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寄生质量标准的研究
商丽丽;孙秋;白杨
【摘要】目的建立药材桑寄生的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区别开来,减少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的混用现象,从而提高中药材桑寄生的质量.方法以槲寄生对照药材为阴性对照,桑寄生对照药材为阳性对照,用HPLC法测定10批中药材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结果槲寄生中不含有槲皮素,桑寄生中槲皮素含量在
1.40~
2.66 mg/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5%,RSD=0.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加精准的控制桑寄生的质量.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5(012)027
【总页数】3页(P126-128)
【关键词】桑寄生;HPLC;槲皮素;含量测定;槲寄生
【作者】商丽丽;孙秋;白杨
【作者单位】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白城 1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11us chinensis(DC.)Danse的干燥带叶茎枝。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1]。
桑寄生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
《名医别录》云:“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
”《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
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
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
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
”《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
”又云:“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
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
《图经本草》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
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综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桑寄生,系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现作桑寄生入药的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外,尚包括槲寄生属植物。
历史上,槲寄生和桑寄生用名较为混乱,且由于二者功效相似及用药习惯的沿袭,临床上二者一直是混用的。
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的一些本草著作,关于桑上寄生一项大都指槲寄生,直至近代。
《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将Lorantheceae译为槲寄生,于是“槲寄生”一词在药学界广为应用了。
到1977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槲寄生与桑寄生分别列为两种中药,它们分属桑寄生科的桑寄生属和槲寄生属[2]。
现质量标准[1]中不含含量测定项槲皮素,为了
控制桑寄生的质量,更好的区别桑寄生与槲寄生,特研究设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3],此方法操作很简单,数据比较稳定,结果
很准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图1 HPLC色谱图
中药材桑寄生批号:20151012、20151013、20151014、20151032、
21051033、20151034、20151035、20151036、20151047、20151048;槲寄生阴性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21038-201014;桑寄生阳性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21075-200402对照品:槲皮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081-200406;含量测定所用的甲醇为青岛试剂厂生产的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使用的仪器
Agi1ent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ΜV-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工作站为Sepμ 3000色谱。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1ent SB-C18 色谱柱(4.6×250 mm,5μm);柱温30℃。
流速:1.0 mL/min、流动相:甲醇:0.5%磷酸溶液(47:53);检测波长:360 nm。
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不得低于2500[4]。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精密称取对照品槲皮素10 mg,置100 mL量瓶中,适量加80%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10 mL,至50 mL量瓶中,加80%甲醇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 mL含20 μg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置
取10批桑寄生样品粉末(过4号筛)各约2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6]。
2.4 检测波长的确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采用的仪器为北京普析TI-1901,以槲皮素对照品溶液的溶剂甲醇为空白对照,扫描200~400的紫外光区,测的槲皮素的最大吸收为
260 nm,即为检测波长。
2.5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取槲寄生对照药材粉末约1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阴性对照溶液。
2.6 阳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桑寄生对照药材粉末约1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23-2)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 h,取出,放冷,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阳性对照溶液。
