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9月6日
主备人:马新艳
授课人:杨新军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先学后导(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1、问题引入:
同学们我们听广播、看新闻可知天下事,人与人进行谈话可加深感情,那么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下面同学们按大屏幕提示用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疑点和盲点部分用红笔标记。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能举3个例子进行说明,并在展示环节进行操作。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靠传播。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竟比展示(用5分钟交流、合作探究,用10分钟完成“展示”与讨论)
使用说明: 1、组内同学合作、交流自学情况(自己会的不再在组内交流),组内同学都不会的疑点和盲点部分用红笔标记。
2、各组的C或D类同学进行展示,同组的A或B类同学可以补充,前面同学展示过的不再展示。
3、不会的问题各小组的A类同学可就近交叉解决,不会的等待老师解疑。
三、答疑解惑:(5-8分钟)
1、利用音叉、书本、钢笔等说明省时又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利用真空铃实验或手机和泡沫盒、塑料袋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一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通过小资料教给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
四、巩固达标(当堂过关)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空气是一种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5、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其原因是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6、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到惊吓,这时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 桌子—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 桌子—鱼缸—水—鱼
D. 桌子—空气—鱼缸—鱼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学生听到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 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慢
8、实验:把正在响的电子门铃放在一个玻璃罩内,此时可以听到清晰的铃声.现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直到;若停止抽气,重新让空气进入罩内,又会,这一实验说明了。
补充:想一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你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五、作业布置:
1、P16
2、4题
2、预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写出知识的要点和不懂的地方。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几个班的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一、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要从容处理,不怨天尤人
在以往的几次试讲过程中,由于课件没出现意外情况,音响效果特别好,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
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
可是在正式讲课的那一天,课件出现了意外,课前活跃气氛的《拍手歌》只能播放音乐声,而不能播放歌词,并且声音也特别小,怎么也调试不好,台下那么多听课老师,当时我就有点慌神,因为在试讲过程中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我的情绪受了影响,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事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课堂上出现了偶发事件,首先,教师要坦然接受,从容处理,不能怨天尤人,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免学生受影响。
正如与会专家婉转地给我提的意见,在农村,没有现代化的设备,难道说就不能上课了吗?语言不轻不重,让我汗颜,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老道”。
另外,要想把课尽量好地展现给与会老师,课前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课件能否正常运行,以免出现意外情况,不会圆满处理。
二、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如你意,要泰然处之,不温不火
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
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
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
结果在试讲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心里就不高兴,但脸上没表现出来,心想:你只说我发现了“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不就行了,说那么多别的发现干什么?因此,凡是说别的发现的,一概没给好脸色看。
事后,我定下心来反思了一下,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教师应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会生气呢?看来要把科学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更新。
三、课堂上学生结论的得出,要循循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
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