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篇:邳州银杏成大美,莫忘老县长李清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贤篇:邳州银杏成大美,莫忘老县长李清溪
(作者:张元栋)
前人栽树后人享,
此话原是老文章。
而今青辈齐发奋,
建设故乡代代强。
银杏树,俗称公孙树,意思是爷爷栽树,孙子才能摘果。
2004年9月16日,邳州市邀请李清溪参加在港上举行的国际银杏博览园揭幕仪式。
他触景生情,由衷地抒发了对银杏的深厚感情。
世界银杏看中国,中国银杏看邳州,邳州银杏看港上。
这绝不是夸张之词。
据统计,中国银杏占世界85%以上,邳州银杏占全国五分之一,而邳州的银杏基地主要在港上。
一九九七年,港上被国家农业专家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2000年,邳州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银杏之乡";2004年邳州港上举办国际银杏节,接纳了国内外银杏专家数千人。
银杏节期间,国家林业局的负责同志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建立邳州国家级银杏博览园的批复,举行了万人签名推荐银杏树为国树。
从此,邳州银杏走出了国门,踏上了世界。
提到港上的银杏,凡是上了年岁的人,都知道一九五八年李清溪带领农民栽银杏的情景。
有一天,天上下着小雨,李清溪光着头,百姓劝他去避雨,他回答说:"咱们都是一样的,你们不怕雨,我还能怕雨吗?"同群众一起,把港上镇北一条长约五里的公路两旁,全部栽上银杏树,银杏树规格、质量要求都很高。
今天,每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成为港上银杏园中一大壮观。
游人留连忘返,啧啧羡美。
李清溪的银杏情,源于港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九五七年,李清溪任邳县县长,到港上镇去检查工作,发现农户家前屋后都有银杏树,镇里的干部讲银杏树是摇钱树。
有一家农民,夫妻俩和儿子分家,什么财产都不要,只要两棵银杏树,一棵银杏树能结几百斤果子,一棵银杏树一年可收入几千元。
李清溪听到后,认
为找到了致富的聚宝盆,经县委讨论决定,以港上镇为银杏样板,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先后在港上、铁富、合沟、陈楼、燕子埠、白埠等乡镇的路旁、河道栽植银杏树。
李清溪不仅号召栽银杏树,还动员政府机关干部和家属在大院内栽银杏。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邳州的银杏成为产业支柱,银杏茶、银杏酒、银杏酮、银杏胶囊、银杏食品、银杏保健品、银杏盆景......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品牌,带动着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有一首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实情。
一人一株银杏树,吃喝花销有钱路;
一人两株银杏树,一年一个万元户;
一人三株银杏树,不愁没钱娶媳妇;
一人四株银杏树,高楼大厦尽管住;
一人十株银杏树,一步迈上小康路。
达尔文称银杏是"生物活化石",比恐龙还早。
它全身都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身。
李清溪看准了银杏是致富之路,在离休后的每一年内,都要到港上、铁富、官湖、红旗、八路等乡镇去策划银杏产业的发展规划,签订"情感契约",定期去信、去电话询问发展的情况。
一九九八年底,他和张万瑶(人大副主任)商量建邳州银杏基地之事,并委托张万瑶向市委递交一封信。
在给邳州市委的信中写到:
"全市有四十多万户农民,每一户在院内、家前屋后栽植三至五棵嫁接的银杏树,多的不限,五至七年后即可结果,从长远利益看,子孙后代就有了可靠的收入。
这是个千家万户的事,工作比较艰巨,只要领导下决心,讲明道理,派干部下去,挨家挨户做工作,落实到位,邳州的银杏基地就有希望了。
"
这是多么宏伟的规划啊!
邳州市委接信后,作为一项议程在会上进行决议,并在冬季绿化专门会议上进行布置。
事后,邳州市委书记回复李清溪说:"种银杏的规划已经布置下去,行动很有成效,为邳州农村建立银杏基地打下了基础。
请李老放心!"
放心,这是一种承接,一种责任,一种肯定。
不是吗?仅隔六年
的时光,邳州银杏基地建设已经告竣,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定植银杏1410万株,年产银杏果1060吨,干青叶1.2万吨,设计年产银杏叶干浸膏250吨,银杏食品、饮品、保健品500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种苗繁育、银杏酮生产、银杏叶出口和银杏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由此,邳州银杏跨出了国门,冲向世界。
更重要的是,李清溪最能放心的是,"而今青辈齐奋发",老一辈子的绿化事业后继有人,他在丛中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