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邪与毒的证论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邪与毒的证论3
有关邪与毒的证论3
毒邪分为外毒与内毒,人体除了是个药库之外,利弊佐权不好也是个毒库,凡是超越了“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这个法度性的规范,都是邪与毒,其毒与邪之状,就是“太过”或“不及”的状态。
活着的人体不断的从内外环境中互通有无、升降出入交易性的“纳新排故”运动,这些运动是在内外环境的有无差异之间建立起来的位势差异,才是人们常说的“神机”〔《内经。
五常政要大论》有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这就应证了《管子》言之的“物之能化谓之神”了,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很早就总结出了这么好的成果,可是当代的人们,不但难识不说,还在抱有很大的不解之见,还在用“平衡”来冒名顶替这个内外、上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位势差异不断发生交易生运化的神机,从春秋战国之后的历代所谓名家,只有不断的否曲之份,延之当今在越来越离谱了,连个“平衡”失去了有无差异都不懂了,请问?失去了环境内外有无、虚实、阴阳等的差异之间的互补启动,怎样才能有生命的活动呢?人体内氧气与二氧化碳之间的比例、酸与碱之间的比例等,都保持在一定的动态时空规范之内,这本来就是个“稳态秩序”,或称之为“内稳态”,这个“内稳态”有其一定的可以活动的时空范围〔太极之道一一中医学到目前连这个“内稳态”的现代医学表达语言都跟不上,还谈什么的继承与进步?〕,我们称之为“动态”,在正常时也可以称为常态或正态,在数理上称之为“正态分布”,也就是《黄帝内经》定义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之意,“太过或不及”的氧或碳、酸或碱等都是邪与毒,氧气不及则呼吸急促、氧气太过则呼吸停顿;二氧化碳不及则呼吸停顿、二氧化碳太过则呼吸急促,这都靠氧与碳的适宜含量,用来自我调控呼吸中枢,从而改变着呼吸的频率。
其实,人体内酸碱度的自我回馈性的调控,也是人体内不同层次间的“太极之道”网络回路上维系在一起的自发生、自启动、自约束的生命过程,决不是某个方面的在单打独干,维生素
补充过量也中毒,大米缺少米皮也致口腔溃疡或慢性结肠疾病,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相互偶联的协调运作。
从上见到,不管外邪或是内毒,都是内外诱因,打乱了人体的正态之治〔“中态公约度”或称“太极之道”〕所产生的结果,是常气与客气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所致人体内气候或情志的太过或不及的走偏,造成新陈代谢的活动秩序紊乱,产出的邪与毒。
如是,毒因邪而异生邪,因毒而驰张,以痰瘀为依附成形,耗精血自养互生,随体质、病性、病势、病位而从化,表现出证类多端,终致邪毒损正,正乱致邪毒日盛,久之必致虚瘀,成正虚邪实之状。
故《医家必读》有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攻之;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虽然这些言论不够同太极正态原理妥贴入微,但能说明疾病的不同阶段的演化方向与治疗的分期方法来。
但是为了纠偏之邪与毒,我们必须在纠偏上作文章,也就是在太过与不及或紊乱上来作文章,真正的扶正,是在“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扶正,不是滥用其补,而是有损则补,知虚则益,太过则损,不及则益,在“损益之间得其中”,也就是在损益之间得其正,这才是真正的在扶正,并不是凡是的补益是在扶正,祛邪达正也是在扶其正,因为过亢或不及都是邪,只有“损过亢”与“益不及”的法则才致正安。
如:过阴则阳在损、益阳而损其阴;过阳则阴在损、益阴而损其阳;肝阳上亢是木火太旺,益肾养阴其亢则降;木郁制土其脾失健,疏木松土脾则其运;等等这些都是一维一层面上的辨识与正治方法,另外还有多层多维上的参杂复合,如:表中里、上中下、左中右的多维复合之证,时刻需要医者详察之:表寒里热、表虚里实、上实下亏、上虚下实等不可不审之,在处方中的寒热虚实之药,必须展开分维分层性的引经报使治疗,这在张仲景的立法与处方中运用最妙,都是在让邪达正的大法。
本人总结概括成了六句话十八字的总体方略:“益不足、损有余、调紊乱、疏通道、利运物、达中态”。
很有必要对文本中的一些名词与朮语作出解释:
1、模态与模型:
a、模态:为规范性的可变动与活动的状态;
b、模型:为定格式的不可改变的样式。
所以,二者在描述上有根本的不同,如活着的人体只能用模态来描绘;
尸体才是模型。
这与证态或证型\病态与病型等也是个最大的区别,在当前从上层人物中还是在用模型,证型,病型等,与活着的人体是不妥的描述,如证态是按时空关系在不断的演化着,临床上的处方是临机化裁才能对得上证,效果才显著;而证型的处方在时空关系上有间隔的漏洞,不能临机而施方与用法,在时空演化上有贻误,效果就不那么明显,用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群非常机械的书呆子,不会灵活运用。
2、复合与复杂
a、复合:为多层多维网络的有机复合,才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內的每一个层次都是明晰的并不复杂;
b、复杂:为层次之参杂在一起,缺乏明晰可见的有机层次整体性。
很平常的描述是:“你这种事情很难办”,意思是在说太复杂,用其来表述人体,就是在说人体的机制模糊不淸。
其实,我国古人对于人体的描述,逻辑起来之后是非常至简的并不复杂,整个人体的每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个太极的相互差异性的正态交易[守度的相互作用]。
当前的所谓中医大家们都是在不妥的复杂,十分可悲与可笑。
“既无太过,也无不及”:为一种中间时空关系,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多不少,刚好合适的状态。
用艺术家的描述来说是:“多一份则壅肿,少一份则瘦小”,为不多不少的形为美。
其中间时空按生命所处的层次特征具有其上限与下限的行为规范,现代生物学则称为生命概率阈值规范,如微循环所处的动脉端的正脉压与静脉压所组织成为的正负脉压差,是组织细胞之间所展开信息能量与物质升降出入交换的原动力,古人为此就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个“有”就是“中态公约得度”的,“失度”就是“太过”或“不及”的了,也就是失去了“太极”的“中态公约守度”之道,如微循环的“正负脉压差”为“0”了,那么,组织细胞之间所展开信息能量与物质升降
出入交换就停止转运了,故《内经》就很早说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孤立危”,可见这个“0”就是正负压之间出现了“平衡”,而“平衡”的杠杆两端就不动了,无法开展信息能量与物质升降出入交换,是死期。
正常人体的上中下,左中右,表中里等是“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古人用阴阳来动态的代表定位,不是固定在某个层面而不移的,这个就非常的注意,可现在的人们一谈阴阳就用两个实体来固定之,就不是阴阳了。
3、太过与不及:《黄帝内经》在〈素问。
五常政要大论〉中曰:“夫邪与毒者,皆阴阳五行标盛衰之气所为也”,其“盛衰”之气,对于人体来说用生命体征的象数理念可以标量而出的,具体的言之是用其气血脉色体态等来标量之,拿到现代化来论之,这就叫做“数字化”或被称“标量化”,如一息四至等,脉迟或弱为“不及”、脉数或洪为“太过”,“既无太过、也无不及”才是评量人体常态与失态的杠杆。
是为人体气机和器质的不能守其“中态公约度”的“太过”或“不及”的气血而称之。
如《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之的:“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阴阳五行等在太极时空的过程中,不断的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的涨落性递度差,才自发启动了有无互补的生命活动中的杜故纳新的交易生运动的神机。
这个是用唯物论的对立,矛盾与平衡永远也理解不了的大课题,国医学为什么在文化与哲学指导上不断的异化与萎缩,关键问题不是政策的不支持,而是被不应有与缺限的哲学文化捆住了正确继承的手脚,不从源头上从意识形态拔乱返正,光喊口号是在作无用之功。
可见,内经很早以前就对万物的生成原理,作出了明确的交待--交易生变化。
可现在解释易经的人们,只在不易,简易,变易这三项作文章,忘掉了“交易”这个源头,等于是什么的也讲不到位,也圆通不了。
所以內经就说:“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所以,《内经》中的“平”人与“平”气都是错字,从时空上来讲应该“正”字,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意能够取得纠正,才在文本序贯上不产生逻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