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因时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学生阅读困难,再加上作者是开国元勋,学生理解其情感
有难度,想从文中获得人生经验与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紧扣文本,理解内容为教学重点:母亲的
品格,母亲对“我”的教益,进而再理解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上完后,有太多的遗憾。

正如区教研员张秋艳老师所言,品
析重点段落,可从多角度入手,不要仅仅局限于“词语含义或作用”;可以大胆设计,“母亲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课时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要有“对比阅读”设计,一定要进行拓展阅读,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依然要重视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学习活动中,教学设计处处
要围绕学情展开等。

其他同事的建议:三案撰写要严谨;教学环节再调整,避免头
重脚轻;还是威严多于亲切;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发展学生的
思维能力还需继续探讨。

最近这两三年,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到了瓶颈期,读书、学习、集体备课等各种形式,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为此,苦恼了很
长时间,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

对于教学,还是没有真正打开自
己,总是说摆脱过去的经验,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打开自己,没有
从零开始,还是被经验惯性所控制,问题依然是问题,困惑依然是
困惑,几年来,停滞不前倒成了常态。

教学越久,越想回归最初,做一名“语文人”。

怎样才能达到
期望的课堂?既能“教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能“育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

怎样才能把学习语言、
发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落
实到每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梦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语文课堂能具有
大气、灵动、丰富性,带给学生优质的语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语
文教师。

对于阅读教学,我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一直追求课堂上
教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或集体的解读
代替学生活泼泼的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实践下来,总是不尽人意。

还得继续修炼,继续前行。

王志芳
__年10月31日《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
向大家汇报。

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

课前预习,让学
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
相关的问题。

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

学生在完
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在上课过程中,我以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
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

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落实了“四基”。

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
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

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
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

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

不论是开始的
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
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

可以
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
提高。

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
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
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在情感方面,我通过
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
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
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

后来,
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
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

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
音哽咽。

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

可以说,这一
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

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
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

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
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
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

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
文章,层层推进课堂。

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
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

比如开
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
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
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进一步提高。

《回忆我的母亲》教
学反思3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
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

深刻感悟母爱这一
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
刻地把握这个形像。

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

教师的个
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
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
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

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
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

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
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
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孩子们发言
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
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
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公开课上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还没有进行集体评课,不知
道听课的老师评价如何,不过听了个别老师的评价,反应很好。


想整个课堂就像发了一场梦,但上课感觉还良好,让我开心的是同
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他们对母亲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动不已,
母爱这种情感的感染力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个课堂,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导不到位。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时,学生读的声音太小,像是不敢读出声。

这导致在这个环节里有点尴尬,那时内心很焦急,却无可奈何。

回想起来问题在于我,我没有
正确地引导学生读。

毕竟一般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欣赏的
句子也就那么一两句,对于同一句话,读了一两遍就不再想读了,
而我当时没有想到,也就没有用正确的语言去引导。

第二,对学生的朗读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

在赏析这个环节的
时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
感悟。

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我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

例如,一个学生赏析文中最后一句“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他
赏析得很到位,还用了一个贴切的词语“撕心裂肺”来形容。

但他
读的时候却没有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赏析完如果他再读一次的话,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三,时间把握不好。

上公开课,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迟
了两分钟下课。

在读赏这个环节超过了预期的时间,时间控制不好,本来可以控制的,但是学生还想回答,不想扼杀这种积极性,更不
想扼杀学生情感的真挚流露。

所以后面就省了一个“读背名言名句”的环节。

但时间还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但因经验不足没法考虑周全。

还有其他问题,由于当局者迷,还没能总结出。

附:学生课后在qq空间发表的感想。

今天,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这课,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身
世以及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辛酸,终生的刚强与贫苦等。

表现了
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及对失去母亲的痛心。

在公开课上,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散布整个教室。

同学们教通过
这机会抒发出了对母亲的爱。

看到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及听到他们说
出的包含感情的语言时,我不禁热泪盈眶。

突然想起妈妈。

她的额
边又多了些许银丝,眼角旁布了几裂皱纹。

脸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
的红润。

昔日那双纤细的双手也消逝了。

想着想着,泪珠滚下。


中涌出一种痛,但兼并着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
为我做的一切全从我的心门涌出,呈现在脑海。

