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大纲-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园林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理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植物的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植物吸收水分、矿质元素和同化CO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
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植物体内物质转运、转化与分解利用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一植物正常与逆境条件下生命活动的综合表达。
三、课程目标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学习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为认识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而且要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为农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发育与调控、逆境代谢等研究的相关实验方法和原理,通过综合开放性实验训练,掌握植物生理学实验设计及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0章绪论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概念。
[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体系。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植物生理学的应用,植物生理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内容;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植物生理学的展望与应用。
第一篇植物的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水势的概念,细胞水势的组成,细胞和根系吸水的方式与机理,蒸腾作用,气孔运动机理,作物的需水规律。
[掌握]:细胞水势的组成及其计算方法,细胞相对体积与细胞水势组成的演化关系。
[了解]: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与动力,植物水分管理的合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二、细胞的吸收作用;
三、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第四节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定义、生理意义和部位;二、气孔蒸腾;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外、内条件。
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一、水分运输的途径;二、水分运输的速度;三、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
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的指标;三、灌溉的方式;四、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再利用的规律,作物的需肥规律。
[掌握]:必需矿质元素的种类与生理功能及其缺素特征。
[了解]:无机养料的同化的特点及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的形式和途径,植物养分管理的合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四、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
第二节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细胞膜;二、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理。
第三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二、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三、根部对被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四、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五、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四节无机养料的同化一、硝酸盐的代谢还原;二、氨的同化;三、生物固氮;
四、硫酸盐同化;五、磷酸盐的同化。
第五节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一、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二、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再利用
第六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肥规律;二、合理追肥的指标;三、发挥肥效的措施。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植物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光学特性,不同角度与层面的光合作用机理,光合作用碳同化的各种方式及不同方式间的差别,光呼吸概念及其代谢特点。
[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及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产物的种类及蔗糖和淀粉的合成部位,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结构与机理的关系,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合作打旳币交件一、光合作川旳定几 i 尤合作用的慝义;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第二节 :
性;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四、叶绿素的形成。
第三节 :
酸化;四、碳同化;五、光呼吸;六、光合作用的产物。
第四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二、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五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二篇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呼吸作用、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P/0比、能荷、巴斯
德效应、呼吸商等概念,呼吸代谢多样性的内涵与意义。
[掌握]: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呼吸作用与农业的联系。
[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调节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生理意义和场所一、呼吸作用的概念;二、呼吸作用
的生理意义;三、呼吸作用的场所。
第二节•
途径。
第三节很物氧Y —、呼吸链;i 药化磷峻化:―、呼吸代谢电子传递的呀条途径。
第四节II
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五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一、巴斯德效应和糖醇解的调节;二、戊糖磷酸途径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三、腺苷酸能荷的调节。
第六节
的影响;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第七节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一、呼吸作用和作物栽培;二、呼吸作用和粮食贮藏;三、呼吸作用和果蔬贮藏。
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次级产物的概念、主要次生物质种类及其功能。
[掌握]:有机物代谢与初生代谢的联系。
[了解]:次级产物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Calvin cycle ,EMP pathway , TCA环,PPP是有机物代谢的主干(舞台);三、糖、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能够互相转变;四、次级产物(萜类、酚类和含氮次级的产物)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萜类一、萜类的种类;二、萜类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酚类一、酚类的种类;二、酚类的生物合成;三、简单酚类;四、木质素;
五、类黄酮类;六、鞣质。
第四节含氮次生化合物一、生物碱;二、含氰苷;三、芥子油苷;四、非蛋白氨基酸。
第五节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工程一、花卉育种;二、农作物性状改良;三、药用植物的
细胞工程与基因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有机物运输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掌握筛管运输机理;掌握同化产物分配规律熟悉韧皮部装载和卸出机理;了解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掌握]:韧皮部装载和卸出机理。
[了解]: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运输的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一、运输途径;二、运输速度和
溶质的种类。
第二节装载途径;三、装载的机理;
四、装载的特点。
第三节谛管运谕机珅一、压力渝动学说;一、胞质戻網学逆;一、收维生力学说。
第四节韧皮部卸出一、韧皮部卸出的概念;二、同化产物的卸出途径;三、蔗糖卸出的机理(依赖代谢进入库组织)。
第五节-5
第六节[
规律。
第三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七章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信号、植物信号转导、受体、胞间信号、第二信使、配体、信号转导网络(或交谈)等概念。
[掌握]:主要的第二信使物质,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
[了解]:跨膜信号转换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刺激);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第二节跨膜信号转换一、跨膜信号转换的概念;二、跨膜信号转换的途径。
第三节C『/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二、IP3/DAG
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一
蛋白磷酸酶。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物质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极性运输等概念;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的应用。
[了解]:油菜素内酯等其他天然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业。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长素类一、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四、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六、人工合成生长素类及其应用;
第二节赤霉素类一、赤霉素的结构;二、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三、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四、赤霉素的作用机理;五、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类一、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结构;二、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运输;
