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及其构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及其构建研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实行集权式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权威往往强势于学术权威,从而导致教育督导学术权威严重缺失,进而影响学术权威效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管理理念重在划分科层等级管理,行政权威代替学术权威,使得学术权威缺乏管理地位。
在我国教育督导的发展中,应当正确处理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的关系,提升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地位,深入理解教育督导中学术权威的威信和感召力。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的重要意义和特点,探究导致学术权威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的构建方案。
引言: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督导发展形势普遍较好,多半的国家实现了督导转向督学、行政权威转向学术权威的目标,尤其以美英法德为主的四国注重提高督学,其督导人员一般是教育实践专家,在他们看来,督导的作用往往是实现由督政向督学,这是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必要。
而促进督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帮助行政权威向学术权威的转变,可见国外重视对以学术权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基本实现“双基”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将教育督导的重心移向督学,从而提高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地位,目前对我国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的缺失及构建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教育督导中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的失衡研究,进一步检验韦伯的权威理论和丹尼斯·朗的权利理论,以丰富国内的相关理论。
在实践意义上,有助于改变我国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的现状,革新教育督导理念,改变传统管理理念,进而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者的学术修养,增强学术贡献,既维护了学术权威的地位,又有利于我国教育督导的发展。
二、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国内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的整体情况
我国目前的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相比较十年前有了一定的提升,教育督导工作取得了更为有效的进展,督导工作人员具有了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学术贡献度比以往有了较高的提升。
然而实际上,这是十分微弱的提升,由于我国教育督导专家和学者的学术水平以及权威性还不够高,所以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督导工作,我国的督导工作暂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督导专家提供了许多参考性意见,但是其团体本身依旧更多受到行政权威的控制,缺乏自主的地位。
(二)督导人员学术权威的缺失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中本身缺乏对于学术权威的重视,而导致学术权威的缺失,这其中不乏督导人员自身对学术的贡献程度低下。
学术贡献度的低下有两个
方面的表现,即理论贡献程度低和实践贡献程度低。
1、理论贡献程度低
我国教育督导问题的研究多为宏观理论研究,鲜有微观研究方面的研究,我国教育督导的研究在方法上缺乏多元化,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并且研究视角比较局限。
2、实践贡献程度低
教育督导人员在工作中,经常要深入不同层级的学校乃至课堂,进行督导评估的工作,他们往往在进行评估总结时,简单地教导被评估者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但是这样一来并没有达到督导的作用目的,明显忽略了“导”的重要性,只是注重监督,缺乏引导。
这说明教育督导人员往往是存在走个形式的心理,对于实际的引导工作是不那么注重的。
包括在管理培训方面,督导人员往往会就自身专业进行长篇大论的理论演讲,但是针对如何有效提升管理素质等问题却没有予以作答,这样一来所有的东西都只停留于只言片语,缺乏实践引导,导致实践贡献程度低下,学术权威自然会受到轻视。
(三)导致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中带来的巨大利益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更多地产生了无利而不往的心态,所以行政管理受到重用,行政权威的地位自然得到提升,管理行为崇尚工具理性随之而来,强调了工具型,直接导致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在教育督导中崇尚行政权威的影响下,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术权威力量薄弱,在管理中学术权威主体地位不突出。
2、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各国之间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说明社会是多元的,人们的思想同样也是多元的,许多人认为生活在一个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是美好的,认为我们应当定摒弃学术权威,人们对于政治、经济、国家乃至一切都可以自由地想象和理解,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诞生下的号召,强调个性,摒弃权威的呼声也有所增大。
历史上学术思想曾是被重视敬仰的,甚至有学术至上的时代,也一度引领国家的发展,然而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社会,偏偏给不了学术权威话语权和地位,导致教育督导事业上往往忽视了学术权威的重要性。
特别是有些督导工作的专家学者认为学术权威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思想主见。
社会的文化变迁导致了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
三、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的构建
(一)更新教育督导理念,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我国传统的督导理念是把行政管理级别放在学术水平之上的,也即是认为督导管理阶层往往比教师们的学术水平要高,要求教师必须听从任何督导管理层的评估教育,这样导致教育督导人员学术水平的混乱,教育督导应当以服务为中心思想,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同时必须提高督导人员的专业水平,让督导工作成为一种氛围良好的交流探讨工作,而不是单一的由上对下的批评教育工作。
教育督导应当树立以学术权威为主导的过渡观念,摒弃传统的督导理念,将督政的主导思想转为督学,进而促进学术权威地位的提升。
因此,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督导学术权威,必须做到转变督导思想理念,发展和提高督导人员的文化修养和学术水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提高督导学术素养,增强督导学术贡献
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尚处于初级阶段,督导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加强督导工作能力,同时注重提高督导人员的学术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对督导人员数量的配备,尤其是专职督学的人员数量应当配足,专职督学者应当按照有关条件进行聘任,不能随意选取。
这一类工作者应当具备敢于吃苦、敬业奉献、坚持原则、品行端正的良好优点,同时还应具备相当的学术素养、学术水平,并且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促进督学为主的督导工作,一方面,要对督导人员任职资格进行明确限定,严格招聘过程以及条件,提高资格证书的获取难度,实现督导督学专职人员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还应当开设督导人员培训基地,为督导人员接受教育提升文化素养创造有力条件。
(三)进行督导机制改革,维护学术权威地位
构建教育督导学术权威不仅要从督导理念、文化氛围、学术素养、学术贡献几个方面做到强化提高,同时还应从制度上对学术权威的地位进行维护。
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让教育督导时刻接受来自内部、外部多方面全方位的监督,避免权力膨胀、学术腐败、管理失职的现象发生,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法律权威的保护。
目前我国教育督导的监督管理机制相对薄弱,没有健全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教育督导工作中一些问题反复出现,却无法得到根本遏制,表现在法律约束力的薄弱。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法律制定,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的有法可依,真正实现教育督导的制度化、科學化。
从而提升教育督导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强化构建督导学术权威,推动教育战略改革的全面落实。
总结全文,我国的教育督导学术权威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督导工作的不正规化、督导管理理念落后、学术水平较低、学术贡献较少,整体的教育督导工作处于初级阶段。
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督导学术权威,实现行政权威和学术权威的平
衡,促进督导对督学的发展注重,应当更新督导思想理念、提高督导人员文化素养、提高学术贡献程度、加强督导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建成专业化、科学化的教育督导工作部门,进而提升教育督导中学术权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