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网络语境下高校校报的审美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media/2007-10/17/content_6894480.htm
在全民都在谈网络、用网络的时代, 快捷的生活让人们期待高效的信息和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
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新兴媒体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是很猛,甚至有人曾预言“新旧媒体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境地,传统媒体必将在这场博弈中惨淡收场”。
这种说法虽然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高等院校的校报虽在象牙塔里,但也受到了网络的强烈影响。
作为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排头兵的高校校报在强大的网络冲击波的影响下,将如何应对挑战和冲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校校报应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突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实行改革和创新,而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便是对其美学内涵的深入挖掘和释放,充分彰显其内在的审美特质。
在高校大力实施“人本化”教育模式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今天,校报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审美教育和文化引导的现实功用。
研究其美学内涵的生成,可以创新办报思路,在多元对话的德育语境中赋予高校校报以更深广、更全面的言语诗化功能,使之成为传播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平台。
互联网的产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子文本”的逐渐增多,也使“纸质文本”有“退场”的危机,作为传统的“纸质文本”的高校校报面对来自网络的冲击,也是在极力保存自己的“地盘”,与网络做着艰难的斗争,寻求新的突破。
网络对高校校报造成的冲击首先是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各种网络媒体,而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来自校园内部。
网络的运行打破了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各高校都在不断建立校园网,学校的新闻、动态等都以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
而高校校报大多为周报、旬报、半月报,甚至有的是月报,读者看到的一般是10天前甚至更早的新闻,周期长、速度慢使校报新闻变旧闻,常常处于“慢半拍”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各高校中的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社团都可在自办的网站或主页上传播新闻,与校报“争妍斗艳①”。
目前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已成为当今高校校园的四大主流媒体②。
校报在校园中“一统天下”“独霸一方”的时代已经结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文明的校园新闻传播体系正逐步生成,哪个媒体有特色、有品位,哪个媒体就拥有更大的市场,因此,高校校报提升美学内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思考、决策和行为的方式和特征。
它同样成为影响校报生存发展的外部大环境。
校报的改革发展也必须在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下进行,结合具体的社会特征寻求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定位。
高校校报虽然时效性和视觉冲击力不及网络媒体,但作为“纸质媒介”,贮存时间长,可以重复翻阅,与网络媒体相比较而言也有明显的优点:没有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和广告新闻,危害新闻界的“四大害”在校报界不见踪迹。
目前,从对师生的调查看,校报依然是师生获取校内信息的主渠道,对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影响也较大。
但由于校报自身的局限性,较之广播的快、电视的动,其新闻时效性和如何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便成为校报的一个突出问题。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诸多原因使高校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其美学内涵亟待增长。
那么如何让高校校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对其美学内涵的释放、张扬和固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新闻稿件方面加强策划,深度报道、注入鲜活性、提升新闻的可读性。
高校校报与网络媒体特别是校园网相比较而言周期长,这就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办报人进行精心策划。
校园网上的新闻往往是“快餐”,第一时间上网让新闻仅仅停留在常规性的短消息。
而
校报呢,则可以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后续的报道,在这方面能够做实做细。
将新闻可以写成新闻通讯、侧记、小记、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评论等等,可以做到更加深入细致地叙写一个新闻。
不仅可以写成风格迥异的新闻,而且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把握的更加准确到位。
在一版、二版等新闻版中呈现出各色新闻样式都有的丰富样态,而不是像校园网上那种充满了缺乏生气的会议新闻,当然这也是高校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有“快餐”“大餐”也有“风味小吃”,让各个层面的读者都能“大快朵颐”。
大多数高校校报的新闻内容涉及到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的重大新闻,二是各系部学院的综合消息。
对此,高校校报要提升各个方面的优势并整合一切有用的资源,从兼收并蓄,再到整合后形成自己的特色——特立独行。
校报要对重大新闻做到报道面既深又广,要用新鲜生动的话语准确清晰地将整个事件勾画出来。
对于人物专访,要挖掘出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描画出鲜活的人物。
紧密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围绕学校和国家某一个阶段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宣传、引导。
唯此,在新闻的看点上才能比校园内的其他媒体走的更远。
第二,对学术版和文艺版,要打造自身特色,坚守“学院派”品位。
高校校报不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专刊,它一般还辟有学术专版和文艺副刊版。
在新闻稿件方面赢得读者是一个方面,对学术稿件和文艺稿件也得多花心思进行雕琢。
对文艺性稿件和学术稿件而言,我们办报人可资借鉴的很多,比如社会上对“国学热”的探讨,对文化超女“于丹”“学术超男”易中天等,对《论语》《庄子》《三国演义》等文化典籍的解读,以及“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这些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既是我们高校校报值得捕捉的“新闻点”,也是高校校报的“读者”,他们对文化的阐释使我们高校校报的编辑人员、审读人员感到对美的阐释和释放是多么的迫切。
审美的日常化和大众化需求,让我们的“学院派”在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方面不得不产生新的思考。
“百家讲坛”的开办使国学典籍、国学精华深入人心,那些让很多人敬而远之的典籍在专家学者们的讲解下,实现了普及。
而销售量创造出版界神化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更是给了我们传统的“纸质文本”以信心。
《于丹〈庄子〉心得》中精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国画,谁也不能说它是媚俗的。
虽然《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是在普及国学,虽然它们是在迎合大众的日常化的审美需求,虽然有博士们联名向于丹“兴师问罪”,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本中并没有丧失对文化以及美的内蕴的坚守,因之才赢得了那么多读者的青睐。
这是我们每一位办报人特别是高校校报的办报人值得深刻反思和值得去效仿的。
我们的高校校报,要挖掘自身的潜能,首先要运用好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很可能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于丹”、我们自己的“易中天”、我们自己的“叶嘉莹”、我们自己的“王力群”等等,我们对他们不仅可以作为新闻人物来深入采访,进行报道,也可以让他们来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当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开辟专栏进行引导和教育。
那么,在坚守我们的生动活泼的“学院派”的美学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社会、也贴近了师生。
我们说要满足当下大多数人的口味,要与校园网络媒体抢夺读者,但并不是说要将我们的报纸办成纯粹的娱乐版,而是在固守经典的同时我们要做到不能“媚俗”。
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操守,守住自己的那方文化乐土。
在文章的质量上精益求精,办出特色和打造精品、打造美文。
第三,整个版面的内容图文并茂,美轮美奂。
我们说高校校报要文章内容充实、丰富,刊登的文章既要新又要实,既要内容丰富,有学术论文、评论、杂文等又要有诗歌、散文等赏心悦目的东西。
但是纯文字性的东西多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网络时代、读图时代又要求媒体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为此高校校报也要在此方面下大力气。
校报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给文章配以贴切的插图,这些插图既可以是新闻图片特写,
又可以是书法、绘画、摄影作品。
精美的文字再配上恰如其分的插图,图文并茂,插图与文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拥有这样一份散发着美的气息的报纸,文化的张力和美学的内涵充盈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间,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高校校报要在整合校园其他网络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提升,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鲜的资源,用诗性的语言诉诸整个版面,让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审美的愉悦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动力,能产生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高校校报在彰显其美学内涵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切实起到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赵海霞王刚)
参考文献:
①杨红:《高校校报的战略定位》,《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9页
②任自玲:《浅议新时期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91页
(本文是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编号:06XSYK213;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