以《道德》五千言,含天地古今之蕴,而言不尽意,意不尽言。
变化神明以待后人之研究。
呜呼,谊何美,恩何明也。
《心法》诸篇,视五千言而倍矣。
非好为艰苦而琐琐焉,不惮其烦也。
盖其心与天下之人之心相关于息息,遂觉天下古今之心志皆等于吾心。
心同者理同,而无不可与于大公之道。
夫是故肫肫乎莫解,而直欲以天仙化人之愿望大千也。
然教可施也,而情不可以强也。
无可私之道,而不皆为可以语上之人也。
以毕罄其中藏者,取金针以度与;即以引而不发者,俟其人之自致于修途,其循循而毕赴其程,作书者所厚望也。
其或自迷于所往,以及迟疑畏葸而逡巡,此则伊戚之自贻,而作书者无过也。
嗟乎,吾道自纯阳演化,宗风如日月之明。
北度七真,南延五祖,各以师承相授受,而穷山绝谷,代证飞翀。
然闭门造车,罔不出门合辙,此其故何也?大罗之衣钵,固未有别开一径,倖致圣神功化之能者也。
顾书不尽传,传之而义多未尽,甚或相沿以口授,有心者至有铁鞋踏破之悲,则观《心法》之指陈,亦可以慷慨奋兴,而知南北渊源之奥矣。
夫学者优柔餍饫,以驯致于从容自得之天,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