2.7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阴性对照溶液10 μL、阳性对照溶液10 μL和10批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见图1。
2.8 线性关系考察
实验对浓度为20 μg/mL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进行线性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
液2 μL、5 μL、10 μL、15 μL、20 μL、25 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中,按照上述条件测定吸收峰面积,计算进样量,以峰面积积分值横坐标,进样量为纵坐标(μg),根据面积归一化法绘制出标准曲线,得到槲皮素回归方程
Y=3147.214x+268.159,r=0.9996,实验采用的对照品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随机抽取中药材桑寄生供试品溶液(批号:20151036),精密程定 0.5 g、1.0 g、1.5 g、2.0 g、2.5 g、2.6 g 依据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备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及上述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中,按照上述条件测
定吸收峰面积,计算进样量,以峰面积积分值横坐标,进样量为纵坐标(μg),
根据面积归一化法绘制出标准曲线,得到槲皮素回归方程Y=3514.214x+204.197,r=0.9991,实验采用的供试品浓度同样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9 药物稳定性的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试液,依次在0 h,3 h,6 h,12 h和24 h进行测定,共考察24 h。
统计峰面积平均为3245.41,RSD为1.0%,说明槲皮素至少在24 h内相对稳定。
2.10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10μL,连续重复进样9次,测定吸收峰面积,结果吸收峰面积的平均值为3 262.04,RSD 为 1.0%(n=9)。
2.11 系统重复性试验
取对同一批量的样品按以上叙述含量测定方法连续进行9次平行试验测定,计算其含量,结果供试品中槲皮素的平均含量为1.61mg/g,相对标准偏差为为
0.7%(n=9)。
2.12 方法回收率试验
随机抽取已经知道含量的中药材桑寄生供试品(批号:20151014),精密称取 8份,每份为 2 g,分别精密注入含槲皮素0.1012 mg/mL的对照品溶液1.0 mL,按上述试验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其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加样回收试验结果编号样品含量(mg)加入量(mg)测得总量量(mg)回收率(%)平均回收率(%) RSD(%)12345678 1.8414
1.8480 1.8397 1.8501 1.8445 1.8481 1.8474 1.8398 0.1012 0.1012 0.1012
0.1012 0.1012 0.1012 0.1012 0.1012 1.9298 1.9363 1.9293 1.9445 1.9401
1.9405 1.9375 1.9325 99.34 99.34 99.40 99.65 99.71 99.55 99.43 99.56 99.50 0.2
2.13 样品测定结果
按照前述方法配置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其含量,样品测定的结果见表2。
表2 桑寄生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样品批号槲皮素的含量(mg/g)
RSD(%)20151012 20151013 20151014 20151032 21051033 20151034 20151035 20151036 20151047 20151048 2.66 2.04 1.98 2.01 1.40 1.84 1.54
2.44 1.61 2.11 0.2 0.6 1.0 0.8 0.4 0.6 0.5 0.9 1.0 0.4
3 讨论
①为加强对中药材在流通领域中的监督管理,我省对易混淆中药材品种进行了重点
监督抽验,从监督抽验情况看,中药材在部分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仍有混用现象,其中以桑寄生与槲寄生的混用现象为多。
桑寄生和槲寄生历史上就有混用的情况。
桑寄生是华南、江南、西南地区药材流通的主流产品。
槲寄生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流品种。
虽然桑寄生和槲寄生的药理作用相近,但有效成作用机制分均不同。
曾有人提议,将桑寄生、槲寄生合并用,这是没有充足理论依据的[8-10]。
②该实验针对桑寄生和槲寄生成分的不同,对桑寄生的含量进行测定,是对桑寄生的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原标准无含量测定,现选择增加槲皮素的含量测定,可以在质量标准对桑寄生的来源质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少经营单位和医疗使用单位的混用现象。
[参考文献]
[1]桑寄生[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299.
[2]桑寄生[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7.
[3]张协君,朱开晰,赵明惠,等.不同寄主来源的桑寄生药材槲皮苷与槲皮素含量
分析 [J].时珍国医国药,2011(7):1604.
[4]地锦草 [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127.
[5]周风雨.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3(3):109.
[6]苏本伟,张协君,朱开晰,等.桑寄生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9):1638-1641.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2015:38.
[8]傅茂东,刘群,韩莹.谈中药材桑寄生与槲寄生的混用现象与建议[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2):42.
[9]肖玉燕,翁金月,樊建霜.槲寄生古今论 [J].海峡药学,2008,20(2):45-47.
[10]吴云燕.桑寄生与槲寄生的鉴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12(23):806
[11]李永华,陈栋,朱开昕,等.对桑寄生使用混乱的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2):60-71.
[12]孙艳秋.槲寄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6):471-474.
[13]董政起,朱静,金光株.HPLC指纹图谱鉴别桑寄生和槲寄生[J].吉林中医药,2007,27(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