妈妈,我想对你说: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赋予了我生命,赋予了我一切。

您劳动
的身影让我永远无法忘记,您慈祥的笑容将永远铭刻在我心灵的深处。

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时候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是您,在我伤心落泪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快乐。

您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太阳,您的光辉将陪伴我走向生命的尽头。

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妈妈,我爱你!《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5
上课是个人思想的整合,评课是众人思想的碰撞。

评课越深入,思路越清晰。

《回忆我的母亲》在设计教案时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讲背景,作者字词,文章结构层次。

第二课时,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品质。


三课时,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我对革命事业的决心。

今天,讲课时。

两点整上课,我1点52进教室。

当时教室里已
经坐了很多老师。

其中,还有副校长。

难免会紧张,所以,就利用
多媒体放了一首《妈妈我想你》。

歌曲四分半时间,因此,歌完之
后刚好上课。

随意的歌,调动情绪,毫无目的。

导入,本来是开门
见山。

当我发现学生和老师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我换了导入方式——情景导入——我们感恩生命如同鸟儿有了丰厚的羽毛将会飞向
蓝天。

我们感恩母亲,她陪伴我们人生的起起落落。

当我们第一次
睁开眼睛看到的人就是母亲,母亲怀胎九月早已和我们建立了最为
深刻的感情。

所有母亲都是这样的',朱德先生的母亲也是如此。

这样的导入,我很不喜欢。

因为,句子没有那么优美,遣词造
句生硬关键语速也慢。

(我紧张的时候,反而语速会变很慢。

)接着,按照计划回顾知识三组词,三层次。

分析第二部分。


置任务1.概括第二部分关于母亲的事件。

2.总结母亲的高贵品质。

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始讨论,讨论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速度太慢。

但是,考虑到学情,也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他们讨论了近20分钟。

接下来概括事件。

事件概括,我提醒了说关键词,重点句。

但是他
们依旧很难概括出来。

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学生把握的很好。

由于
时间关系,对第三部分讲授,我很快做了总结。

而且为了让学生把
握读法,还特意强调和泛读了第16段两个“忠于”的语句。

下课铃已经停了一会了,布置完作业下课了。

反思:
导入:导入是拉进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要激发读者的兴趣。

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

其次,当情绪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顺势而推。

借助朗诵第一段,再来回顾文本知识。

授课过程:1.问题设置不清晰。

对于和母亲有关的事情,应该分
组找出,而不是全班都在总结。

按照我的方式:全班总结,一会浪费
时间,二会使课堂混乱。

2.在概括事件时,给他们方法指导,更重
要的是有范例。

3.适当的时候,要渗透背景介绍。

这样孩子们就不
会纠结“溺”字。

板书:四块黑板利用不合理。

最南边的黑板应该写一些字词类。

紧挨着的黑板写本文结构,第三块黑板也就是靠近写结构的黑板,
应该写人物品质,最后一块黑板写一些延伸的知识。

总之。

1.课本挖掘不够深入。

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平凡的母亲,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在我幼年,母亲是平凡的
劳动妇女,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妇女,她勤劳、聪明、能干、善良、宽容。

在我求学时,母亲是有远见的。

在我步入社会时,有了自己
新的思想,母亲又成为了我的支持者,一个人养活一家,她明白我
的不容易,可见母亲的深明大义。

2.教学设计不精致,像粗糙的陶瓷。

看似完整,但不完美。

a.教学设计要考虑每一环节所用的时间,在备课时就注明。

b.活动应该是质量和效率双重标准。

c.方法指导不是只讲空泛的词,应该落实处,给范例更直观明了。

3.板书,合理安排每一块黑板。

4.随意的导入要镶嵌在整个课堂环节上,而不是,仅仅为了缓
和气氛或者调动情绪。

教学智慧不是花,应该是嫩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6
教学不光光是教学生知识,上完一节课就完事,应该用我心交
我生。

本学期我教初一的语文,全班61为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多数是留守儿童。

几乎90%的学生父母远离家乡外地打工,父
母一年就清明节,和春节回家两趟。

有的父母甚至就春节回家。


生每周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处。

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亲的
疼爱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现在学生倔强,固执,我行我素。

没有吃吃过苦,体会不出苦尽甘来的内在含义。

我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朱老总写
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1944年2月25
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

