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时代的觉醒者,我眼中的魏启后及其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的觉醒者——我眼中的魏启后及其书法
来源:青年书坛作者:于剑波
教育家与艺术家都是思想者,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家以教育为己任,一切为受教育者服务为核心;艺术家以创作为己任,一切为自己的艺术创作为核心。

艺术家不追求共性,但要有共性的基础,教育家不追求个性但要有睿智的前瞻性。

艺术家不同于教育家,教育家要对别人负责,而艺术家要对自己负责,要具有“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独立思想。

这种独立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但高度符合自己的追求。

魏启后先生就是这样的艺术家。

一九八六年,魏启后在他的书法选中写了一篇清新真挚的自述,表明了一开始学习书法的态度。

开篇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少年时代,毛笔字已经不是糊口之具,更不是进身之阶,正是因为这样,在这门艺术的道路上就根本没有向别人讨好的必要。

除了艺术的追求而外,别无他想,因而在艺术的态度上也就不得不纯洁了,所以我有了充分的自由。

”这种朴实真切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大智慧,是觉醒者的独白,艺术家的坦然!时代召唤艺术家粉墨登场,也是睿智的艺术家的机遇。

魏启后的少年时代应该是三十年代初,十来岁,读小学到初中阶段。

据魏启后的小学同学姚先生回忆,那时候启后的大仿在学校就很有名气。

我们推断,目前见到魏启后最早的临摹欧阳通楷书《泉男生墓志》就是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明显有些“态度上的纯洁”,虽是临摹,但生动活泼,运笔清晰,打破成行成列原帖布局,明显摆脱科举字的禁锢,这个阶段的基础对他后来学习倪云林楷书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由于视野的局限尚没有体现出充分的自由。

在他读初中的时候,由于社会的进步,见到大量的影印书法资料后便独持己见,鄙视那些翻而又翻的坏碑帖。

他认为那些低劣庸俗的字主要来源于坏的字帖。

青少年时期的魏启后不能容忍丑的、假的、恶的东西,不能容忍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观念。

魏启后爱憎分明,“开始坚信刻本所表达的效果不能表现毛笔写在纸上的真趣”,继而专心临摹唐宋人的影印墨迹、汉代简牍、魏晋写经等,摒弃石刻效果所造成的矫揉造作之风。

魏启后就这样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地争取师“笔”不师“刀”的自由,这是魏启后对书法本体的所获得的最大自由。

获得最大的自由才能用最大的精力打进去。

在他的《临兰亭序》题跋中写到:“余二三十岁时以兰亭为日课,五十以后应酬作书渐多,临池之功荒废久矣!”这是对临池的眷恋,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1950年代的临冯承素摹本,形神兼备,用笔时有散锋,细微之处初露自己风格端倪,还有《临丧乱帖》等。

魏启后就读北京辅仁大学期间,有幸遇上一个开明的校长,教育家陈垣先生,艺术家遇上了教育家,魏启后如鱼得水,又得启功先生的指教,魏启后的思想与两位先生一脉相承,更坚定了走自己从集古到自运,追求创新的道路。

魏启后的青年时代,特别是在辅仁大学期间,有暇便徘徊于故宫博物院展室之间,“深感影印本不论怎么精,与真迹相比终隔一层,面对真迹,可以洗涤目中俗物。

”魏启后在这里开阔了视野,但也感到晋唐书法资料的不足,对书法资料极其渴望。

魏启后对时代的觉醒的第二个因素是充分利用上世纪初出土的竹木简与魏晋残纸等书法文献资料,同时以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名家影印墨迹为补充。

有了这些资料再看看魏启后是如何尝试的?《自述》中说:“出土文物日多,我尝试了用竹木简的笔意写汉碑、写唐楷、写章草、学二王。

有时还对着汉碑写楷书,专心探索由隶变楷的钟王情趣。

”这段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一,把几种书体“打乱”。

打乱是为了打通。

我们知道,竹木简的出现就预示着笔法的回归,或者说是古法的再现,竹木简的笔法是未经唐代“格式化”的,是天真烂漫,大胆随意,畅快自然,极具民间意趣的。

用这种笔法打通汉碑、唐楷、章草、二王,并非去刻意表现汉碑、唐楷、章草、二王,而是打通这个渠道,形成双向,会合成自己的面貌,这种面貌不是设计的,不是有意为之,是自然生发的,是内在的融合。