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四、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五、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四节乙烯一、乙烯的分布和生物合成;二、乙烯的作用机理;三、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化学结构和分布;二、脱落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三、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四、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六节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一、油菜素内酯;二、多胺;三、茉莉酸;四、水杨酸。
第七节生长抑制物质一、生长抑制剂;二、生长延缓剂。
第九章光形态建成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植物光受体的类型、光敏色素的光化学转换特点;光敏色素的生理
作用和作用机理。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特点。
[掌握]:光敏色素基因和分子多型性。
[了解]:蓝光和紫外光反应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敏色素的发现和分布一、光敏色素的发现;二、光敏色素的分布。
第二节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和光化学转换一、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二、光敏色素基因和分子多型性;三、光敏色素的光化学转换。
第三节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一、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二、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三、光敏色素调节的反应类型。
第四节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一、膜假说;二、基因调节假说。
第五节蓝光和紫外光反应一、蓝光反应;二、紫外光反应。
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生长发育和分化的概念;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生长
大周期、相关性、顶端优势、生长温周期现象、植物的运动、向性运动、感性运动、生理钟等概念,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和不同类型植物运动的区别。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和不同类型植物运动的区别。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植物生长基本特性的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三、种子的寿命。
第二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一、细胞分裂的生理;二、细胞伸长的生理;三、细胞分化的生理。
第三节程序性细胞死亡一、程序性细胞死亡发生的种类;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和基因调控;三、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生化变化和诱导因子;四、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
第四节植物的生长一、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二、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
第五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二、感性运动;三、生理钟。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春化作用、脱春化作用、春化处理、光周期、光周期现象、临界日
长、临界夜长(暗期)、光周期诱导等概念,春化作用和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假说;蒙导花粉、群体效应、呼吸骤变等概念,花形态发生的ABC与ABCDE模型。
[掌握]:同源异形现象, 光周期反应类型、春化和光周期诱导与反应部位, 花粉贮藏的条件,受精前后雌蕊的代谢变化及植物雌雄个体的代谢差异。
[了解]: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年期一、幼年期的特征;二、提早成熟。
第二节春化作用一、春化作用的条件;二、春化作用的时间、部位和刺激传导;三、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变化;四、春化作用的机理。
第三节光周期一、光周期反应;二、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三、光周期诱导;四、光对暗期间断;五、光敏色素和花诱导;六、开花化学刺激物;七、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假说;
八、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一、花器官的分化和生长(花形态发生中的同源异形基因和AB(模型);二、花器官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三、植物性别的分化。
第五节受精生理一、花粉寿命和贮藏;二、柱头的生活能力;三、外界条件对授粉的影响;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五、受精前后雌蕊的代谢变化;六、自交不亲和性。
第十二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方法、植物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脱落的生理生化变化及与激素的关系。
[掌握]:种子成熟时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了解]: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节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主要有机物的变化;二、其他生理变化;三、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果实的生长;二、呼吸骤变;三、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四、果实成熟时的蛋白质和激素变化。
第三节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二、休眠与植物激素;三、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第四节植物的衰老一、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二、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三、植物衰老的原因。
第五节植物器官的脱落一、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二、脱落时细胞及生理生化变化;
三、脱落与植物激素。
第十三章植物的逆境生理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逆境的概念与抗性的类型。
[掌握]: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的机理与农业。
[了解]: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及提高植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三、提高植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第二节植物的抗冷性一、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二、冷害的机制;三、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
第三节植物的抗冻性一、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二、内外条件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三、冻害的机制;四、抗冻基因和抗冻蛋白。
第四节植物的抗热性一、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二、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三、热激蛋白。
第五节植物的抗旱性一、干旱对植物的伤害;二、作物抗旱性的形态、生理特征;三、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第六节植物的抗涝性一、涝害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对涝害的适应。
第七节植物的抗盐性一、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伤害;二、作物的耐盐性及其提高途径。
第八节植物的抗病性一、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
的抵抗。
系统复习与学法指导
[理解并掌握]: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与系列概念;植物生理学的知识体系。
[了解]:植物生理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的系统知识(串讲)。
植物生理学的学习与复习方法。
期末考试要求与说明。
实验开设情况一览表
注:因课时极少,考核无法计入课时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植物生理生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王三根主编)
2•《植物生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潘瑞炽主编)
3•《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张志良、瞿伟菁、李小芳主编)
参考书:
1 •《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武维华主编)
2•《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王宝山主编)
3•《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张立军、梁宗锁主编)
4•《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李玲主编)
5•《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王学奎主编)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建议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改变本教学大纲的特点:因学时减少,删除与其他学科内
容的重复部分,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具体为: 1.删除了一些教材中所讲述的细胞生
理一章。
2.呼吸作用一章与生物化学重复的部分略讲,重点讲授呼吸代谢多条路线与农业。
3.充实了植物生长物质一章。
(二)教学注意事项1.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是相互联系、依赖、制约,且与外部
环境紧密联系的。
因此,教学中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应切实和鲜明地突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思维方式; 2.植物生理学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
是一门应用范围广、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课。
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既重视理论思维,又重视实验观察、实践操作,两者不可偏废。
3.据实际
情况和需要,部分实验课时可适当转为理论课。
修订人(签字):许良政
审核人(签字):
批准人(签字):
修订日期:2015年08月。