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邮编:223613 王华【内容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一、精心设计问题,实施有效提问;二、正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走近学生,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总是绞尽脑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学挂图、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让人眼花缭乱……短短的40分钟采用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着不同的道具。
而事实上,有时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学习,这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当前的课改,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精心设计问题,实施有效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
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采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反馈方式之一,如何驾驭这种技能,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提问运用得好,对检查学生、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首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态度和蔼,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在课堂上要能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
②要注意趣味性,激发求知欲。
③多备问题,明确重点。
2、其次,设计好提问的技巧:
①导入性提问,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②探究性提问,目的在于攻克疑难,获取新知,完成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这样设计提问:100米铁丝剪去1/10后,还剩多少米?实际上是求100的几分之几?首先应求出什么条件?为什么用“1-7/100”,“1”表示什么?连续提问,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就层层递进。
③巩固性提问,如“百分数的意义”可利用如下提问:29/100和29%的意义各是什么?1吨的1%为什么不等于“1%吨”呢?百分数中为什么允许分子大于分母,分子是小数,求合格率不能超过百分之百?通过分析经较,加深了理解,认清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④总结性提问,是一堂课“回
归”。
3、注重设问点的选择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②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处提问;③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④在题目的变通处提问;⑤在教学重点处提问;⑥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这里以③为例设计的一组提问如下:①圆柱体的表面积由哪几部分组成?②其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③其侧面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④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哪个部分有关?⑤能否通过演示说明?从而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得出计算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
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课上的各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
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出色的提问还可以成为学生思路的活动导航。
总之,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二、正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
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
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
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
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
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走近学生,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走近学生。
现代社会,人们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合作。
新课程正是基于这现实的需要,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站在讲台前等待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教师不仅不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而且浪费了把握教学生成资源的最佳时机。
实际上,合作学习时是教师最为繁忙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全班学生10多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关注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的学习。
1、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许多资源是动态生成的,而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是获得反馈信息,获得生成资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放开,显得比较自然,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时候,教师要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2、走近学生,指导学生的操作。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学生往往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时候操作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师虽然在操作前进行了指导,但这是不够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或许有的学生一听就明白的操作,有的学生却无从下手,或是根本没有听明白,这
时候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效调控整个学习,有的小组在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不和谐的地方,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协调;有的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提醒;有的学生早早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没有事情可做,教师要走近学生,引导他们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的。
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评价,要多说一些“你真棒”“你真行”。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敷衍了事。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
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凝练,还要生动,更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
用。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就是从我们的每一堂课开始。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崇高的道德修养,还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我们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让学生爱学、会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产生了学习欲望,才能爱学,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相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涯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第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