在魏先生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能品味到“似非而是”的内蕴。

即便是小楷写得看似紧结而又宽绰有余,这或许蕴藏着倪云林清雅,欧阳通
的峭拔,简书的意趣。

1967年真书《毛主席诗意题跋》深得绘画的笔墨情趣,与倪云林同调。

真书《钱起诗》是书体渐趋变化的书写美的代表,由楷书渐变为简书最后成为章草的自然变化,既反映了作者对各种书体的驾驭能力,也释放出书写者的激情。

魏启后除了青少年时期临的所谓汉碑外,后来恨少见到直接临的汉碑,但西汉的《五凤刻石》除外,在他的书橱上一直放着放大的拓片图片。

魏启后喜欢《五凤刻石》可能是因为带有汉篆的古隶与简牍书的笔意,所谓用竹简的笔意写汉碑的一个特例。

他在1985年用简书笔意临的《五凤刻石》确实精彩!
魏启后用竹木简写楷书最成功的也是在历史上能立得住的是乙丑年写的《陆机平复帖语》,同年的对联《徐悲鸿集泰山金刚经联句》,另外是《唐卢纶句》。

这三件作品都具有整体性,《陆机平复帖语》魏启后写过多次,但没有超过1985年也就是乙丑年冬天写的,这一年魏启后65周岁,出精品的一年,这个《陆机平复帖语》正文与落款形成中下与左上两处空白,这种处理米老用过,再一个就是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偶有此构图,但都是书札,魏先生这么用法的还是第一人。

对联《徐悲鸿集泰山金刚经联句》,一个是内容的选择“超凡”,另一个就是形式的独特,与内容完美的结合。

第三幅没写年号,推测也应该是乙丑年写的,章法奇特,新颖,用笔沉实,结字宽博,最后的“川”字末笔,虽在汉简书较常见,但在这里的艺术“角色”变了,具有统摄全篇的扛鼎之力的作用。

魏启后对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书法关注也是因为与二王书法一脉相承的缘由,他们没有受“法”的影响。

二王书法传至日本后,用于假名书法,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对魏启后也是一个启发。

草书《杜甫诗句》中的“鸣翠柳”“上青天”,包括自己的签名与正文一气呵成,用小斜线、小弧线与竖线所组合成较强的“势”,产生运动感,偶尔拉开字距,形成空白,或兼有横式的线来调整节奏。

二,游戏笔墨的情趣性探索。

魏启后的笔墨情趣是一种天性,他推崇“天才说”,魏启后曾经说过,我干别的事都哆嗦,唯独拿起笔来就不哆嗦。

这既是自嘲,也是自信。

魏启后在给我的小楷册页《庄子·山木》题跋中直言不讳地写道:“东坡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东坡此说每为世人传述,而实能做到者鲜矣!…由此可知,刻意学习而终非其人,则绝无实效。

刻苦、成功之间确有不可逾越之鸿沟,有志必成之说只是鼓励劝学之说耳!”这是一种自信。

如果说这一自信是艺术家的一个共性的话,那么他对历代书法的态度上的自信或许会引来无数书法家的唏嘘,甚至责怪!他说:“宋代以后的书法不可学。

”一语惊人!能理解他的寥若星辰,后来在他的一段文字里做了一个说明:“我不乐意接受的东西不等于反对;我所乐意接受的东西,不等于全部接受。

”由此看来“宋代以后的书法不可学”是针对他自己的道路,艺术家与教育家的区别也在这里。

魏启后只对自己的书法艺术负责。

别人要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甘心情愿地“受教育”,魏先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种例子齐白石早就告诫过:“学我者死!”
为什么魏启后说宋代是个界线?因为他从魏晋、六朝、唐代,直到北宋的米芾,再往后他都没看上,不止后来的没看上,就是宋四家中苏东坡也敬而远之,学了没用上,干脆就不学了,而米芾的一学就有感觉,投缘儿,以至于称董其昌为“同学”(都学米芾)。