在这
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
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
深情赞歌。

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末了交谈中,很多学生很不理解总司令那么大的官,怎么让自
己的母亲如此含辛茹苦?为什么不给自己母亲盖个大房子让母亲不要
那么劳碌等。

作为教师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需要等跟学生交谈。

深入了解到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朱德是谁,有什么背景一切不清楚,其母亲是谁更是懵懂。

学生问及我便一一做答,具言相告。

只有与学生交心,才会了解你那节课学生明白了什么,还有什
么不明白。

交心可以让课堂更加轻松,活跃。

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交谈,课堂上教者和学者才互相为
有收获。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7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医院看护母亲,抱母亲
换床单时,才知道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曾经以
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重的生活艰辛,我十分难过和愧疚。

于是,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轻摇着让
母亲入睡,却突然发现母亲流泪泪了。

课文语言明快,没有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读来令人感动。

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点:
一、比较两次抱母亲的不同
文中有两处作者抱母亲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在课文的开头——“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挽,使劲一抱,没想到
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另一处在课文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
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作者两次抱母亲的
动作之所以前后完全不一样,是因为抱的原因不一样,作者抱的心
境不一样,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仅是因
为方便护士换床单,所以作者的动作比较随意,稍稍显得有些鲁莽,要不是护士扶了一把,险些把母亲摔着。

作者第二次抱母亲,抱得
那么柔情,是因为作者在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后,对无私母爱的一种
特殊回报。

二、联系生活去体会文中“身体轻”与“担子重”这种强烈反
差中蕴含的内涵。

文中母亲说自己最重时只有89斤,学生对这个数字所包含的意
义一般不会太注意。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母亲的体重与自己
的体重、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较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母
亲的瘦弱。

而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母亲,超负荷地承受着看得见的
肩上的担子和看不见的生活的重担。

肩上的担子可能担了些什么?
生活的重担又是承担的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生活中,母
亲是怎样为家庭为儿女默默付出的,来进一步丰富对母爱的感受和
理解。

三、体会文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
文中由三个人物,分别是作者“我”、母亲和小护士。

这三个
人的感情变化细腻而微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我”为
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当看到母亲流泪时,“我”内心又是怎样
的感受?母亲最后流泪了,这到底流的是什么泪呢?护士作为局外人,是什么也让她感动了?
四、拓展渲染
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诗词、名言有很多多如:《游子吟》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吟诵,即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丰富学生
的文化底蕴。

一场母爱的春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在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第一次抱了自己的
母亲,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撞击与融合。

儿子在这一抱中产生了
对母亲新的理解,感受到了母爱的朴实与伟大,母亲也在这一抱中
感受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语言文字,也要关注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母亲的伟大;同时,
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激发情感,促进情感的
感悟升华。

教学流程如下:《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8
因为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所以,在进入新课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够表现母爱的资料,比如,图片、俗语、诗词、名言、节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谓丰富而生动。

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制成课件并按顺序投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

当然,在每一种类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会插入一些与母爱有关的较有感染力的话来引入或过渡或总结。

比如,在投完一组图片之后,我如是说:“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母爱是相通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

母爱也是伟大的,所以自古以来,母爱就一直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通俗的谚语,都涌现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作品。

”这段话既揭示了图片的意义,也增添了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还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在放完所有的资料后,我作这样的总结:从以上资料可以感受到,母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

母爱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但每个人对母爱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

这段话既可以总结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开启下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丰富生动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
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又能为课堂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为新
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的母亲》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母爱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
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深深的爱,也通过朴
实的文字表达了自己未能孝敬母亲而带来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亲
后内心的巨大悲痛。

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

在教学中,我通过
初读、朗读、品读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作
者对母亲的歉意这两种情感的体悟,在体悟中促发内心的感受。


体做法如下:初读:让学生小声初读课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亲的
优秀品质,感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

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都很激动。

我原以为是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

后来有一位
学生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除了被老舍母亲的人格魅
力所感染震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母亲和老舍的母亲一样,是如此之优秀,如此之伟大。

这种发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第一次从心底里为有这
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此显得非常激动。

朗读:让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达母亲对儿女
们的感情的细节描写,体悟母亲对儿女内敛而又含蓄的爱,感受母
爱的无私和伟大。

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舍的母亲其实
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