魏启后与历代学米的人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孤立地学米,他并不迷信米芾的“刷”字,他认为“刷”字是米芾的调侃、自谦,刷字是随意的行为,是自然流露,实际就是自然有法、自然合法,也并非是“无法”。

魏启后按照自己对汉简、章草、楼兰残纸、二王以及褚遂良行书的理解,融汇贯通,寻找联系,探索自然合法的东西。

魏启后非常注重点画的呼应关系与姿态,感悟用笔手势和字势,形成集古而能自运的习惯手法。

如果有幸能目睹魏启后运笔,确实是一种享受。

魏启后的章草学《急就篇》兼习宋克,是否受老友关友声写章草影响不得而知?在当时的济南,乃至山东,学章草的一个是关友声,一个就是魏启后。

魏启后最初和关友声写得很相似,在六、七十年代书写的章草相对“纯正”,虽有一定的气势,但没有脱离《急就篇》,到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山东大汉的味道了,厚重,有力量感。

他对宋克的《书谱》评价很高!在谈艺录中他这样说到:“里面有真、行、章草,而且手法统一。

……这些真书、行书之间的字眼跟《十三行》一样,宋克《书
谱》里头《十三行》的手法很多,但又反映到章草上,运用得很好。

宋克的手法不能写大字。

这个写好了、写多了,再回过头来写褚遂良(《伊阙佛龛》)那就更好了,就能够和《铁山摩崖》相合了。

”这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联想。

我一直在疑惑魏启后倡导学墨迹,反对石刻,但与山东摩崖刻石有暗合,如《葛山摩崖刻经》的“无”“来”“成”等字的构形,与《铁山摩崖刻石》合处更多。

没想到他是这样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

后来的《晋陶渊明诗》已将章草融汇了,更多的是章草透出来的古意,已打上了“魏启后”的印记。

奇怪的是魏启后从宋代,准确地说是北宋,一下又跳到当代,借鉴毛泽东的硬笔字,从中得到启发。

在他的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出毛泽东硬笔字的造型,就是章草加毛泽东的硬笔字所产生的几何图字,有时夸张变形,有点图式的情趣与气势。

他认为毛泽东的硬笔字比毛笔字更好,更自然。

魏启后对二王的研究从二十多岁开始终其一生,从不间断。

在我们能见到的魏启后临帖中最多的还是二王的帖,青年时代将兰亭序作为日课,50岁之前从未间断,后因应酬多了,兰亭序写得少了。

62岁时临兰亭序题跋中写到:“遂发愿复以兰亭为常课,月来摹写数本,举止生涩,似老人簪花,愧怍不可言也!”可见魏启后对兰亭的热爱。

魏启后的草书得益于《阁帖》,学习王羲之书札草书以及西晋残纸的局限性是字形的丰富性不够,需要依靠《阁帖》来补充。

有时魏启后对着阁帖用硬笔临习,避免有害的顿挫、提按,“照画就行,画里头就出现了正确的笔法。


魏启后看重的,别人没看到;魏启后看轻的,别人放不下。

魏启后因家境困难辍学,但矢志不渝,家居读书。

他带着宗教皈依者的强烈感情临帖、探索,而对书法艺术充满着激情与狂热,在利用新出土的书法资料探索传统的同时大胆尝试。

魏启后从年轻的时候就写字上瘾,直到临终只要能写字就不寂寞。

早些年,谁想要就给谁写,要几张写几张。

有一次本来给别人写的一幅草书李清照的《浣溪沙》,我说:好!魏老说:好就给你!特别精彩的也不留在手里,他在世的时候出版社为他出的几本集子很多是现写的,他没有刻意的去创作,在佛家看来是“不执著”,是真实的“我”,潇洒一生!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D.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sì)的。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得知我还必需回渡假村,她楞住了。

B.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俱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C.归来时带着几份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D.丈夫从实验室回来时,孩子们已经做完功课睡觉了。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世(累:连续)勤能补拙(拙:笨)
B.睿智(睿:锋利)越俎代庖(庖:厨房)
C.绵亘(亘:延续不断)扪心自问(扪:摸)
D.自诩(诩:夸耀)自惭形秽(秽:丑陋)
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贵族老爸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杳无音信。

B.过去有些园名,可以望文生义,如梅园,它的特色是梅。

C.在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心悦诚服。

D.赚钱是每一个生意人众望所归的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但它能和平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B.好的立意,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用心提炼、体验、思考和观察。

C.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

D.人物的塑造,要经过摊牌打磨的过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形象。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②我察觉到,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新的东西,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③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④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的、令人难受的,要死时的
绿光。

⑤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A. ④⑤①②③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①④②⑤③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是对荷花君子品格的赞美。

B.朋友告诉他,下一个节目是配乐诗朗诵“相信未来”。

C.我要提醒两点。

第一、遵守纪律;第二、注意安全。

D.胡班长:“能坚持住吗?你?”
8.下列关于中国作家作品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雅、颂是《诗经》普遍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B.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C.四幕话剧《雷雨》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D.《致橡树》表达了诗人舒婷对母爱的赞美。

9.下列关于外国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B.列夫·托尔斯泰是18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C.《一碗清汤荞麦面》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形象。

10.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孔子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柳宗元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村。

——林则徐
11.在火车上,如果甲误坐了乙的座位,下列乙对甲的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你怎么坐我的位子?
B.起来,这座位是我的。

C.同志,你坐错位子了。

D.对不起,你看看我的票,是不是这个座位?
二. 现代文阅读理解(共14小题,每小题3分,计42分)
材料1
①“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遭遇了原子弹袭击。

核爆之后,生命绝迹。

然而,几棵银杏树却在核瀑区域存活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还有一些树种也能够抵挡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

这些树木到底有什么法宝呢?
②原子弹具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以及放射性污染四种威力巨大的杀伤手段,前三种是主要的。

面对这三大威胁,树木确实有些“独门功夫”。

③原子弹爆炸会产生摧毁力巨大的冲击波。

对树木而言,自然界中风灾的威胁与冲击波有几分相似。

与可以选择躲避的人类和动物不同,没有移动能力的树木只能正面对抗风灾所带来的冲击,从而赋予自己独特的抗风能力,那就是依靠地下庞大的根系固定躯干。

因此,当冲击波撞来时,减小了被掀翻的概率。

此外,树木本身的优良弹性,对冲击和震动的吸收能力,也是对抗冲击波的重要助力。

④与冲击波相比,光辐射对树木的杀伤力要致使得多。

由核爆产生的超强辐射光,可以将中心周围数公里内的可燃物迅速点燃,剧烈的燃烧甚至能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

而树木的燃点通常只有250℃左右,因此很容易被点燃烧毁。

燃烧所造成的破坏还会波及树木的地下部分——在原子弹爆炸中心周围约7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没能发现任何树木重生的奇迹。

那些在光辐射下存活的树木,除了距离中心相对远一些外,更多是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幸运。

残垣断壁对强光的遮挡、特殊地理环境对燃烧的隔断,都能为树木从光辐射中“逃生”增加一丝侥幸。

⑤与冲击波和光辐射相比,在空间上几乎没有杀伤死角的早期核辐射,反而是树木最不畏惧的威胁。

早期核辐射在原子弹爆炸的最初几十秒内产生,会大量杀死人体细胞。

相比之下,植物对核辐射的耐受能力就要强不少,□□不仅植物体有再生能力,植物细胞的再生能力也非常强。

通过快速的细胞分裂,被杀死的植物细胞可以迅速得到补充。

在正常环境中,这种快速补充也是
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例如,植物柔软的须根需要在泥土中生长,新细胞生长的速度必须超过被泥土磨损的速度,才能使根系得以伸展,植物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水、营养物质以及牢牢的固定。

人类对于这种能力早就有所认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的就是植物的再生现象。

⑥除了复制得快,植物细胞还有另外一个“绝活”——每一个细胞都携带了植物的全套遗传信息。

完整的信息使得植物细胞除了能复制自己以外,还有能力制造出其它类型的细胞。

所以,□□某种类型的细胞全部被核辐射杀死,其它细胞也可以填补上损失,而在人体内,只有少数干细胞才具备这种“全能性”。

⑦由于拥有高超的智慧,人类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定位为这个星的主宰者。

相比那些“低等”的草木,人类在自己制造出来的灾难面前竟是如此脆弱。

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应该有所感悟,对自然多一份尊重,对和平多一份珍惜。

(摘自《新发现》2011年7月号,作者山要,有删改)
12.依次填入⑤⑥段□□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即使
B.所以尽管
C.因为即使
D.因为尽管
13.下列对③段说明顺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
B.工序
C.时间
D.空间
14.下列对④段说明中心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核爆光辐射比核炒菜冲击波的摧毁力大。

B.核爆光辐射对树木的杀伤力是致命的。

C.地下的树根会被核爆光辐射造成的剧烈燃烧所摧毁。

D.树木可以从核爆光辐射中“逃生”。

15.下列不属于⑤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下定义
B.比较
C.举例子
D.引用
16.下列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
B.总—分
C.总—分—总
D.分—总
17.下列给这篇文章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银杏的生命力
B.核爆炸的威力
C.树木的灾难
D.坚强的树木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银杏具有抵抗核爆冲击波的“独门功夫”。

B.早期核辐射对树木的威胁比核爆冲击波更大。

C.每一个植物细胞都携带了全套的遗传信息。

D.人类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不如草木的。

材料2
一个人的阅兵式
陈绍龙
①进山时天响睛,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

树高,草深,藤多,我仿佛置身迷宫,分不清南北。

②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

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待就是二十年。

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

是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③山脚杨树多,高外是水杉,山顶外多是马尾松。

④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

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会把我们轰下山。

⑤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

向导说老人在山上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
天老人不会待在“家”里。

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

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⑥山路崎岖,荆藤“好客”,每走一步,我们都得十分小心。

⑦果然不顺,我们去老人的两个“家”都扑了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儿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大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

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⑧是真的。

“快看!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浓密的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⑨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

让我□□的是,老人双手紧握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抬头。

挺胸。

踢腿。

前行。

天哪,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⑩我偷偷架起了摄像机,没有惊扰老人。

我的“偷拍”很顺利,“一个人的阅兵式”成了最出彩的镜头。

○11采访结束,我问老人:“你在不停地喊口号,谁听呀?”
○12“解闷。

”老人理了理衣角,“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

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我这才想起路边树上木牌上的“一营、二营”的字来。

原来,他栽的树都是他“营”里的战士,他是“营长”。

难怪老人这么□□这片山林。

我心里一震。

○13那天是国庆。

○14一晃十年过去了。

这些日,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

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的时候,应该还在随着收音机的音乐正步走吧?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更加葱绿吧?
19.依次填入⑨○12段□□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惊讶怀恋
B.惊讶依恋
C.震惊依恋
D.震惊怀恋
20.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格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高,草深,藤多。

(夸张)
B.我仿佛转向迷宫。

(比喻)
C.快看!快看!(反复)
D.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拟人)
21.下列关于①③⑥段艺术表现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老人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

B.暗示老人二十年护林工作的精心。

C.为下文写老人“解闷”作铺垫。

D.强调“我”采访老人的艰辛。

22.下列不属于“护山老人”形象特征的一项是()
A.忠于职守
B.纯真乐观
C.坚强勇猛
D.心系祖国
23.下列有关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段中“那天”指的是十年前的国庆节。

B.②段中写“老人是退伍军人”是为下文写老人“阅兵”埋伏笔。

C.⑨段中“抬头。

挺胸。

踢腿。

前行。

”使用四个句号是为突出四个刚劲有力的动作。

D.文章先写采访不遇是为强调老人难以接近。

24.用文中的原句回答②段中的疑问“是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用“一个人的阅兵式”作题目,有何妙处?(答对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